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竹云,耿艳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41)
新常态下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张竹云,耿艳军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41)
新常态的出现,预示着“高投入、高速度、重数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在悄然来临。文章从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从培育产业集群、建立健全创新机制和推进低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新常态;安徽;产业结构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即“低投入、中速度、高质量、优结构、好效应和新动力”的均衡状态。新常态的出现,预示着“高投入、高速度、重数量”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面临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经济升级版正在悄然来临。因此,有效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是当前经济新常态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以此促进本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产业结构得到了一定的优化升级。但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力度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本文从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出发,分析目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适合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路径,为提高安徽省经济发展水平提供一些建议。
(一)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分析
根据2013年安徽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安徽省生产总值从2000年2902.09亿元发展到2013年19038.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4779.46元/人增长到31683.90元/人,处于经济发展高速阶段。根据图1显示,2000-2013年期间,安徽省第一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0年25.56%下降到2013年的12.33%,降幅达51.7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2000年为36.41%,2013年已达54.65%,增幅达33.36%;第三产业则出现了先升后降的局面,2000年为38.03%,2003年出现最高,达41.76%,至2013年则降为33.02%,总体趋势较平稳变化不大。
图1:2000-2013年安徽生产总值构成(%)
(二)三次产业贡献率分析
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根据图2数据显示,安徽省三次产业贡献率排名分别是二、三、一,第二产业贡献率在2010年达到最高,为70.17%,2013年回落至65.88%,但仍在三次产业在占绝对主要的位置。第三产业贡献率虽只有30.04%,不如第二产业但也远远超过第一产业的4.08%,以此说明,第二、三产业已成为安徽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图2:2000-2013年安徽三次产业贡献率(%)
(三)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分析
由于不同产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导致劳动力会不断地从低收入或者是次收入产业向高收入产业转移,以此不同产业的就业比重是判断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图3数据显示,安徽省近十四年三次产业就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较快,从2000年的58.5%下降到2013年的34.4%,降幅达41.2%;第二、第三产业均属于上升趋势,其中第三产业从2012年开始已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口比重最大的部分。
图3:2000-2013年安徽省就业人口比重(%)
(一)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
根据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44889元/人,比2012年增长8.59%,但2013年全年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7602元/人,安徽省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6.40%。从三次产业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5649元/人、91403元/人和39228元/人,与全国水平相比尤其是第三产业差距很大。
从产业集约化程度来看,安徽省虽然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在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等39个大类行业中,仅有8个行业集中度在10%以上,占所有行业的20.5%;[1]有23个行业集中度在5%以下,占58.97%。由此可见,安徽省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充分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行业集中度低导致产业缺乏竞争力优势。
从目前来看,安徽省虽然形成了以汽车、家电、茶叶、中药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但集群内龙头企业与本土化的中小企业之间缺乏业务联系,产业关联程度较低,配套能力不足,造成了整个产业链的断裂,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2]与江浙、上海等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块状经济大多是由“小而全”的中小企业构成,这些企业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与配套、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甚至在一些集群内,企业之间相互竞争多,而联系配合少,在这些集群尚未形成有机联系前或者形成初期,就出现了企业外迁的现象。同时,一些集群缺少龙头企业,各自为战,无法起到带头促进作用,从而整个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最后,相关配套措施的不完善也制约了安徽省产业集群的有序发展。
(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2014年前三季度,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近万亿元,达9882.8亿元,同比增长15.3%。累计实现增加值2456.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7%;增长14.4%,比地区生产总值快5.3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来看,近几年安徽省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虽然省会城市合肥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创新试点城市,也拥有多个国家和省属科研单位,但由于传统产业吸收、消化、利用新技术的动力和能力不足,导致高新技术成果在产业化过程中缓慢。企业投入研发费用较少,生产的产品附加值不高,同时又缺乏品牌建设和维护意识,导致整体核心竞争力不强。[3]而且,由于地域因素的局限,安徽省很难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开展产生严重影响。
(三)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
根据安徽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4年前三季度,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11.5%,增幅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别回落1.1个、1.9个百分点;能耗增长2.9%,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低0.3个百分点,比上半年、上年同期分别回落3.4个、2个百分点,上述数据表明,安徽省工业节能降耗初见成效,并形成了一批如铜陵有色集团、马钢集团、海螺集团等节能减排先进单位。但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仍有10%左右,今后一段时间内安徽省工业经济结构优化的任务仍然很重。
(一)培育产业集群,提高行业集中度
首先,产业集群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由于集群内企业之间彼此接近,会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管理等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其次,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转移扩散。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下,相互关联、高度专业化的产业有规律地聚集在一个区域,由于空间接近性和共同的产业文化背景,可以加强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再次,产业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也有助于加强企业间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从而降低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本。[4]因此,安徽省应依靠皖江城市带所形成的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市场优势,大力培育、引进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龙头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打造汽车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国内外知名产业集群。
(二)建立健全创新机制
一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快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和共享,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鼓励创新,协同发展,从而提高省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充分发挥高科技专业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保障。三是政府应进行制度创新,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各类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同时安徽省政府应利用皖江城市带这一政策优势,承接国内外的产业转移,吸收并消化这些产业带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从而实现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推进低碳产业发展
传统工业的发展离不开高耗能、高污染的负面效用,因此,安徽省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从低碳经济角度出发,鼓励企业节约减排、清洁生产,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产能过剩行业上新项目,对于原有项目也应严格考核监管,从而有效遏制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长过快。同时,安徽省应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金融、物流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调整优化三产结构,建设经济强省,从而实现安徽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注:本文系2016年度安徽省高校人文科学研究项目——基于金融集聚视角的安徽省产业结构优化研究)
[1]杜小蓉.安徽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与调整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155-156.
[2]赵芳,杨晓锋.产业结构、人力资本分布结构与收入差距[J].华东经济管理,2015,(1):37-41.
[3]赵梦,刘聚全.安徽省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优化对策[J].对外经贸,2013,(6):72-74
[4]陈秋霞.浅议产业集群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的作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