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鲁迅作品对比法

2015-12-09 03:01宋耀荣
山东青年 2015年4期
关键词:鲁迅

宋耀荣

摘要:

我们在阅读鲁迅作品时,不难看出,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是杂文议论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娴熟性及广泛性,无不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和很强的说服力,一致使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真与假、好与坏,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显露出来,也使现实生活中矛盾对立现象在对比的渲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纵观对鲁迅作品对比法的研究、探索,总觉得流于程式化。在此,笔者以孔乙己自身行为的对比来分析一个“读书人性格的可贵”。

关键词:谈;鲁迅;作品对比 ;读书人性格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作品的语言风格尖锐乃至刻薄,但在这尖刻的背后,又含有对国家和民族不幸的悲悯。我们在阅读鲁迅作品时,不难看出,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是杂文议论文,对比手法的运用娴熟性及广泛性,无不给人以艺术感染力和很强的说服力,一致使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的真与假、好与坏,总是在同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显露出来,也使现实生活中矛盾对立现象在对比的渲染中真实地反映出来。所以鲁迅先生的作品才蕴含着它应有的魅力和感染力。

对比,是作家在创作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对比,是两种对立的事物或情理互相对照,使其中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更加明显、更加突出,这是美学上的一种法则。”对比这种艺术手法在古今的著作中早就进行了探索和实践。比如《孟子》:“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史记 平原君传》:“君之后宫婢妾,被绮縠、余粱肉而民衣褐不完,糟糠不厌。 ”更有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正是这些把两种不同的景象加以对比的方法,把上层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和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赤裸裸的端到读者的面前。由此,也使我们意识到,对比方法的运用,从古到今一脉相承,鲁迅先生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他把对比手法融入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爱憎的情感中,对比的方式更加多样,开掘的角度更深、设计别具匠心、也更耐人寻味。

在探索研究鲁迅作品对比手法的运用时,无外乎如下分析:

人物对比。首先是人物的自身对比。《故乡》中 的少年闰土的生气勃勃的小英雄形象与中年闰土浑身瑟索的木偶人形象,“豆腐西施”与“两脚圆规”的杨二嫂自身形象的对比,反映了农村破产的加速及农民在精神和物质生活上的极端痛苦,有力地抨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对农民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的罪恶。

其次是人物之间的对比。在《故乡》中,善良朴实的闰土与尖刻自私的杨二嫂对比;宏儿和水生的关系与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使双方形象更加鲜明,不仅显示出形象意义 而且有助于突出主题。再 《从百草园到百味书屋》中,先写先生是一个“博学的人”,再写到他不知道“怪哉”的故事,对先生的“博学给与了讽刺,从一个侧面强化了主题。”

另外是不同人物对同一问题不同态度不同结局的对比。《在社戏》中,“乡下人”“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觉去了”,而“土财主的家眷”则“多半是到戏台下来吃糕饼和瓜子的”对比,鲜明地揭示了广大劳动人民因繁重的劳动而疲惫不堪与地主阶级的奢侈堕落,是深刻的主题蕴含其中。

事件对比。在《友邦惊诧论》一文中,作者把“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加以对比。所谓的“友邦”便露出了原形:他们“正和日本是一伙”,他们害怕中国人民的反帝运动。是中国人民的死敌,从而揭示了“友邦”的反动面目。把“秩序”和监狱进行对比。”友邦“认为学生爱国请愿事件,没有”秩序“”不文明“,但他们自己在国内利用监狱镇压本国人民。一经对比就撕掉了他们”文明”的面具,显露出一副“臭脸孔”。把党国的两种“无法劝阻”加以对比:指出党国对日本兵是“无法劝阻”,而对爱国的学生是不会“无法劝阻”的。这两种“无法劝阻”含义不同。通过对比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外投降对内镇压的反动罪行。把用血写的事实和墨写的谎言加以对比。

