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合教育 促务工子女发展

2015-12-11 08:07徐金波
新课程·中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解决策略

摘 要:初中务工子女融合教育校本研究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的规划课题之一,针对目前务工子女存在的问题,以融合教育为本,结合学校、教师、城市学生三个层面展开课题研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务工子女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努力。

关键词:务工子女;城市学校;解决策略

初中务工子女融合教育校本研究作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

五”的规划课题之一,从2012年3月批准以来,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目标积极展开各项调查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为做融合教育,促务工子女学生发展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努力,并取得比较好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严峻,需破冰融入

务工子女,即为进城就业农民的孩子,他们跟随父母去异地生活、求学。

在对我省苏南、苏中、苏北等四所城市学校进行调查后,发现目前务工子女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相当一部分的务工子女与同学的关系不和谐、有自卑感。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相对落后,违纪现象频繁。以2009年为例,在一所城市学校内,一学年全校学生较为严重的违纪(旷课、逃学、打架等)有23人次,务工子女16人次,占69.5%,而该校务工子女人数只占学生总数的31.5%。此外,务工子女流生现象非常严重,以2007年到2010三年为例,在一所城市学校内,全校流生55人,其中有52人为务工子女,占整个流生的94.5%。这就直接导致务工子女在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质量不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也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

务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较多问题引起了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受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中央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也展开《中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研究》,关注务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公平问题。吴霓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总第327期)撰文表明农民工子女教育挑战教育公平的底线,及“两为主”政策提出的过程及其意义。归纳来说,目前国内务工子女教育研究主要从教育的公平性,“两为主”政策

的落实现状,改进务工子女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从法律的角度加强对务工子女入学进行保障,城乡儿童的和谐相处角度推进务工子女教育政策的落实等方面进行。

江苏省一直高度关注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江苏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撰文《关于江苏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专题调研工作情况的汇报》,汇报指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研究解决民办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及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并依据江苏省实际,从制定和完善政策的角度对解决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淮安市委市政府、清浦区委区政府也积极响应,并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尽可能地解决务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2004年开始,淮安市第二中学被指定为务工子女入学就读的初中段学校。对淮安市第二中学的校本研究,贴近务工子女教育本身,能做到事半功倍,务实高效。

二、融合教育,有的放矢

在规划课题引领下,淮安市第二中学关注初中段务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积极开展“融合教育”。融合,《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调和;融洽,水乳交融”。所谓“融合教育”,是指对城市教师和学生加强和谐理念教育,促进他们对务工子女的理解、尊重、包容和接纳,从而在城市学校营造浓烈的融合教育氛围。从思想观念、文化意识、生活和学习习惯等方面加强对务工子女及家长的教育和培养,提升他们对城市文化、城市学习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认识、理

解,增强他们适应城市生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将融合教育思想理念细化成具体措施贯穿于学校整个的管理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从而提高务工子女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全面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融合教育”是全新的理念,课题组成员为此积极探索,从学校、教师、城市学生三方面入手,对务工子女学生发展给予关注和研究。

三、提高认识,落实政策

在全校营造一种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平等互助的氛围。校长室、党支部、各个行政部门、年级组、教研组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务工子女进城入学就读的相关文件,领会文件精神,充分领会对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统一思想,严格按文件要求,落实务工子女入学就读的政策,把做好务工子女教育工作当成一项政治任务完成。学校积极确立“融合教育”课题,明确“融合教育”目标,并把“融合教育”目标分解,确立过程性、阶段性和终结性目标,并以此建立对各部门落实“融合教育”的评价制度,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融合教育”以及“融合教育”的效果为基础,建立对“融合教育”整体成效的过程性和阶段性评价体系。从“融合”入手,实现务工子女逐步融入城市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提高务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质量,此外,学校还开设“融合教育”校本课程,强化融合教育的实践工作,注重提高融合教育的实效。

