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明
新课程改革在宁夏实施已逾十年,十年的辛苦探索,我们总结出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尤其是落后地区的思品、历史、地理等在中考中占分值相对较少的科目更是如此。
一、课堂教学仍然“穿新鞋、走老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思品课任课教师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传统讲授法”占总调查人数的92%;
认为“每节课思品课任课教师用于讲授的时间大约为35~40分钟”占总调查人数的88%;认为“思品课任课教师很少安排自主探究或讨论的时间”占总调查人数的75%。可见,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重讲解、轻体验,重传授、轻能力,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课堂学习低效。
二、教材内外资源缺乏有机结合
教材中的资源包括正文、插图、说明材料、名言警句、案例分析材料、思考练习等;教材之外的资源是指教师自己收集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实例和时政热点及相关练习题。教材中的资源固然重要,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而教材之外资源更能结合实际、联系时政,也值得重视。尤其对于地处偏远山区的农村中学,住校学生多,学生信息相对匮乏,学生手中的课外资料不多,及时获取时事政治热点的途径也不多,教师更应该多加收集,在教学中多将其联系到相关知识点当中来。然而在教学中,部分老师或只顾教材中的事例和练习,不能联系实际生活;或偏离教材,只谈教材之外的事例,安排教材之外的练习,本末倒置。有些教师甚至连教材中的资源都没有充分运用,更不谈自己收集的教学资源,本末皆未顾及。
三、能力培养功能和德育功能没能得到充分发挥
初中思品学科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这三大目标同等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目标的实现,往往忽视了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却往往得不到高度重视,不能高效实现。思品学科本身就是育人思想、培养感情、陶冶情操、授人知识的学科,可以说是德育功能最强的一门课程,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力度直接关系学生的思想成长、人格品质和人生态度。然而在教学中教师为教而教,为表面上完成教学计划而教,采用填鸭式的方法向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点,而这恰恰与新课程理念背道而驰,也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教学目标。
四、重教材,轻课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可见,课程标准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在课程标准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教材是课标要求的具体化,教材为课标的实现提供了情境和例证素材,更加直观化。而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和教师都有教材,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很多教师会忠实地“教”教材,就是按照教材编排顺序、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至于“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从不去思考。很多教师因为没有仔细地研读课程标准,不知道、不理解课程标准中要求达成什么样的目标,而盲目地“教”教材,“教”得很辛苦,而教学目标并没有达成,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提高。
五、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对学生“最喜欢的科目”的调查中,选思品课的只占11%;“对思品课兴趣度”的调查中,特别感兴趣的占4%、比较感兴趣的占14%、不太感兴趣的占59%、一点也不感兴趣的占23%;对“阅读时间”的调查中,每周思品课前阅读思品教材的占29%、每天都阅读的占3%、课外时间基本不阅读的占68%。可以发现,学生对思品课兴趣不高、投入较少,产出自然不够理想。从课堂教学看:部分学生认为开卷考试就是抄书,因而在课堂上既不认真听讲,也不认真思考,更有甚者上政治课做其他作业。学生回答问题时大多数以课本知识为主,很少能结合课本观点谈自己的体会。不认真记忆,基本概念、基本观点不清楚,等到考试时想办法查资料、抄书。做练习不认真,有些同学做主观性题时怕麻烦,只是想想大体思路而不做书面练习等等。這些现象严重影响三维目标的实现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路漫漫其修远兮。”新课程改革还需要更多的相关制度改革、更多的政策支持、更多的投入与培训、更多的观念改变等等。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史文娟.浅析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存在的误区[J].中学课程辅导,2014(0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