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旭东,陈炜,杜光
·药事管理·
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与防范
马旭东1,陈炜2,杜光2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 430030;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武汉 430030)
目的 探讨与分析滥用静脉输液的危害,提出加强输液安全管理及防范措施。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分析影响静脉输液的安全因素及其原因,并总结加强输液安全管理的对策。结果 引起静脉输液的风险因素主要有输液微粒污染、输液并发症、以输液为载体带来的问题和交叉感染四方面。临床应加强对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宣传教育,减少输液微粒污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建立安全输液规范制度,以保证输液的安全。结论 滥用静脉输液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建议医生和患者理性看待输液,谨慎选择输液,同时加强输液安全管理。
静脉输液;并发症,输液;微粒污染;防范措施
静脉输液是将大量无菌溶液或药物直接输入人体血液循环的一种治疗方法,因其具有输液时药物不需要经局部吸收而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起效快,作用迅速;且无首关效应;给药速度易于控制,可保持血药浓度的相对稳定,较大剂量、较多品种的药物使用方便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已经成为临床最常见的给药方式。然而滥用静脉输液不仅给患者安全带来风险,也增加了国家、个人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及经济负担,且增加了临床护理人员业已繁重的护理工作。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际,对静脉输液的现状、危害及其防范措施阐述如下。
近年来,静脉输液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发改委)早在2009年透露,中国医疗年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平均每年每人输液8瓶,远高于国际年人均2.5~3.3瓶的水平,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70%输液没有必要。据调查临床上有超过90%的住院患者接受输液治疗,但是>95%的患者不知道滥用输液及不安全注射的风险和危害。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显示,静脉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占56.7%。很多中国人都得了“输液病”,甚至出现 “吊瓶森林”的怪象,患者过分相信输液的疗效,又不知其危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其视输液为小手术,如澳大利亚,看病基本不输液。
2.1 输液微粒污染的危害 输液微粒是指注射液生产或使用过程中,经各种途经污染的微小颗粒杂质,其粒径1~50 μm,肉眼看不见,易动性的非代谢性的有害粒子,是静脉输液最大的危险因素。输液中的微粒主要是空气中的尘埃粒子、切割安瓿产生的玻璃屑、穿刺胶塞造成的橡胶微粒、输液器具携带的微粒、脂肪乳乳化不完全产生的脂肪栓、生产过程中加入的活性炭颗粒以及温度、湿度变化、pH改变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晶等。此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微粒具有累加性,虽然每种药物和各种输液器具的不溶性微粒均符合规定,但药物溶液混合或输液器具和药液一起使用常发生不溶性微粒超标现象[1-3]。
微粒污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微粒堵塞血管的部位、血液阻断的程度及人体对微粒的反应等,包括:①微粒较小时可能滞留,从而堵塞毛细血管,引起血管肉芽肿及坏死等,堵塞部位多发生在肺、肝、脑、肾和眼部,除导致不同程度的坏死和损伤外,某些微粒还可能引起肿瘤样和抗原样反应。②微粒较大时不能通过一般的小静脉和毛细血管,易引起血管栓塞,导致局部供血不足,使组织缺氧、水肿,甚至坏死。③红细胞聚集在微粒上形成血栓,引起血管栓塞和静脉炎。④微粒本身是抗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症和变态反应,刺激组织发炎,形成肿块。
2.2 输液并发症 不同于口服、肌内注射等给药方式,静脉输液过程中常因器材质量不好、环境污染及操作不当等携带致热物质(包括致热原、死菌、游离菌体蛋白和非蛋白质的有机或无机物质)或不溶性微粒进入机体而出现各种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影响、发热反应、循环负荷过重、空气栓塞、静脉炎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4-5]。
大多数输液剂偏酸性,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引起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的改变,产生稀释性酸中毒;发热反应大多与内毒素有关,内毒素限量试验表明,多数为单一分析内毒素限量合格,但是内毒素也有叠加作用,致配伍中输液混合后内毒素限量不合格;若输液量过多或输注过快,大量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使循环负荷过重,出现急性肺水肿或心力衰竭症状;输液时空气未排尽或连接不紧密使空气进入静脉,引起栓塞或严重缺氧致死;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过高、剌激性较强的药液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等刺激血管引起静脉炎。
2.3 以输液为载体带来的问题
2.3.1 抗菌药物滥用 据分析,临床输液中药物滥用情况非常严重,其中最常见的是抗菌药物。王保庆等[6]对某医院2011年5月门诊药房输液处方随机抽取1 500张,其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 65.8%;采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的26.95%。输液中很多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赵金凤[7]回顾分析某医院2009年11月—2011年11月急诊静脉输液中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发现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80.1%,其中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占6.7%。静脉输液滥用抗菌药物,不仅导致细菌耐药率增高及多药耐药菌产生,且可直接造成患者肝、肾、血液系统等损害,也可导致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严重者危及患者生命安全[8]。
2.3.2 中药注射剂的危害 中药注射剂因其制备工艺差异大,成分复杂,很多成分属天然大分子物质,较难溶于水,且中药各成分溶解度不同,较易形成不溶性微粒,阻塞毛细血管引起超敏反应。在序贯给药时需先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输液管,以免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发生不良反应[9]。而且中药注射液说明书中静脉配伍输液标注不详,缺少对注射液的酸碱度、配伍禁忌等重要项目的阐述[9],如溶媒选择不当,或与其他药物存在配伍禁忌,都会给患者带来风险。刘艳梅等[10]考察了5种中药注射液与葡萄糖大输液配伍后不溶性微粒数量变化,输液中不溶性微粒数显著多于配伍前。
