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卫民
摘要:“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在写作的语言上极其艺术化,其风格化的特点要求在翻译该文时,要精心选择翻译策略,以保持原文的神韵与艺术品位。
关键词:写作语言;风格化;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73-02
“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s”是一篇雅俗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美文。作者以其高超的语言技巧使文章亦庄亦谐,极其风格化,这对翻译该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即必须根据该文的文体特色,来对翻译策略作出具体的选择,现对该文翻译策略分析如下。
一、标题翻译
“Philosophers among the Carrot”作为文章题目,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搭配上的不一致,“philosophers”是“哲学家”,是人类最具智慧和思想高度的人群,而“carrots”只是一种蔬菜或一种食材,两种完全不同类别的事物被作者放在一起,显得非常突兀,作者为什么这样做呢?只有反复阅读全文,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之后,才会体会作者之所以这样命名的原因。一方面,作者以两类完全不搭调的事物并置,表明整个文章的关键词就分别属于两大类,一类属于“philosophers”的哲学领域,另一类属于“carrots”即代表日常生活一类的事物。整个文章就被作者在选词上的刻意安排,有趣地揭示了曾经接受过高等教育也是受过女性运动启蒙的主人公如今作为家庭主妇深陷于日常琐碎的家庭生活,同时又利用高等教育学过的东西自我解嘲,亦庄亦谐,跃然纸上,目的是实现表达上的反讽和调侃的效果。同时,以突兀、新奇的方式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就会去探究作者刻意描述的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产生的艺术效果。这样的安排对读者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挑战,要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必须要费一定的功夫,要去思考这样安排与文章中心思想以及文章风格间的关联。否则,是很难体味文章之竗、作者之情思的,也就很难与文章中的人物感同身受,体会不了艺术作品对人灵魂的震颤。因此,在翻译文章标题时,留给译者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同时考虑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果把标题翻译为“生活中的哲学”或“生活中的哲学家”,应该是比较符合全文的中心思想或主题的,但由于过于归化,既少了两类不同类别的事物并置在一起的反讽效果,也少了异类、新奇的刺激撩拨,异域色彩顿失。其实,纵观整篇文章,主人公不断地列举哲学家所说的话来建立与其具体生活之间的联系,因此如果能在标题中呈现其本身生活的原貌,是翻译策略的较佳选择。鉴于此,最好按原文直译,译为“胡萝卜中的哲学家”。
二、词语的翻译
文章原文的语言特色非常突出,其中一大亮点就是对词汇的选择极其讲究。不但从文章标题上发现不同类别词汇的并置,而且整个文章所用的词汇,作者也采用了同样的并置。一方面使用高雅或学术类的拉丁词源的词,如“aesthetics”、“analogy”、“aroma”、“fantasy”、“illumination”、“manifestation”、“metaphysical”、“philosophy”、“quintessence”、“realm”、“sense”、“unity”、“variety”等,来呈现主人公的教育背景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用大量的盎格鲁·撒克逊词源的词,如“apple”、“cake”、“cook”、“cup”、“eat”、“food”、“iron”、“necktie”、“orange”、“oven”、“skirt”、“shoes”、“socks”、“string”、“bean”、“underwear”等,来展示主人公的生活现状,特别是作为家庭主妇每天都要接触和面对的一切,以此来展示主人公生活的琐碎与单调。这样既突出了两种生活状况或事物间的反差或不协调,取得反讽或调侃的效果,同时也是主人公现实双重身份的语境体现。这要求在翻译这两类并列的词汇时,必须保留原文的原汁原味,即必须保留“高雅或严谨”的学术的“庄重”,同时,还必须保留并置的“世俗或生活化”的“诙谐”,这是整个文章的“味”或“神韵”。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丢失了,那贯穿整个全文的风骨就荡然无存了。还有,作者除了把不同类别的事物并置外,还在词汇的选择上注重一静一动的精心安排,在描述主人公的生活时,选择了动态的词汇,如“clean”、“comb”、“cut”、“dump”、“eat”、“immperse”、“pick up”、“spray”等予以描述,这是对主人公的动作描写,同时也是主人公生活的展示,更是主人公内心活动之所以发生的触发点。