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付晓秋.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54007.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局,黑龙江 佳木斯 5400
层析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结构
李 莉1,付晓秋2
1.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2.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教育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结构体系包含三个系统:内涵体系、动力系统和评价系统。内涵系统中又包含基础、核心和终极目标三种成分。他们彼此间共同形成了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层次结构。精神世界的基础是健全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高尚的行为修养;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道德与意志;精神世界的终极目标是坚定的人生信仰。精神世界动力是强烈而正向的成就动机;精神世界的标准是较高的幸福体验。这些要素围绕着共同的目标产生各自的具体操作内容。层析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结构的意义在于:不仅为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提供相应的逻辑框架和新思路,也可以为科学测评指标体系的设计提供相应的建立标准。
高中生;精神世界;层次结构
在当今教育的视野下不乏这样的学生:有知识有学问,但缺乏健朗充实的精神内涵,缺乏正确、积极的价值取向,缺乏对人的关怀和对自然的尊重,崇尚个人主义,唯我独尊,一旦遇到挫折就报复他人,报复社会。他们并不能拥有真正意义上幸福快乐的人生。高中教育的一个关键任务在于指向人的精神和灵魂,在于引导高中生认识自己的价值,把学生培育成真正的人——人的宝贵禀赋都得到发展的人,而不是仅仅能够满足社会上、市场上某种需要的人。
科技进步与工业社会的发展导致了工具性思维模式的发展,使得“知识的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了普遍重视;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现代人将一切都外在化、对象化,使世俗取代了理想,功利取代了德性①[P92~96]。人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开始出现异化,使知德分离、智德分离,高中生的学习不再是为了精神与灵魂的需求,而是作为安身立命的资本。教育被简化为“工具性知识”的传输,教育应是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建构人的生存方式,以实现人的生命价值的特殊活动。也就是说教育要更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改变社会的现状,把人类文明不断推向前进。
(一)精神世界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精神,古今中外存在着多种解读。
在东方人心中,“精者,人之气,神者,人之守也。夫精神者,所受于天。”西方世界的精神在柏拉图的眼里是一种超理性的本原,是一种实体。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精神是高级思维活动本身。近现代哲学精神在具体内容上渐趋统一,托马斯·阿奎那将智慧、理性等心灵活动统称为精神。罗素认为,“从认识或知觉方面讲,精神活动是有知觉、回忆、想象、抽象和推理的活动;从心理情绪方面来讲,有快乐的感觉和痛苦的感觉,也包括欲望;从意愿方面讲,他们可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一件事或者照自己的意愿不做一件事。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划入‘精神’事件的范围之内。”恩格斯对精神做了这样的诠释“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
辞海中将“精神”与“物质”相对。人的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对应,它的载体是符号,它的内容是知识和思想。在个体层面,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取向和质量,是个人存在的深层尺度。在团体层面,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将个体的精神与团体的信念联结起来,从而构筑成维护团体利益的精神信念,且这种精神信念一旦形成,又制约影响着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二)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本质特征
人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实践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精神世界作为人独有的生存方式,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指的是人的身体机能和精神世界的充分、自由、和谐地发展。人的身体机能的发展终归是有局限的,人与人之间最本质、最核心的差异不在于身体机能的不同,关键在于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这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因此,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精神世界丰富的人。
当代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也就是高中生的主观世界,包括认识、意志、情感、气质、性格、能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好、兴趣等等。它表现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它使人类的智慧、情感、精神等可以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传承、积淀和发展。其最核心的内涵是高中生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当代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存在个体间的差异,强调精神世界的强大与丰富,正是关注人类精神世界这种质与量的差异,以及关注精神世界的方向性差异对个体、群体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组成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包括三个组成成分:内涵系统、动力系统、评价系统。内涵系统包含三个部分的内容,分别是基础、核心与终极目标。内涵系统包含着高中生精神世界的主体内容。动力系统是推动高中生的精神世界丰富的力量,是促使高中生精神世界不断完善的源泉。评价系统则决定了高中生精神的发展方向,对精神世界的完善具有导向作用。具体内容包括:健全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尚的行为修养,在此基础上的道德发展与意志品质的形成,坚定的人生信仰,并伴随着较高的幸福体验、强烈的成就动机。具体见图1。
图1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组成成分
(二)当代高中生精神的层次结构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三个组成成分间呈现一种层次性的关系,强烈地成就动力推动精神世界的基础、核心最终达向终极目标,每种成分将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体现在评价系统中,具体层次结构见图2。
图2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层次结构
1.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基础是健全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高尚的行为修养。健全的心理品质、良好的文化素养、高尚的行为修养其本身既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彼此间又存在着一定的交叉,共同构成了强大的精神世界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文化素养,指人通过学习知识和感悟文化氛围而培养出来的素质。高中生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认识和理解,体现在对世界的感悟与关怀中。高尚的行为修养,不但强调高尚的行为修养,更强调行为的意义。具体操作内容见表1。
表1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基础的操作内容
2.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核心是道德与意志。道德与意志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高级心理状态。道德,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社会性概念。只有社会行为规范在个体身上得到反应并制约个人价值取向的时候,才构成个体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水准。所谓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而意志品质是指构成人意志的诸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韧性等几方面。其操作内容表现见表2。
表2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核心的操作内容
3.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终极目标是坚定的人生信仰。坚定的人生信仰表明人的精神世界发展所达到的高度。它既是精神世界构成的组成部分,又是依次递进的层次结构关系中的终级目标。邓小平指出:“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他强调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的强大力量,是战胜和克服一切困难的源泉。他又说,“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今天,这种人生信仰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引领之下的。具体操作内容见表3。
表3 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终极目标的操作内容