景物对比。在《故乡》一文中,儿时那“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的美好故乡,与现实的“阴晦”天气,冷风“无误地响”、“苍黄的天底下横着个萧索的乡村”,“瓦楞上许多枯草断茎当风抖着”的故乡破败对比,有力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衰败萧条日趋破败的凄凉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痛苦生活的生活现状,使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透过这些对比,让我们确实感知到了鲁迅先生巧妙地采用了对立的感情象征事物来形成强烈的反差,利用感情的大起大落来形成对比,这样在曲折多层次的底色上,爱憎情感的主旋律变得更加明亮。

然而,笔者以为以上种种对对比的探讨,固然精彩也体现了对对比方法的运用的真知灼见,但总让人感觉到未免有些程式化,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在此,笔者仅以对孔乙己自身行为的对比分析为例来阐述一下个人的见解。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一个绝对让人过目不忘的形象,他在那个时代生活的非常可怜,他是一个读书人,可以说衰到了极点,他没有一份很好的工作,好像也没有固定的收入。老是穿着一件长衫,那件长衫上有很多补丁。孔乙己的这件长衫,就好比我们现代社会当中一个人要去到社交场所时所穿的西装革履,是一件比较正式的衣服。孔乙己就是这样的, 他不在乎别人是否看得起他,他要穿上他的长衫 。这也正是笔者所要强调的对同一问题 不同层面的认识——孔乙己“一个读书人的性格”使然。

也正是这读书人的性格,孔乙己很爱看书,可怜的是,他却买不起书,他拿别人的书看,别人说他偷书,他所谓“窃书”不能叫“偷书 ”的自我辩解也无法打动别人,一致被打断了腿,他还要告诉别人,大家不要取笑我。还有当他买了一碟茴香豆时,他要分给小孩子吃,教那些小孩子:“我告诉你们,这个茴香豆的茴字其实有四种写法。”透过孔乙己本身行为的对比,让我们觉得他是一个好可怜的人那,但随着我们对问题认识的逐渐加深,又觉得孔乙己离我们的内心好像越来越近,甚至使我对孔乙己产生一种由衷的尊敬。在那个礼崩乐坏的年代,他虽饥寒交迫、饥肠辘辘,但他的行为更符合一个读书人的性格。我不知道孔乙己这样的人在历史上是否真的存在,但我们都知道有一个人一定存在,这个人就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果我们能穿越历史见到曹雪芹,我想曹雪芹的形象一定跟孔乙己一样,他身上穿着一件上下都是补丁的长衫,也不会让人感觉到他有多大的能耐,甚至在那个时代连一个畅销书的作家都不是,但他还是呕心沥血、毕其一生的精力,把他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写了下来,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命运。曹雪芹也好、孔乙己也好,他们有错吗?他们的错就是他们生不逢时。

我相信,如果孔乙己能够活在当下,他一定能够告诉大家,你们知道中华文化有多么优雅、有多么精致吗?光茴香豆的茴字就有四种写法,说不定他会被邀请到《百家讲坛》,也许比学术超男易中天更加风靡一时,但他毕竟不那么走运,就是这个不那么走运的孔乙己应该是现今读书人来照照自己内心的一面镜子。

和孔乙己相比,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热爱知识的人,而有的时候,你所醉心的学问,并没有受到别人的尊重,许多人也许根本就不愿听你讲的这些东西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一切的不如意会伴随着各种焦虑,进而会转化为自卑来伤害自己甚至别人。作为一个读书人,作为一个热爱知识的人,你的尊严到底在哪里?你会不会像孔乙己一样把自己内心的那份快乐,寄托在研究发现茴香豆的茴字究竟有几种写法快乐里,并且把这种快乐分享到你的身边的每个人,如果有了这种心情和快乐,一定会比你吃茴香豆本身更加让你快乐。这时候,你才会体会到一个读书人的尊严所在,也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读书性格的真性情。

[参考文献]

[1]林东海《诗法举隅》第66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

[2]《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青年出版社。

[3]靳邦杰、王世家《鲁迅作品详解 序言》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华盖集 题记》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中文教研室,广东 东莞 523083)

猜你喜欢
鲁迅
鲁迅虚拟(外一首)
鲁迅《自嘲》句
鲁迅的真诚
阿迅一族
鲁迅与西方现代主义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解读鲁迅《呐喊》内部的思想
早期受控之鲁迅的翻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