而在呈现主人公的内心认识过程时,选择静态的词汇,如“eye”、“gaze”、“look”、“look”、“find”、“know”、“recall”、“refleck”、“remember”、“see”、“think”、“understand”、“wonder”等予以描述,这是作者转入内心揭示的逻辑衔接词。这一静一动的安排,主要的目的是展示主人公在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或行为而触动了心灵思维的弦,从而自我认识的过程。因此,在翻译这些描述时,要突出一静一动的强烈对比,一方面是对主人公现状的情景展示,另一方面能让读者了解主人公思维变化的逻辑原因,即因看到什么而想到什么,否则作者的阐释就会失去逻辑基础,读者就会不知其所。同时,保留原文一静一动的词汇特色,对于译文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是必须的选择,这对于体现原作者以及其文章风格至关重要。另外,一动一静刻意并置还会形成文章内在的节奏,能够很好地揭示主人公的生活以及性格,这也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尽可能译出同样的动静嵌合的形式,特别是原文的表达效果。
三、重复结构的翻译
原文为了揭示主题以及主人公面对生活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反复使用了“As I +Vd…,I +Vs…”(Vd是动态词汇,Vs是静态词汇)这一结构。一个结构反复多次在文章的不同地方出现,该结构一般都具有象征意义或对文章主题揭示具有重要作用。在原文中重复使用该结构,作者一方面以动态的词汇展示主人公的生活或活动,而并置以静态词汇来表明主人公对她当前的生活的自我反省。“as”很好地体现了这两种状况的逻辑联系,是主人公思考的情景性的体现者,因此,翻译时既要把一静一动翻译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把“as”的情景性翻译出来,这对于展示原文的逻辑起点至关重要,同时也是原文生动性的保留或再现。由于该结构在文章中多次重复出现,所起功能基本相同,因此在翻译上要保持前后的一致性,即在译文中也要尽可能重复该结构,以在整体上与原文的风格接近。这样更能体现主人公本身生活的重复性和单调性,更好地体现主人公的苦中求乐,甚至是笑对生活,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生活和自我。endprint
四、修辞手段的翻译
原文在修辞上也很有特色,首先是暗喻的使用。作者一方面为了生动地展示主人公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当下的活动,用暗喻来进行客观呈现,同时也用暗喻具体形象地展示了她内心认识过程的发展变化,这样可以避免单调、乏味的说理,给读者在听觉或视觉上留下强烈的刺激。总之,具象和生动是作者使用暗喻要达到的效果,主要的目的是使主人公的生活场景化和其内心反省的具象化,这要求翻译要尽量去实现表达上的具象,而英译汉,要实现具象化相对容易,因为汉语的显著特征就是具象。其次是原文还使用了类比的修辞手段,通过主人公的内在思考,把哲学领域与生活联系起来,既体现了主人公的文化修养,又体现了其对生活的态度,特别显示了其对生活的智慧。在翻译相应的类比时,关键是要把一方面很高深、学术性的哲学术语或表述与简单的生活之间的相关性搞清楚,即弄清楚相关的逻辑原因,同时还要在翻译的具体表达时,把这种逻辑关联清晰地表示出来,否则读者会很糊涂。因此,在两类类比的表述间加上逻辑阐释来衔接是翻译策略的必须选择。
五、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与翻译
由于主人公身份特殊:一个曾经的高等教育的接受者、一个过去女性运动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一个深陷与家庭生活的忙忙绿绿的家庭主妇,因此作者用相应的语言来体现她多重的身份。从最初的忙于日常家务的普通主妇,到自我觉醒的家庭主妇,再到不断提高认识的家庭主妇,最后是完全觉醒的生活智者,即隐藏于文字中的哲学家就是这位多种身份的家庭主妇。因此在翻译中,一方面要翻译出女主人公多重身份的语言特征,最关键的是能在译文的字里行间以及文本中看到充满生活气息的哲学家形象。
其实,纵观全文,作者力图把过去所学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旨在打通所谓知识间的界限,高雅与低俗融合在一起,难辨彼此,亦庄亦谐。读者可以凭借作者的妙语连珠,探究和感受到作者的哲学家一般的感悟,展示了普通家庭主妇智慧生活的方式,也是人类生活智慧的阐释,是大智慧的艺术表达。这就要求翻译时译者必须匠心独运,在选词、释义,特别是在基调色彩、句式选择、结构重组、修辞手段使用等方面要与原文的文体风格,特别是文章之神韵、效果之传达有很好的契合,这样才能真正传达作者之本意与其境界之追求。而本文通过对上面翻译策略选择的阐释,意图说明在翻译文章时,对文章本身风格特点的了解是翻译的前提,否则翻译之功尽失,如嚼饭于人,其味无存。
参考文献:
[1]黄源深.ENGLISH BOOK5[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精忠.ENGLISH BOOK6(教师用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4).
[4]平洪.文本功能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2002,(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