四、教师层面,循循善诱

首先,在思想上,要提高基层教师对做好务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实“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要求,深入务工子女的家庭,全面了解务工子女的生活背景、文化成绩、学习习惯、面临困难情况。其次,在教学方面,教师备课时要对务工子女的整体学科文化基础进行分析,努力为他们“量身订制”学习目标,确保他们有能力“跳跳就能摘到桃子”,增强务工子女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在平等对待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对务工子女做到“三多一禁”,多给一次发言的机会,多给一分钟的考虑,多一次对难点的讲解,禁止用对务工子女有歧视或不尊重的语言,如“老土,乡下人”等。而在课堂小组活动、课外活动上,应多让城市孩子和务工子女交叉分组,引导城市孩子对务工子女传、帮、带,有意识地促进务工子女和城市学生关系的融洽,拉近彼此的距离。课外辅导,做到“三结对一优先”,教师结对帮助务工子女,确保每个务工子女,特别是学困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帮助,城市优生对务工子女结对帮扶,年级部主任对务工子女中的特殊学生结对承包帮助,在同等需要帮助的情况下,优先帮助务工子女。最后,在班干部的配备方面,必须按照务工子女和城市学生所占比例进行分配,用制度保证务工子女有足够的锻炼机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城市学生层面,在全校城市学生与务工子女平等互助的氛围下,开展特色的“变形记”活动。每年从七年级中安排一个城市孩子和一个务工子女进行交叉到对方家庭,各自在新的家庭生活一周,促进城市孩子了解务工子女的生活情况,体会务工子女的艰辛,务工子女了解城市孩子的生活,体验城市孩子的生活习惯,以及城市家庭对孩子的养成教育。活动结束后,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全年级现身说法,增强城市孩子和务工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此外,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教师也会联合家长等对城市学生进行不间断的再教育,如利用班会课传递彼此平等、和谐共处的理念;利用社会活动让务工子女展示才艺,树立他们的自信心等。

五、融合共处,硕果累累

规划课题研究以来,淮安市第二中学以“融合教育”精神为本,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全校各项工作上都积极为务工子女考虑,在“融合教育”校本研究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学校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务工子女融合教育的管理制度,学校各部门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推进务工子女融合教育的工作策略,教师摸索出一套效果显著的务工子女融合教育的教育教学方法,推进城市学生包容,使务工子女的学习方法逐步成熟。学校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务工子女融合教育的评价体系。近期的校内调查表明,务工子女的自卑感逐渐消失,约有83%的务工子女能够与城市学生和谐相处。务工子女的行为习惯正在改变,通过对家长和任课老师的调查表明,约有80%的务工子女行为习惯得到改变,违纪现象大大减少,以2012年为例,在淮安市第二中学,务工子女的违纪由原来的占70%下降到30%。务工子女学习成绩综合评价水平明显提高,特别是文化知识的学习,进步更为明显。不仅人均分不断提高,而且优秀生更是成绩突出,近四年来,淮安市第二中学考入重点高中的学生中,务工子女占50%以上。务工子女流生现象得到改善,近四年来,在淮安市第二中学,务工子女流生从原来的50%下降到10%。课题研究的成果不仅体现在数字上的变化,更涌现了两名城市学生三年如一日帮助侏儒症务工子女同学李某的感动事迹。

六、亟待完善,大力推广

在规划课题研究以来,不仅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务工子女也得到了良好发展,而且课题组成员还把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不断总结、完善,形成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论文,先后在国家级和省级的刊物上发表。2012年1月,张玉祥老师的论文《关注课堂上的教育公平》在省级刊物《江苏教育研究》发表;2014年12月,陈忠老师的论文《用融文化引领体育教学》在省级刊物《教育界》发表;2015年4月,高军老师的论文《进城人员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的文化适应探讨》在国家级刊物《教育》上发表。此外,课题研究工作也受到了教育主管等部门的关注和肯定,淮安市第二中学获2013年淮安市清浦区特色学校建设,融文化学校建设进步奖;2014年淮安市清浦区务工子女教育先进单位等。课题在淮安市第二中学的研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肯定,媒体对此也给予了很多报道和鼓励,扩大了规划课题的影响力。2012年6月7日扬子晚报以春到南枝花更好为题,对淮安市第二中学融文化建设巡礼进行报道;2013年10月31日江苏经济报,报道淮安市第二中学“融合教育”系列活动,包括讲普通话倡议活动,开展朗诵和硬笔书法比赛,对全校学生进行“每周一语”教育等;2013年11月19日淮海晚报,报道了淮安市第二中学“万名家长进校园”活动,对淮安市第二中学开展的家庭、学校融合教育,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给予宣传肯定。学校的务工子女融合教育经验在全区推广。当然,我们课题组成员也清楚地认识到,课题研究还存在诸多的不足,特别是融合方法还需要不断探索,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务工子女的学习习惯培养还需下大工夫。我们课题组成员将继续努力,加强研究和探索,形成更完善的制度,争取获得更多的研究成果,为推进务工子女的教育工作做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玉祥.关注课堂上的教育公平[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

[2]陈忠.用融文化引领体育教学[J].教育界,2014(12).

[3]高军.进城人员务工子女在学校教育的文化适应探讨[J].教育,2015(04).

注:本课题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批准号:D/2011/02/113,主持人:徐金波,朱建飞,本课题于2014年11月通过中期评估,预计在2015年底结题。

编辑 李建军

猜你喜欢
解决策略
内蒙古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及其解决对策
心理效应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处理好四对关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科研项目申报书撰写中的“难点”解决策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处理策略
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安全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