4.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动力是强烈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一种内在动力,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结果,是人们追求卓越的内部状态和过程。成就动机的形成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模糊到具体、从不稳定到趋于稳定的发展特点。成就动机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行为的目的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它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效果:一是因期待成功而产生的强大推动力,促使个体不断付出努力;二是激发创新意识和导致成功的各种手段;三是提高对自我的评价和认可的程度,相信自己。就个体而言,成就动机是一个人成功②[P60~61],如学业成功、职业成就③[P719~722]、管理决策卓越与否的关键因素,之所以强调强烈的成就动机是因为个体记忆中有与成就相联系的愉快体验,当情境能够引起这些愉快体验时,就能够激发起个体完成目标、获得成就的内在动力。
5.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标准是较高的幸福体验。作为强大精神世界的评价系统,幸福体验呈现感受上的差异。一是以情绪、情感体验为主,具体表现在学习、行为、心理状态中体验到更积极的情感,包括体验学习过程的快乐、满意自我行为及产生的结果;二是按照个体自己所选择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④[P475~492],包括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的统一;三是在一种特殊的价值观标准下所要达到的状态,是基于客体的价值体系和标准所获得的⑤[P71~75],表现为对希望的期待和成功后的巅峰体验。
(一)精神生活:现代化后的最大挑战
人类精神生活是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逐步发展的,通常物质生活的进步会带来精神生活更多的要求,经济社会越发达,人类面临的精神方面的问题越突出、对精神世界的关注越强烈。社会发展到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物质欲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生存和发展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刺激了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甚至遮蔽了对生命本身意义的关注。但人的精神生活问题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而解决:一方面,人们生产出巨量的物质财富,物质欲求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也刺激了社会对物质生活的过分追求,甚至遮蔽了对生命本身意义的关注与追求。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也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常迷失方向,在精神上感到无家可归的迷茫和痛苦。
这些变化迫切要求我们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认真有效地解决人精神世界中的问题,为人们提供一种能代表和体现他们共同心声的精神理念和精神支柱。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最为迫切的需要。高中教育作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启迪人的精神世界的特殊活动,也必须从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发展,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发展是人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本质特征。我们只有充分关注精神世界的发展,才可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二)卓越人才需要智慧与精神的“双强”
人的精神世界具有内在超越性,是个人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精神世界直接影响着人的态度与行为。具体表现:一是个体知识、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智慧、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水平;二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即人能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发展。前者是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容,后者形成了人的发展动因,使人的主体性增强。精神世界的发展成为人的发展的一种内在需要,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内在推动的价值,也是人朝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智力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人群中,能够成长为优秀人才的比例并不高。多数情况下决定一个人发展水平的是非智力因素,其中更主要的是情感、意志,比如忍耐、坚持、责任心、与人沟
通、自我激励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质。未来社会面临的精神问题将越来越复杂。一个引领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首先应当是社会精神的引领者,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具有持续自我激励的能力,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和困难,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始终用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影响和感召周围的人。这些心理品质背后是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对理想和信念的坚守,是坚定清晰的人生价值,是对社会、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这些都是当代高中生精神世界的主要构成因素,是未来优秀人才最为宝贵的品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高中教育要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时代性与社会角色的必然要求。在今天多元价值条件下,更要大力宣传主流意识形态,学校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当代高中生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握当代高中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当代高中生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纵观学生精神世界的层次结构,根据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时代性与社会性要求,需要发动社会与家庭力量,净化高中生的成长环境,高中生精神世界的培养要体现在家庭生活、社会活动、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要出现在亲子之间、人际互动之中、课堂之上;要出现在生活习惯、知识学习之中;要体现在家庭、社会、学校所有能够陶冶、促进学生成长的活动中。学校也需要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净土,高中生是精神世界形成的自主力量,学生发展的好坏是精神世界是否完善的具体体现。
注释:
①靖国平.教育本质新探[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②田云兰.成就动机与学生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
③杨慧芳,顾建平.企业管理者的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研究[M].心理科学,2007(2).
④Shin,D.C.,&Johnson,D.M..Avowed happi⁃ness as an 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SocialⅠndicators Research[J].SocialⅠndicators Research,1978(5).
⑤Diener,E.,Emmons,R.A.,Larsen,R.J.,& Griffin,S..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1985(1).
[1] 刘安.淮南鸿烈,百子全书(第五册)[M].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健.论人的精神世界[M].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3] 尼古拉.别尔嘉耶夫.精神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4]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詹姆斯.菲泽.西方哲学史:从苏格拉底到萨特及其后(修订第8)[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9.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8]张登浩.基层党政干部的人格特质、成就动机与幸福感[M].北京大学.2008.
[9]McClelland,D.C.Human motivation[M]:CUP Archive.1987
[10]Bradburn,N.M.,&Noll,C.E..The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Vol.15)[M]:Al⁃dine Pub.Co.
[11]张云霞.教育功能的社会学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12]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10.
[13]戴维.迈尔斯.心理学(第七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彭 琳)
李莉(1972-),女,朝鲜族,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心理学;付晓秋(1962-),女,黑龙江省佳木斯人,佳木斯市教育局特级教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学。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厌学的内隐认知机制与咨询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54228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单位资助教育部课题“高中生‘人生发展规划’设计与实施的校本化实践研究”(批准号:FHB130459)研究成果之一。
2015-01-07
G44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