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研究

2015-12-10 00:18崔凤珍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培养方案构建高职

崔凤珍

摘要: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制订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分标准、学分结构、学分分配和学分评价等要素构成。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关键词:高职;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94-03

学分制是现代教育模式中的一种管理体制,是以选课作为核心,教师的指导作为辅助,最后通过成绩点和学分,衡量现代大学生的学习质和量的一种综合的教育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以及导师制统称为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是在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在我国北京大学率先推行的“选课制”,1978年开始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普遍开始试行学分制,目前学分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高校中已全面推开。目前,高职院校中普遍实行了以学分体系为基本构成的学分制,制定了适应学分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主要是以课程要素构成的课程体系和以学分要素构成的学分体系。各国高校十分重视学分体系的构建,欧洲学分体系在其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不仅是高等教育在推行过程中一个最宜于量化的手段,而且承载着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政治性使命。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如何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突出学分体系对培养人才的作用,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在深入进行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我校职业技术学院的高职专业于2002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对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具体的措施,在教学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

学分体系是学分制管理模式下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学分为载体,通过学分计量、学分分配、学分修读等环节对学生的专业资格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描述、转换、累积的一种方式,以完成的学分量反映学生获得的学习成果。学分体系是由各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构建要素组成的整体,研究学分体系的构建要素对制定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分标准是学分体系的基础要素

学分标准是指学分计算的标准,是构建学分体系的基础。学分标准通常包括单个学分标准、总学分标准和限修学分标准。单个学分标准一般与课程的教学课时数相联系,是指1学分承载课堂教学的课时数,是计算学生学习数量的基本单位,量化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和效果,通常以单个学分在1个学期内每周1课时的课堂学习量进行计算比较简便。总学分标准与单个学分标准相互联系,是学生在修业年限内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的总量,表明了学生完成学业所需修读的学分,学生完成总学分标准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毕业。单个学分的课时标准与总学分标准是相互联系和互相影响的,一般来说,单个学分标准所包含的课时增多,总学分标准则会减少,反之亦然。限修学分标准规定了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里修读课程的最低学分数量和最高学分数量,是对学生在每学期或学年修读学分的要求。最低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故意过少选课的现象,最高学分数量是为了防止学生过多选课的现象。在不同的学校里,学分标准可以不同,应以科学、定量和经验的综合考量为基础,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为目的。

(二)学分结构是学分体系的刚性要素

学分结构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分进行分类,规定学生应修读各类学分的数量和比例关系,并由此组成学分结构表,是学校对学生修读学分的刚性要求。学分结构可分为静态学分结构和动态学分结构,静态学分结构要求是大学基于自身的教育理念和理想,对人才培养目标从具有法定效力的规章上进行的规范,也就是说,它是大学对所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文本描绘,动态学分结构是指学生实际所修课程学分之间的关系,包括数量关系和质量关系。学分结构体现了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也是教学改革中进行调整和监控的重点,各高校应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调控,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

(三)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的动力要素

学分分配是将若干学分分配给认证/项目或教育成分(例如模块、课程成分、论文、实习和实验室工作)的过程。学分分配是学分体系中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要素,学生可以按照分配到每个学期的学分进行学习,也可以提前选修学分,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学分分配中要注意各类学分安排的数量和先后顺序。在高职教育中,首先应该注意实践性学分的数量和安排的学期,在学分分配中突出实践性教学,突出技能的培养;其次是学分分配要将学习成果分解,安排通过各种教育方式获得学习成果的学分,这样有利于进行跨校、跨教育层次的学分互认;最后是学分分配要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均匀分配各学期的学分,保证学生学习的均衡性。

(四)学分评价是学分体系的保障要素

学分评价是指对学生修读的学分进行检验,对在校外或其他教育层次的学习成果进行认定和转换,是承认学生学分的过程。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组织考核进行检验,一般以考试或考查的方式进行,非课堂教学的学分可通过评定的方式进行。在以培养学生技能为目标的高职教育学分评价中,应做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和开放性,改变传统单一和封闭的评价方式,做到卷面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理论成绩与实践成绩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结合,校内学分与校外学分结合,使评价手段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依据endprint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以国家的高职教育法规和政策为依据,以职业教育为根本,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

(一)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既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的关键要素。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和服务一线从业者中,掌握精深专门知识和具备精湛操作技能,能手脑并用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包括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可分为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应设置与培养高技能人才相适应的学分,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学分体系,明确技能培养的学分要求。

