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月
摘要:李斯特在钢琴音乐史上一直享有着无人替代的地位,其遗留的创作曲目数不胜数,而钢琴改编曲作为其独特的创作类型,一直有着极高的演奏艺术价值。本文选取最著名钢琴改编曲《弄臣》,从李斯特生活背景出发,引出改编曲诞生条件,纵向分析了其新颖独到之处,并结合自身所得解析了其中演奏技术难点,多方面剖析了改编曲《弄臣》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李斯特;改编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065-02
李斯特,音乐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所创造出来的钢琴作品以绚丽的演奏技术而著称,而钢琴改编曲作为李斯特的独特曲种,诠释了艺术作品中两领域的完美结合,给钢琴演奏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对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诞生
1.社会背景。李斯特出生于19世纪的动荡年代,自小“音乐神童”的名望扩散到了法国巴黎的各个角落。当时存在的资产阶级和社会名流人士通过开办音乐沙龙的方式来当作娱乐消遣,而声望最高的李斯特理所应当地成为了最得当的人选。李斯特通过音乐沙龙接触到了许多社会名流,频繁的表演让李斯特收获了无尽的赞美与崇拜,但他慢慢发觉,人们对他炫技部分的演奏反应高于普通的音乐演奏表达,他们已经不满足宫廷里的高雅古典音乐,相比更喜欢浮夸和炫耀的演奏方式。因此,为了迎合当时社会上层人士的欣赏口味,李斯特多取材于脍炙人口的歌剧或者交响乐片段,通过自己的改编,运用钢琴的独有特点,来满足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
与此同时,当时音乐界踊跃着一批优秀的音乐家,呈现出一些优秀的作品,给李斯特改编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其中对李斯特产生深远影响的三个音乐家分别是帕格尼尼、肖邦和柏辽兹。帕格尼尼将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展现得美轮美奂,而李斯特也从中获得启发,在钢琴88个键中挑战着更难的技巧,开始试图改编帕格尼尼的练习曲,创作了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仿帕格尼尼第二协奏曲创作出来的《钟》。比起帕格尼尼,肖邦和李斯特是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当时他已不满足一种风格上的创作,他通过对肖邦音乐作品的改编,来继续传递自身的音乐理念,创造自己的炫技音乐风格。而柏辽兹作为法国浪漫主义三杰之一,无论是在配器方面还是使用其独有的“固定乐思”手法,柏辽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创作理念,李斯特也在钢琴创作的和声配置方面得到了很好的启发,并改编了其最著名的交响曲《幻想交响曲》,发挥了钢琴再现交响乐团的能力。
2.自身条件。随着李斯特声名远扬,和当时上层名流的接触,他意识到其身世并不是让他感到一件自豪的事情。内心缺少关注的他在外界追捧所形成的狂妄不羁的性格背后,多了份柔弱的敏感和矛盾,当他慢慢发觉古典音乐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欣赏需求的时候,他需要改编脍炙人口的作品并通过炫技的方式来供给资本主义人士欣赏,来维持自己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李斯特当时的技术演奏水平已经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不甘平淡的李斯特开始跨领域寻找创作素材来使自己的风格得到一个新的突破。他认为音乐作品实际上就是演奏者情绪变化的具体体现,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重新塑造音乐作品,因为演奏者的内心深处必然具有迫切渴望抒发的激情①。李斯特本着从原作的主旨出发,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运用不同的钢琴技巧,将当时风靡欧洲的歌剧《弄臣》进行了成功的二次创作。
二、《弄臣》从歌剧到钢琴演奏的华丽转变
在乐曲开头(例1),李斯特将玛德莱纳与吉尔达的对比唱段以前后顺序排列,并依次进行了乐句缩短,传承了贝多芬在奏鸣曲中惯用的写作风格。在不改变原句的旋律结构下增强了乐句的对比冲突,将听众直截了当地拉入到剧情当中,他运用改变钢琴高低声部的方式来展现剧中的人物性格特征:玛德莱纳的老成轻佻,吉尔达的清纯善良。
歌剧中有拉开台帘以表示剧情的开始,而李斯特聪慧地运用下行华彩的改编方式来弥补这一视觉上的缺陷(例2)。在第一段的结束部分,他将旋律提升八度并加以速度标记“rit”(渐慢地),带给听众未完待续的听觉感受,制造了一种听觉上的开始,仿佛舞台上拉开大幕,剧情才刚刚开始上演。
三、色彩斑斓的人物艺术形象
李斯特将歌剧中简短的一幕四声部对唱,通过不同的人物性格对比、运用多种钢琴演奏技巧改编成了一部成功的钢琴独奏作品,他将歌剧中不同的人物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例融入了剧中公爵、玛德莱纳、吉尔达和里格莱托四人的不同情感。李斯特通过不同唱段截取的转换,将四个人各不相同的神态在短短2小节中展现得活灵活现。乐句开始以右手的欢快八度跳跃左手大跨度和弦跳音来体现玛德莱纳的活跃欣喜的心情,后两拍急速转为吉尔达声部,左手八度连音,并重音记号,突出了吉尔达的痛苦之情,与之对应的是里格莱托在旁规劝女儿的声部,李斯特选取低声部和弦的跳音来展现,里格莱托对女儿的怜悯、对公爵的憎恨的形象渐渐浮出在听众的眼前。
在本曲的高潮部分(例4),李斯特运用右手八度落滚的方式演绎吉尔达悲伤欲绝的形象,在后段中,他将吉尔达声部延伸成八度重复,胜似吉尔达悲恸颤抖的声音,在提高技术难度的同时,加深了所要表达剧中吉尔达的人物形象,李斯特将相同的旋律加以不同的技巧带给听众不同的影响。而左手分配成了两个声部,低声部装扮深沉的公爵,中声部玛德莱纳的嬉笑。三个声部的同时进行,既有纵向不同人物的强烈对比,又有横向每个声部人物的独有特点。
随后(例5),李斯特将格莱托悲恸的情感化作了低音区到高音区左右手八度的连续进行,显现出了一个做父亲的对于失去女儿的悲痛之情,也预示了结局的临近。李斯特的曲子大多以辉煌的交响性为结尾,这一点沿习于贝多芬作品对他的影响,贝多芬是第一个使用了几乎钢琴全音域的钢琴家,惯用钢琴表现出乐队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动力性的钢琴演奏,这种风格通过车尔尼一直传到了李斯特之手②。在这里也不例外,李斯特将本曲在八度进阶下行辉煌浑厚的音响效果下结束,像是一种警醒,果断而有力。
例5:
总而言之,李斯特钢琴改编曲中应用的各种音乐技术、音乐表情都是服务于每个不同人物形象的表达,服务于创作的最终宗旨。演奏者要清楚明确每个乐句所应该表达的人物形象,将技巧服务于音乐,这样才能将音乐弹活,走入每个人的内心。
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对以后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改编曲中不同的人物形象被李斯特展现得淋漓尽致,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技巧与和弦色彩的转换给后来的作曲家开辟了多元化的创作道路,充实了钢琴演奏作品的类型,是钢琴演奏中的珍贵宝藏,绚丽的咏叹调绽放着美丽的色彩!
注释:
①张前.音乐二度创作的美学思考[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66.
②司徒壁春,陈朗秋.钢琴教学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2.
参考文献:
[1][德]埃费雷特·赫尔姆·李斯特[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苏]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汪启章,吴佩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3]周为民.钢琴艺术的多维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