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2015-12-11 08:36卞宏根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同课异构高中生高中数学

卞宏根

摘 要:“同课异构”追求的是“教学差异”,即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组织教学,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应对不同的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基于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讨了“同课异构”的组织方法,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同课异构;课堂教学;高中生

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同课异构”通过“以导促学”的过程,让学生成为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而教师则起着“引导”与“助推”的作用。“同课异构”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内与课外的限制,更注重“让问题衍生问题”的做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同样带着问题走向课外,让课外也成为教学过程的一部分。它让高中生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使他们不再是学习者,而成为研究者。它不再满足于让学生通过自学而去获取表面化的、浅层次的知识,而是更注重他们在研究、探寻问题过程中的能力整合与素质提升。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对“同课异构”的组织方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实现“同课异构”的常态化开展

严格来说,“同课异构”是一种教学理念,它追求的是教学实际,而非普遍性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很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往往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这种“外来因素”主要体现在教师盲目使用一些普遍性的教学方法。例如,2010年以来江苏泰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被广大教师所采用,然而,是不是“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适合所有学生?对于这一问题,很多教师不会去认真思考,也不会进行实践探索,而这正是“非同课异构”的一种具体表现。“非同课异构”会影响教学质量,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严格来说,教学方法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需要将教学与区域文化、学生文化、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起来,同样的课程,运用符合实际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且将这种教学方法常态化开展下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打造高效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根据学生实际状况,引导学生自主研究

“同课异构”在实践中表现出的难度在于,学生往往并不知道应以什么问题来作为研究的对象与内容,“无处生疑”是很多学生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真实写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形成问题,然后以问题引导进行深入研究。如,在复习导数的应用时,教师先给出问题:如果函数f(x)=x3+2x2+x+1,那么函数在

[-2,0]上最值为多少?请对函数单调区间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该问题的解答对导数的作用进行了回顾,这时,教师通过变式练习让问题衍生出新问题:

①如果函数f(x)=x3+ax2+x+1,a∈R,那么请对函数单调区间进行讨论;

②在式①基础上,如果函数于(-2/3,-1/3)上为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新的问题从“导数”解决方法深入到含有“参数”的解决方法,也给了学生一个印象,即通过条件、角度、情境变化可以衍生出不同问题。这时,已经有学生开始产生质疑,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变式产生?当教师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进行大胆尝试时,他们随即“创造”出了很多不同的问题:

①如果(-1/3,+∞)是f(x)=x3+ax2+x+1,a∈R的一个单调递增区间,那么a值为多少?

②如果x3+ax2+x+1≥0在(-2/3,-1/3)区间恒成立,那么a取值范围是多少?

③已知f(x)=x3+ax2+x+1,a∈R,g(x)=x+1,在(-2/3,-1/3)区间上有f(x)>g(x),那么a取值范围是多少?

三、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熟练掌握思维方法

问题分析是“同课异构”的实质性阶段,在此阶段,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展开研究,对问题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而做出科学而合理的判断,感受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从中获得方法,获取能力。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技巧与方法,让研究不但能够顺利进行,还可以到达一个深的层次,让他们的思维水平上升到一定高度。

如,在学习“向量的数量积性质”时,教师可以将需要总结的“数量积性质”以问题形式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主讨论,自行研究。

①怎样确定向量的数量积的正负?

②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的数量积存在怎样的特点?

③任何两个向量的夹角如何求出?

④两个向量模乘积与两个向量数量积的模的大小关系应怎样比较?

⑤两个相等向量的数量积等于什么?

教师提示学生的切入点应该从向量的数量积定义开始,再与字母乘法运算比较,进行自主研究。

学生很容易可以得到“当a与b同向时,a·b=ab,反向时则a·b=-ab,a·a=a2”这样的结果。然而,即使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些学生仍旧没有找到研究方向,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从“对角θ从0°变到180°的顺次”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很顺利地就能够“找到”数量积的性质。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瓶颈”导致研究无法继续深入,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导”的作用,巧妙地引导学生去寻找突破“瓶颈”的方法,开拓他们的思路,让他们在最终的问题解决中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科学组织,紧密联系实际,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既要诱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积极心理,同时也要给学生预留出独立研究的空间,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教师只有处理好“主导作用”与“主体地位”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到科学指导,“引”“放”自如,让“同课异构”促进学生成长,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夏晓华.在“同课异构”中探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J].中学数学杂志,2010(05).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同课异构高中生高中数学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同课异构理念在美术课堂中的认识
浅谈同课异构在人文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