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爱华
摘 要:本文尝试从初中物理《平面镜》一节的教学过程,讨论“应该先告知学生成像特点再进行学习,还是先进行探究实验再学习”,“应该先关注实验的细节问题,还是先由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应该先学习平面镜成像原理,还是先学习成像特点”三个问题。总结出用先后顺序不同的教学过程可以得到相同的考试效果,但得到的教育效果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课堂教学;平面镜成像;物理实验;先与后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5)11-0019-2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教学要面向考试的分数还是学生的终身发展,教育学家给的答案一定是后者,而像笔者这样的教书匠们通常只能考虑到前者。《平面镜》一节是初中物理较为典型的实验课,审视物理课堂教学,从三个视角出发,尝试探寻一种可以双赢的教学渠道。
1 先教与后教
教学情景再现1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从四个角度出发:①像与物的大小相等;②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③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④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下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上述规律。
先教,是老师首先根据已知的规律、结论等,用讲授的方法告知学生平面镜成的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然后让学生进行验证性的实验。实际教学中往往又都是些“象征性”的实验,即象征性的做一做,追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主要是老师的一种心理安慰,觉得实验在课堂上做过了,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新鲜感消失殆尽,完全是凭着之前积累下来的学习惯性进行学习。学生知道这是考试要考的,所以要学,至于为什么要学,如何学,似乎不关自己的事一样。
教学情景再现2
师:同学们,有一种蜡烛能在水中燃烧,你相信吗?我和大家一样,不相信它是真的,但是今天老师却给大家带来了一根能在水中燃烧的蜡烛。老师请一位同学和我一起展示这个小“魔术”。
生:惊叹!
师:你想学这个魔术吗?要想表演成功它,我们学习了平面镜这一节内容后,就可以完成。那么,你觉得这个魔术要利用平面镜成像的哪些特点呢?
学生:积极猜想、设计实验、热情探究。
先学,是首先进入探究未知的过程,学生并不知道规律、结论等,老师也不预先告知,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这样的学习过程需要老师先设计一个教学情景,引起学生探求真相的欲望。首先,学生一定会学着“魔术”用玻璃板、蜡烛等进行实验,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主动思考揭密,享受课堂上的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实验规律、结论等。
2 先关注实验细节与后关注实验细节
实验教学的书面考试难点经常设定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如平面镜成像的实验题目(扬州市2014年物理中考第25题):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1)实验室提供茶色玻璃板、透明玻璃板、两支相同的蜡烛和两只相同的棋子,应选______作为平面镜,且厚度要________(厚/薄)。小华选择两支蜡烛,小明选择两只棋子,请针对其中一位同学,说出他选择的理由_________。(2)如图1,蜡烛放在画有方格的平板上,像的位置在_________(A/B/C/D),在该位置放一光屏,屏上________(能/不能)承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_________像。
■
图1 2014年扬州市中考第25题题图
由于考试导向性,教学中我们就会更关注于实验过程的细节:用玻璃板还是平面镜?用什么样的玻璃板?选用什么样的两个物体进行实验?棋子还是其他物体?一大一小还是一样大?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看起来是步步为营引人入胜,事实上这仍是老师单方面的意愿,是老师在顺应考试题目的意愿提出来的。学生则会进入另一个怪圈,为什么看起来这么容易的东西这么难?学习的情绪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是强加给学生的,学生永远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为什么。他们所能知道的原因是考试所需要,或者是老师所要求,他们是学习的机器。
作为学生,他们学习平面镜成像只会想到像是什么样的?原本是很简单的实验,而始料不及的是要先弄清楚诸多关于像以外的东西,学习的被动性可见一斑。教学过程应该教会学生学习,不是不应该抓实验的细节问题,而过早地涉入一些先入为主的枝芽问题,会让学生无法理解主干问题,弄不清学习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按学生的思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就是探究成像特点,让他们专心致志的探究,一门心思的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有些许差别,再如像看的不是太清楚等。这些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整体把握了平面镜成像特点后,由学生自己发现的细节问题,他们会主动要求增加不同的玻璃板、手电筒等器材,制造不同的现象,根据已经掌握的成像特点探求科学合理的选择,并理解这样选择的原因。
3 先讲成像原理还是后讲成像原理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先学习光的反射现象,顺着学习成像现象,最后点睛得出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前后呼应,教学流程一气呵成。有些现象先已知后探究的顺序,再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还不知道该现象是光的反射导致的。教学中不要先画图告知物体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的结果之一就是成像,而是学习了成像特点后,利用学生作图,让学生自己发现。
教学情景再现3
老师:请同学们自己作出从物体发出射向平面镜的任意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并作出这个物体的像。
学生:完成作图。
师:观察作图,联系平面镜成像特点,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好像反射光线有规律。学生获得意外的发现利用无意记忆更有助于保持长时记忆。
先讲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再探索成像的原因是什么。能够满足探究过程先发现问题再进行探究,而实际教学中,大多会感到衔接的突兀。因为学习了成像特点后,还未学习光的反射规律,如何将两者自然的联系起来?只能耐心等待,并列的学习光的反射规律,之后再回来验证成像特点的原因。教学过程不是一气呵成,有些怪怪的感觉。为了解决这种突兀的感觉,在教学情景上做一下设计,加深成像的现象和光的反射的关系。
教学情景再现4
师: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很难的题,我们先做两个实验后再回答。实验一:如果你的眼睛被遮住,平面镜中的像是否还存在?实验二:如果物体被遮住,平面镜中的像是否还存在?
学生:实验后,显然能分析出如果有像,必须要先有物体,而人要能看到像是要有从物体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后射入眼睛。
先与后,本身就有一定的相对性,到底该如何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先与后,好像都没有问题。平常的教学,在考试至上的思想潜在的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老师也具有能动性的,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可以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重新思考再分析,奇迹也会慢慢地深入学生的终身。
参考文献:
[1]江薇.也谈“浇不灭的蜡烛”实验改进[J].物理教学探讨,2015,33(5):62—63.
[2]刑红军.初中物理高端备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栏目编辑 刘 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