(二)以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

实施双证书制度既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职业教育方针政策的重要举措,又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既促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又成为高职院校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结合的“双证书”制度,是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获得毕业时,除了取得学校颁发的学历证书外,还要取得经过劳动保障部门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后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既是紧密联系的,又有着明显的不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主要目的和根本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为了提高待就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并促进有劳动能力的待业人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两者都是以职业活动需要为基本的依据。但他们又不能相互等同、相互取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构建中,既要重视学历教育学分的设置,也要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学分的设置,两者不可偏废,做到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并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通过校企不同层次、不同深度的合作,高职院校不但能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所培育人才从学校到社会“无缝对接”等目标,同时还可以在校企合作中实现自身的虚拟经营和弹性扩张。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同时经过实际工作的锻炼,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这种方式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设置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做到工学学分结合,校企学分互认,构建符合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学分体系。

(四)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实训是高职专业主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措施。实习实训除了在校内进行的各类实验、实训、设计、职业技能培训外,还包括了在校外进行的职业考试、见习、实习以及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突出专业核心技能的学分,增加实训与生产实践学分,单独设置实训学分,使学生得到比较系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三、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应按照人才培养的需要,做好学分分配和学分安排,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学分体系符合学分制的要求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导,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确定学分标准,完善学分结构,注意学分分配,规范学分评价方式,使学生能按照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规划学习进程,自主完成学业。

(二)学分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以职业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基础、以职业课程为核心的学分体系。在学分体系中,通过学分分类、学分分流等途径,构建不同类型的学分,一般分为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和任意选修课学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将相应的学分归到这三类学分中,注意减少必修课学分,增加选修课学分,保证实践课学分,构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需要的学分体系。

(三)学分分配符合选课制的要求

为了方便学生选课,在学分分配时要考虑到学生修读学分的灵活性和连续性。要按照学生选课的要求,合理分配各类学分的开课学期,特别是要分散必修课学分的开课学期,不要形成在低年级时挤满必修课学分,在高年级时基本都是选修课学分的现象。每个学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修读选修课学分,使得学生对自己要选修的学分更具目的性和操作性,完成自主规划的学习进程。

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的构建途径

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高职实施学分制的关键环节,应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政策,以及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的规律和特点,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学分体系。

(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学分体系

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是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体系构建的前提条件。在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中,首先是按照以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是按照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设置符合职业培训的学分;最后是营造学分制的人才培养环境,改善办学条件,充实实习实训内容,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能顺利实施。

(二)按照培养目标构建学分体系

培养方案的学分体系是以学分标准为基础,以必修课学分、限定选修课学分、任意选修课学分为类型构建的。必修课学分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和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设置,限定选修课学分要根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任意选修课学分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设置。在培养方案中,一是要规定各类学分的修读数量,指导学生选课;二是要设置符合职业技能培养的限定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按照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学习意愿进行修读;三是要设置一定量的任意选修课学分,使学生能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拓宽知识面,以培养适应各方面工作需要的复合型人才。endprint

(三)安排适合学生选课的学分修读进程

在学分制的教学安排中,除了考虑学分安排的连续性和先后顺序外,还要考虑学生灵活选课的需要,特别是在选修课的安排上,要改变学年制的排课方式,做到课程开设学期周期化,以一定的周期循环开课,这样才能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学期进行选课。例如修读人数较多的全校性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可以每个学期都开课,而专业课则可每学年开课一次,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期中选到自己应选的课程。

(四)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

我国高职教育的学分标准通常是以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为主要依据设立的,除了一些学校组织的到校外进行的见习、实训和实习外,对于其他在校外和其他各层次教育中获的学习成果不能进行学分认定和记载,限制了学生扩大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获得学习成果的途径。由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学校难以全面提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的各种技能教学,而这些校外和各层次教育可能会提供学生丰富的学习环境并获得学习成果。因此在高职教育的学分体系中要扩大以学习成果为衡量标准的学分,对学生在校外和各层次教育获得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考核,参考相应的学习水平进行认定和记载学分,以增强办学的灵活性,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袁松鹤.欧洲学分体系中ECTS和ECVET的分析与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1,(5):30-39.

[2]别敦荣.论学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3,(3):6-15.

[3]王文礼.欧洲学分制和终身学习[J].继续教育研究,2010,(6):51-53.

[4]崔发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2):5-7.

[5]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2):18-20.

[6]乔昕.论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中的几个关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29-33.

[7]张亚军,徐亚娜,楚金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述评[J].职教论坛,2008,(12):4-8.

[8]张士杰,谢咏才,刘尚民.充分发挥学分制的灵活性 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培养人才[J].高等农业教育,1988,(06).

[9]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03).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方案构建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