2.4 静脉输液中的交叉感染 静脉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未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虽然发挥药效更快,但因破坏人体天然屏障,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等不良反应,而且不良反应发生更快,更严重,其风险远高于口服、肌内注射等其他给药方式[8]。每年全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患者遭受院内感染影响,并有数万人因此失去生命。静脉输液感染包括与导管相关的感染(如穿刺部位、 隧道或与导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和与输液管路有关的感染或污染。输液器具、输入的液体、输液部位的皮肤以及护士的手等被污染时均可导致交叉感染,此外,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也易引起感染[11-13]。局部感染症状表现输液部位发红、肿胀,可能有分泌物。全身症状表现为体温波动、多汗、血压下降、意识改变以及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菌血症或败血症。据报道,患者因静脉输入大量细菌污染的液体致输入性感染性休克[13]。
为保障输液安全,医院应加强对输液的管理和对医护人员的教育。加强输液管理,建立输液申请、审批制度,控制输液使用,减少输液数量。加强对医护人员的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对医护人员以及患者的宣传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输液的危害,非急重症情况下谨慎选择静脉输液,另一方面加强对护理人员静脉输液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提高输液质量,尽量降低输液风险。
从输液微粒来源的各个方面包括输液生产、配制、输液器具、联合用药、护理操作等进行有效控制,尽量减少不溶性微粒产生[14]。输液生产中改善生产环境、选用优质材料,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检验技术,确保药液质量。输液配制时,有条件的医院应尽量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配制,减少空气中不溶性微粒的带入。精密过滤器可滤过粒径≥5 μm的不溶性微粒,有效截留输液微粒并将其滤出,能降低和减少因微粒造成的临床输液反应,提高护理质量[15]。此外,选择合适的溶媒,严格控制联合用药的数量,不随意配伍,合理安排输液顺序,序贯给药时在两组药液之间 ,应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过渡[16]等途径均可减少输液微粒。
规范输液操作,控制输液环境,严格进行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11,14]。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净化配液间及病房的空气,配液和输液操作过程中减少人员流动,避免扫地、辅床,同时保证空气流通,杜绝因无菌操作不规范而导致微粒污染和交叉感染。此外,致热物质主要是细菌及代谢产物,所以,防止热原反应的关键在于消毒,防止药物、器械被污染,减少发热反应发生。
建立安全输液规范制度:严格执行“三查七对”的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一注意”。配药前认真检查药品有效期和药品质量,注意包装是否严密,有无破损,尽量不使用积压时间长的药品,配制后观察药液如有变色或产生混浊则严禁输入。输液前要洗净双手,戴好帽子、口罩,净化环境,定时清洁,定时消毒,限制人员流动,避免一切污染,随时进行检测。
静脉输液主要是用于严重创伤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这4种情况。但是,患者因追求起效快而要求输液,许多医生的认识不够或是为了满足患者要求而选择输液,种种原因导致滥用输液的现象。静脉输液的危害不容忽视,滥用输液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必须提高认识,尽量避免静脉输液,同时加强管理,规范操作,从而提高输液安全性。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12月11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宣布,我国确定用药10大原则,其中明确指出,“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外用就不口服,能口服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不输液”。
[1] 袁小婷.防范输液微粒污染 保障输液安全[J].西南军医,2009,11(2):348-349.
[2] 张红军,付敏.输液微粒污染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疗装备,2009,22(10):51-53.
[3] 白秋香.输液微粒污染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海峡药学,2010,22(3):26-27.
[4] 王晓红.静脉输液引起的并发症及处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388.
[5] 黄铁荣.临床常见输液反应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15(5):113-115.
[6] 王保庆,邵珠民,徐剑,等.医院门诊药房输液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2):146-148
[7] 赵金凤.抗菌药物在急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4):185-186.
[8] 叶高峰,张宇哲,穆艳红,等.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3):2862-2863.
[9] 陈富超,万霖,李鹏,等.32份中药注射液说明书静脉配伍输液调查分析[J].医药导报,2009,28(11):1513-1515.
[10] 刘艳梅,吴云娣,李刚.如何保障中药针剂的静脉输液安全[J].西南国防医药,2011,21(1):88-89.
[11] 龚丽,何亚莉,孟丽,等.静脉输液中最常见的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甘肃医药,2010,29(3):340-341.
[12] 张研,朱静.静脉输液感染及其控制方法[J].中国病案,2012,13(4):32-34.
[13] 田宇剑,邬幼萍,吴国忠,等.静脉输液致输入性感染性休克一例[J].中外医疗,2011,(4):98.
[14] 秦锁娣.静脉输液微粒的来源、危害及防范措施[J].哈尔滨医药,2011,31(5):380-381.
[15] 张莉华,班秀昀,陈志兰.精密过滤输液器与输液安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251.
[16] 梁桂梅,刘敏.静脉输液中联合用药的配伍禁忌问题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1):216.
2014-03-13
2014-07-12
马旭东(1980-),男,山东微山人,在读博士,从事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电话:010-68792825,E-mail:marshai001@163.com。
杜光(1965-),男,湖北武汉人,主任药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学和药事管理。电话:027-83663643,E-mail:tjyxb@sina.com。
R951
C
1004-0781(2015)02-0279-03
DOI 10.3870/yydb.2015.02.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