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少辉 杨莹
摘要:为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速度,解放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这就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各高校已经开始进行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更加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本文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如何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198-02
一、引言
高校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发生的变化相适应,由原来对英才教育的重视向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的通才教育转变,而人才培养模式改变是受到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也受到我国长期传统文化教育和漫长的历史背景制约和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著名的理工科大学,其教育模式是通才教育,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学生做为中心,以学生就业需求的市场为导向,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以此配置教学资源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德国理工科大学则更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以“工程师”做为其培养目标,但两国有共同点,就是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面向工程实际。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高等教育应面向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其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传统的重知识轻能力、重科学轻文化、重书本轻实践、重传授轻创新,而应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与统一。
二、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为市场培养适用性人才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发展达到一定阶段,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多数一般本科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多定位适应生产一线高技术人才,对其培养的学生要求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随着各种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各院校要在通识教育基础上,拓宽专业教育的途径,由传统的单纯对知识进行讲解向提高素质和能力上转变。从对人才的要求来看,基础知识是外层、载体、基础;能力是对个人素质的提高;素质是升华、核心、本质。而“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贯穿到知识的传授贯穿之中,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重点是对学生创新、创造、工程设计、表达能力、工程技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要以教师教学为主,教师主要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本学科的最新动态进行传授,同时,要加强基础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结合,重点对学生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在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与工程实际有着紧密结合的课程由实验室、企业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来完成教学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要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对以往一成不变的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要以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为导向,鼓励和启发学生以生产实际的问题,自设标题,由教师正确指导和交流,使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得到拓宽,给学生带来设计灵感,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形成以学生设计为主体,教师辅助的实践教育新模式。有条件的高校,还可向创造新产品的领域发展,最终使学生设计的产品实现产业化、商业化,达到产学研的有机结合。
三、课内外有机结合
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就是要将课内和课外培养有机结合。在执行专业计划的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工程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结合实际实现课本内容、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整个教学体系。要将知识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创新与工程实践操作能力进行结合,使学生既能牢固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在教育教学环节中,要注重课内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特别是工程中的结构和原理教学中,更应增加教学的课时数。在课堂教学过程时,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上要引进先进的实验设备完成设计型和综合型的实验。在实验操作上要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在对专业知识的讲解中,要结合实物模型和工程案例,增强学生对工程实施过程的了解,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兴趣。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先导,使命题和考核方法多样化,将学生的能力考核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体现出来,以建立好试卷库为重点,将教学和考试进行结合,要建立健全的考核制度和方法。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好课外时间,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以实验室全天开放,实验不定时间等方式进行。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充分利用已有的专业设备,实现设计实验的综合性。积极建设训练产所,加强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举办丰富的创新活动,以专业为背景,定期举办以学生为主的科技学术报告会,小科技成果展示会等。
以国家各科技协会举办的竞赛活动为载体,在知识竞赛、创新活动、实践操作、科技竞赛、市场调查、力学竞赛等方面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培养。将科技活动中论文、创造、发明等成果进行展示,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利用好校内外工程实践场地、专业实验室,使学生发明创造场地,学校在经费方面要给予支持保障。
四、专业教师和思政辅导员的合作
辅导员的工作是负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日常生活,是学校和学生练习的重要枢纽。在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结合,创新学生管理模式,实现思想育人和教书育人的有机结合。目前,各高校现行的学生管理模式主要是以班主任为主,保姆式管理模式,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专业知识学习全权负责,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精力。因此,应该在不同专业的班级中配备相应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各种班集体活动进行负责。学生在大三时以双向选择的方式配备专业导师,可根据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将导师的教学内容与科研课题进行结合,通过导师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每位导师所带的学生要低于十名,还可以对一两个组进行指导,每组4-6个学生。导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所制定的学生培养计划查实现情况进行检查,通过讨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安排下一步的工作。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并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按不同的专业,根据不同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会。同时,加强社会管理和引导作用,请专业的导师担任顾问,组织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团体活动。在对学生的奖学金评定和党员的工作进程中,可主要参考专业导师的意见。及时分析对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政治辅导员和专业导师要及时调解。
五、综合考核知识、能力、素质
在大学学习期间,学生所学的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以及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所学到的各方面知识;能力都包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创新能力,另外还包括对新事物、新环境和新的挑战的应对能力,对提出的新问题能自主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还有能够与其他同学顺利进行合作、善于沟通的能力;素质则包括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健康和心理素质以及文化素质等。
目前,学生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改革后应按照导师制定的培养计划,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定期开展中期考试。考试方式和评价办法要多样化,来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考核。专业导师主要负责能力考核,根据培养目标,重点对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核,创新和创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素质考核主要由政治辅导员来完成,重点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质修养等。知识考核在所有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可参与到实践活动规定的必修学分中,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对学分的比重要逐渐加大,逐渐转变重知识轻实践、重文化轻科技的传统教学模式。
六、结束语
根据以上所述,可发现对学生的教育要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做到“四结合”,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内和课外有机结,政治辅导员与专业导师相和知识、能力、素质考核相结合,探索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元元.开放环境下的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华南理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1,(5):98-101.
[2]林健.注重卓越工程教育本质 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1,(6):19-21.
[3]刘芙,王韶春.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教育管理,2011,(3):88-90.
[4]常维亚,邢鹏,赵莉,赵新林.研究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26-28.
[5]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