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佩玉 蒋胜娟 曹莹 申巍巍
摘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领路人。因此,在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将政府和相关部门构建高校教师践行价值观的有效机制、完善高校教师践行价值观的监督机制和加强高校教师自身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更好的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
党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①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的揭示了我国实现伟大复兴梦想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准则,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础建设工程。高校不仅是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更是意识形态的主要“战场”,必然要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先行人。高校教师是高校的主导,是青年学生的引路人和“指示灯”,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内化、践行,是自身素质提高的必然要求,更是立德树人的必要前提。
一、 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对价值观的践行状况直接影响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乎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高校教师是当代大学生的引路人,他们能否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是关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问题。因此,高校教师能否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需要在高校教师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各个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文化力逐渐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立志于建设文化强国。文化建设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覆盖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建设的核心,必须切实贯彻落实。而高校是我国知识文化研究和传播的前沿阵地,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领头羊”,高校教师更是学科研究的核心成员,是知识的传播者,因此,在高校教师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教师个人素质提升的需要,更是建设文化强国必不可少的条件。
(二)高校文化传承的使命决定需要在高校教师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是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传承的“肥沃土壤”,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对文化的传承担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身心素质、道德品质、思想品质、职业素养、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仅影响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事情的价值判断,关系他们的身心健康。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向教育对象传播的不只是文化知识,更应该用独立的人格、高尚的道德、科学的“三观”去影响和感染受教育者,寓教于无形。因此,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教师言传身教的传播高尚道德、规范社会行为的重要条件,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沃土,具有推动加快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要求在高校教师中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对培养人的培养比直接培养人更重要,被教育者能力的提高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前提的,这种培养必须从青年教师开始。”②高校教师除却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外,他们还是高校最活跃、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他们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思想前卫积极,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敢于破旧立新,仍然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高校教师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抵制错误思想和非主流社会思潮的侵蚀,帮助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心态,更好的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二、 高校教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③这一观点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而且引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在各高校同样举办各种学习和实践活动传播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和回馈。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显现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政府及相关部们对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注不足
自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以来,引起我国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培育和践行价值观的有效举措,有针对全社会的举措,有针对儿童、青少年的举措,有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举措等等,但是,特别针对高校各科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办法相对较少,学界的相关研究也不多,忽视了高校教师践行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影响。
(二)高校教师教育理念传统落后
首先,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再到大学毕业考试选拨人才,都以“应试”为主,顺应考试得要求为方向,甚至有的教师称“考什么 讲什么”、“讲什么 考什么”,知识教育在学校甚至是高校“独霸一方”,并且将知识的传授变为简单而粗暴的灌输。熟不知,对于学生的教育,德育教育、价值观的养成与知识的掌握是同等重要的,甚至于“成人”教育比“成才”教育更重要。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是知识的教授与掌握,跟价值的养成没有关系,价值观的培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的责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忽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特征,习惯于将价值观的内容做成知识体系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最后,价值观的考核也以简单的成绩为标准,“全面发展”的教育就这样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夭折”了。
其次,忽视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⑤可见,立德树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和责任所在。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承担着最庄严、最神圣的使命,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⑥然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入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教育中的德育功能被慢慢淡化,而高学历、搞研究越来越多的披上了功利的外衣。重学术研究,轻教学,重教职工领导的关系,轻师生关系,将评职称等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忽视“传到授业解惑”的本职工作。这样一来“轻公利重私利”的思想无形之中感染了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阻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分模糊
