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伟
摘要:道德包括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两个重要阶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围绕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取向、诚信道德、社会公德、网络道德、婚恋道德等多个方面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本文从发挥高校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必须从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等五个方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道德教育;知行不一;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40-02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道德方面存在知与行的严重不一致,表现在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道德认识水平,但在相当程度上不能将较高的道德认识转换为道德行为。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现象的出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道德本身知易行难特性的影响,也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既有高校道德教育工作自身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本文根据当代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本文认为应该采取如下积极的措施和对策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以促进大学生实现道德知行统一,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更新道德教育理念,加强学生自我教育
(一)树立正确的道德教育理念,立足现实,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道德教育要回归到“人”本身,将“人”作为道德教育活动的根据、基础和归宿,立足于社会现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维护个人利益和社会公平,进而维护社会集体的利益。2.正确定位道德教育。道德教育不仅要强调系统化知识的传授,也应该重视具体道德行为的培养,将道德教育的落脚点放在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上,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具性和价值性结合起来。在当前条件下,高校必须将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由理想信念教育转化为公民道德规范教育,切实将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从小事抓起,从基础做起,还原道德的真实,回归道德教育的本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行为选择有所依、有所靠,实现道德知行的统一。
(二)明确道德教育主体,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对各种矛盾评价的承受能力。它让学生能够理解、适应、耐受不同甚至矛盾评价,对正确的选择,要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对于不正确的选择,要勇于抵制和放弃;增强自我调适能力。只有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个体才会选用适合自身情况的各种有效方法,实现综合平衡,使精神和机体对社会环境,特别是道德环境和氛围的适应达到最佳状态,才能对正确的选择自信、坚定,付诸于行动,对错误的选择进行改正,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加强自我反思。学生回顾道德选择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认清在道德困惑和选择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了些什么,以加深自身的体验、思考和感受;加强对主导价值的认可态度;更深入理解什么是光荣,什么是可耻,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并以此为道德标杆,指引、规范现实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实践。
二、明确道德教育目标,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一)建立分层递进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
培养具有爱国主义思想、敬业精神、创新精神、道德高尚、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是高校道德教育的目标,那么要求道德教育不能模式化、统一化,应该因材施教,即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要确立以培养大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为最高目标,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信念为主导目标,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公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为基础目标的道德教育分层梯进的目标体系。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分开来,解决共性与个性、先进性和广泛性的问题,做到既能引导较低道德水平个体的发展,又能满足较高道德水平个体追求完善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起点向切实可行的更高的目标努力。
(二)确立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道德教育内容
需要是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进而转化为自觉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内容是道德教育体系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过程。道德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精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需要的,即道德教育内容应与受教育者的期望保持一致性。
三、创新道德教育方法,拓宽道德教育渠道
(一)探寻新的道德教育方式、方法
通过多途径、多方法,来加强和改进高校道德教育,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外化。变传统的灌输教育为互动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尤其在互联网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信息获取上相对比较对称,传统的灌输方式收到了冲击。因此,高校必须改变那种以教师、教材和教室为中心,变“被动说教”德育为“主动对话”德育,运用“价值澄清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平等对话和交流;道德教育活动不局限于专门的德育课程中,还应利用高校开设的每门课程,特别是人文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来发掘出有价值的道德教育资源,以潜移默化,“旁敲侧击”的方式进行“渗透式”的道德教育。
(二)拓展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渠道,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育人体系
增加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道德实践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它能够深化道德认知,促进道德内化,同时也是高校走出重道德认识教育、轻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培养误区的有力措施;积极开发设计具有时代性、感染力和吸引力的道德教育软件,把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以生动、活泼、多样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校园网开展网上道德教育、针对网络违规失范现象开展网上大讨论、设立专家热线进行专题点评等,使学生在开放、自由、轻松的氛围中明辨网络行为的是非善恶;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都非常复杂,而且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通过心理咨询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德育工作者可以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增强高校德育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为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促进大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与健康成才创造条件。因此,心理咨询是促进德育工作者找准大学生思想症结的重要途径。endprint
四、优化道德教育环境,创造良好文化氛围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从社会环境而言,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要“拆围墙”,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为大学生道德知行合一提供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氛围。首先,要大力弘扬主流道德的价值。大力宣传主流道德,弘扬主旋律,通过新闻报道、文艺活动、舆论等各种宣传阵地积极开发教育资源,以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来影响当代大学生,促使他们知行统一。其次,要正视社会中的不道德现象。对待如贪污腐败,讲人情拉关系、商家的不诚信等不良社会现象,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些负面现象,抓住主流教育。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为广大学生培养能力、张扬个性提供锻炼的舞台。加强校园环境、人文景观和文体设施的建设;加强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加强广播、电视、校报、学报和校园网建设,将德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以德育建设之“神”统领校园文化活动之“形”,使学生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升境界、优化素质,达到知行合一。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道德评价体系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示范作用
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施教者与受教者的价值互通与心灵融契过程。就高校道德教育而言,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德育课教师作为专职道德教育工作者,他们必须明确新时期道德教育的环境和对象呈现的新特点,并以此为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二是道德教育者应该意识到自己也是受教育者。所谓“学高当师,身正为范”,教育者应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水平,使道德知行保持一致,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教育者,引起道德示范效应。三是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业务精湛、功能互补、性别与年龄比例适当的道德教育工作者队伍。树立起“以德治校”、“教育人者,先受教育”的观念,建立起现代全员道德教育体系,即德智共促、知德互渗。
(二)构建注重道德行为的科学道德评价体系
传统的道德评价体系过于注重道德认知,而忽视了道德实践能力的检测,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是道德的知行统一者,而非认知者。因此,要把道德教育落到实处,使其由软变硬,由虚变实,高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就应构建注重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科学道德评价体系。加强大学生道德知行不一研究,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学生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还需要社会各领域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以形成道德大环境的和谐,达到合力育人的目的。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高校,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做好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充分认识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深刻把握道德教育的规律性,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以更加有力地推动道德教育的顺利进行,为国家输送高素质人才。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在知德、守德、行德等方面成为时代的楷模,努力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澍军.德育哲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王卫东,张培国,引导教育结合 增强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3,(13).
[3]金鑫.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及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
[4]安德智,毛键儒,李晓林,等.伦理道德理论探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张传有.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王道俊,王汉湳.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30.
[7]张弛.大学生道德选择的矛盾与困惑研究[D].西南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