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瑾 赵强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计算机科学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大规模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早已渗透到了我国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都在互联网的影响下,悄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逐渐形成了21世纪所特有的文化形式,即网络文化。由于我国现阶段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仍在形成过程,因此并不能良好地了解互联网络的本质特征以及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这样一来,便使得互联网在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考验。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关联性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1-0232-0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在为我国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之余,也使得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矛盾日益尖锐。就当前的互联网使用人群而言,高校大学生是我国最为庞大的网络受众群体。互联网与日俱增并不断更新的产品吸引着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关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大学网络的普及更使得电脑成为了如今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的标配。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阶段还不足以让他们具备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越来越多的网络非法分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大学生这一网络群体上。近年来,各地层出不穷的大学生行为失德、思想偏激等现象为我国的高校教育蒙上了一层阴影,网络的快速发展让高校思想教育早已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因此,深入分析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之间的关联性,并以此进行高校思想教育模式的创新成为了我国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网络文化同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密切融合
作为知识高度开放的信息化平台,网络文化凭借其自身的高度包容性将各种各样的知识融汇其中,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知识库,人们可以依据自身的需求在知识库中进行知识搜索,网络教育更是成为了当前全球教育领域的大势所趋。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仿真模拟,互联网文化创造出了一个虚拟的仿真世界,从而为网络中各类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平台。尽管高度包容性是网络文化最鲜明的特征,但不能回避的是,网络文化身上仍旧有功利性的色彩,“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同样适用于网络文化中,无法获得网络主流价值观认可的文化同样会遭到网民的抛弃,层出不穷的应运时代发展需求而诞生的新思想会不断取代以往不符合时代特色的“封建”思想,思想的更新在网络文化中将更加快速。不过,在网络主体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方面,网络文化给予了它们高度的尊重,从而保证了主体能够在互联网提供的仿真世界中更好地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进行创新活动,赋予了网络主体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网络文化提升大学生网民整体素质
对于我国当前的高校大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正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时间观逐渐成形的时期,相比于其他的网络受众群体,大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兴趣关注点也更为广泛,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心,因此更容易接受新的事物,互联网文化的营造的仿真世界恰恰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激发,而我国当前网络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更能为他们提供高效获取当前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动态变化信息的渠道,让他们的知识能够得到及时的更新。不仅如此,网络世界的互动性让他们能够在网络上自由地发表言论,并借助于微博、论坛等社交媒体,他们还能与网络世界中的人们进行观点交流与探讨,从而使得他们的思想境界在良好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完善,不仅如此,通过大学生网民思想层次的不断提升也能促进我国网络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另外,由于网络文化对现实世界的高度仿真性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便捷的实践空间,因此,在互联网中,学生们可以自由地根据自身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先进观点与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化发挥,不断进行文化产品的创新,在良好的文化熏陶下,不但能够对学生的个性进行培养,还能够让大学生的网络言行和文化素养得到稳步提高。
(二)网络文化开阔大学生的视野
网络文化的强大包容性赋予了互联网优良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我国民族的优秀文化与精神都能在互联网中得到体现,而且对于外来的文化,网络文化也进行了有选择性的融合,网络文化前所未有的多元融合为大学生们建立起了触手可得的互联网知识库,为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之余,更为学生们提供了全新的认知世界的角度,让他们能够更为全面地去思考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科学精神和自主创造性,如此一来,便为大学生和社会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保证学生们的大学生活不与社会发展脱节,通过不断更新的社会知识让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使得学生的人格能够得到全面综合发展,让大学生们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更迅速地适应社会工作。
二、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相互促进
(一)网络文化与大学思想道德教育相辅相成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集知识学习与游戏娱乐于一体,并让二者不发生冲突,完全得益于其四大特性,即教育性、娱乐性、丰富性与开放性,在它们的帮助下,我国广大网民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互联网生活不断学习到新的知识,以实现理论水平的同步提升。不同于小学与中学,绝大多数大学生是首次脱离父母的陪伴与管束,离开家乡开始自己的大学四年生活的。刚刚告别三年高中繁重课业的他们,尽管在努力让自己的思想逐渐独立,但由于实际社会生活经验的匮乏,他们的是非观念是十分薄弱的,再加之思想道德观念还未能完全建立,往往导致他们在大学生活中无法进行良好的自律。尽管大学生活中仍旧有老师的管理与教导,但大学始终与中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即老师无法全天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行监督,从而使得大学在监督学生的工作上没有连贯性与实时性,老师无法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面对大学教育这一方面的不足,上述互联网的特性刚好起到了良好的弥补作用。我国政府与社会各界为了给学生们营造更加良好的网络环境,在规范网络文化上做出了不断的努力,大力促进各类绿色文章的建设工作,为了让学生远离网络中各类不良信息与偏激观念的影响,更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对网络信息开展了全面的安全监控,适时把握网络舆论的走向,力图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们营造自由、健康的互联网空间,让大学生对各类知识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之余,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在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的帮助下,大学生们获得的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网络言行也会反哺于网络文化环境,促进网络文化整体水平的显著提高,从而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与网络文化形成良好的互动,共同进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增强,并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首先,实现了大学生知识的拓展与课余生活的丰富。网络文化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与娱乐的主要方式,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视听效果是其他信息表达方式所不能够相比的,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信息、娱乐方式等。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无形中造成了大学生的巨大压力,网络文化能够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其次,实现了大学生视野的开阔与交往能力的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文化的丰富,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在课堂中没有学习过的知识,实现了视野的开阔与知识的丰富。网络具有共享性,实现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面的拓展,能够让大学生接触更多的人群,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最后,促进了大学生的主体成长与个性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主体性与个性。网络文化为大学生主体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张扬创造了条件,实现了大学生的自我建构、自我创造与自我展示。大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参加各种网络创意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不受父母、教师的监督,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理想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接触符合自己特点的朋友,酣畅淋漓的展现自己,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特征。
(二)消极影响
首先,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模糊化。大学时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网络文化以其独特性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但是网络文化本身具有多元性与变化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存在困惑,失去了判断是非的能力,破坏大学生的文化与价值观。其次,大学生文化品味低俗化。网络具有高度的开放性,这就导致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视听造成了侵害。如果大学生意志不坚定,将不能够意识到这种不良信息的危害性,被这些信息所毒害,放纵自己在网络中的言行,出现各种不文明的形象。此外,大部分学生对网络文学类型的选择也出现了低俗化的趋势,更趋向于言情、武侠等,而很少问津古典文学精品。最后,大学生人际交往异常化。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维系的纽带,网络的特殊性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数字化的方式,缺乏面对面的交流,增加了虚伪,而掩藏的真诚。在这种掩护之下,大学生可以在网络中肆无忌惮,造成了大学生网上与网下人格的冲突。大学生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将会改变其现实生活规则,对其人际交往方式造成影响。网络文化使得人际的交往出现了种种“异化”现象,不利于青年大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
四、总结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快速进步对于社会大众的影响越来越深。作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网络文化的普及既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自由空间,也使得大学生的思想健康面临更多的威胁。网络文化与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呈现出日益融合与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在网络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该抓住网络文化的教育优势,大力建设绿色网络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惠良,毕然.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44):165-173.
〔2〕朱一玮,徐畅,孙丽丽.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3(43):115-117.
〔3〕于淑华,陈丽红.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6(63):128-130.
〔4〕何家梅,何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53):104-108.
〔5〕张敬斌,宾文高.论全球化进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74):103-120.
(责任编辑 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