在目前高校教师教育教学中容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起来,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与其他代课教师关系不大。其实这是高校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准确所造成的误解。思想政治教育指的是“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优良传统,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现在,从来没有放松过思想政治教育,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特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是基础和核心。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和社会服务性明显,在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灌输和知识理论的的传播。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而言则更加注重人格修养的提升、道德品质塑造等等,强调内在外化于行言行。
三、 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举措
高校知识、文化、科学相互交汇的地方,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关乎祖国的未来和命运,高校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者当代的文化价值取向,他们肩上担负着社会和学生的双重使命。因此,高校教师有责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做社会的表率,有责任不断塑造人格、丰满知识,做学生的榜样。用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通过各种途径感染自己的学生、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推动全民族思想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相关部分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构建高校教师践行价值观的有效机制
1.政府要加强相应的规范引导。首先,政府要做出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测评标准。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由政府督促贯彻落实,使核心价值观的测评得以量化,摆脱测评教师仅以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的旧模式。其次,高度重视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关系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关系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这不仅是教师和高校的小事,而是关乎教育全局的大事。因此,政府要将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全局教育计划,统一部署落实,切实做到:完善制度、精心组织、真正落实。第三,要大力开展高校教师践行核心价值观典型人物表彰、典型检验交流、典型事迹宣扬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将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工作和生活。
2.相关机构要加强研究指导。高校、研究所等专业机构是学术理论研究的权威,这些机构应该加深对核心价值观体系结构的研究,扩宽核心价值观的研究领域,建立高校教师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项研究课题,同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创新研究为我所用,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体系。第二,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训纳入高校教师培训计划中,并且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以免将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流于形式。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高校教师核心价值观的监督机制,强化高校教师的教育理念
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渗透在教学实践之中,对价值观的践行体现在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教师是为一己私利还是真正的“传到授业解惑”需要我们依靠与教师工作教学密切相关的人员参与到监督中来,建立学生监督、同事间监督、媒体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帮助高校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1.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监督作用。学生是教师直接接触的对象,也是交流最多的对象,因此,学生对教师的监督就更为便利,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将被几十双眼睛所关注。这种监督主要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具体说来是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职业规范、教学态度是否端正诚恳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关键、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所以学生对教师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
2.要充分发挥同事间的监督作用。同事之间的交流不仅局限于教学中的相互交流,而且是教师群体社会交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过程中是否为了个人利益相互包庇、袒护,或者为了一己私利相互诋毁等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都是需要高度重视的。在高校教师间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学习进步、相互监督的融洽氛围将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3.要合理利用媒体的监督作用。当今社会是信息数字化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被各种媒体包围关注。媒体公正客观的反映教师核心价值观的践行现状将会对教师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批判教师不符合职业规范法律法规的言行,宣扬优秀教师等等,都是媒体监督高校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具体表现。
(三)加强高校教师的自身建设,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
1.高校教师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
科学理论是人们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作用。高校教师要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离不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把握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才能有效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要求自己,并渗透到各科的教育教学中去,将“有形”转化为“无形”,真正实现隐性教育;才能增强责任意识,不会仅仅把核心价值观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责范畴。在此基础上,增强高校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教师的道德教育,真正实现“立德树人”
师德并不是抽象的道德,一定是贯穿在教书育人全过程的。而高校教师道德水平的提高,是立德树人的基础。而在高校教师道德水平提升的过程中,不能仅局限于教师党员的党组织活动、政治理论学习、师德先进个人的评奖评优等活动中,要将道德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各个方面的要求对接到业务培训、教学科研、进修研修等环节中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高校教师这一高素质群体,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高校教师扮演好研究者和践行者的双重角色。
“教师对教育内容有自己的贡献……他们的价值观深深地渗入教育材料和教育关系之中,从而构成了教育。”⑦因而各科教师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当做文化知识一味的灌输,而要在自身研究和践行价值观的前提下,将价值观教育融汇于教材,渗透教学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于自身的言行融入学生的生活,让自己成为“活教材”,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真正做到“立德树人”,这才是高校教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目标。
【注释】
①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② 徐成芳.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2)
③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④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04-24
⑥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01)
⑦ Wiel Veugelers: “Different ways of Teaching Values"[J]. Educational Review. February 1.2000. Vol.52.Issuel.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级研究项目“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hmks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