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深度合作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探讨

2015-12-09 03:43游彩霞张光德严运兵郭健忠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创新能力

游彩霞++张光德++严运兵++郭健忠

摘要: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人才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门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趋势。本文对校企深度合作体系中教师角色现状进行分析,以期从教师的角色定位探讨中明确教师在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所在。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能力;深度;角色定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017-02

经济全球化对高等教育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对其所培养人才质量的冲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之一就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企业化培养,真正让学生在企业的岗位实践中获取实践能力,锤炼创新能力。这就要求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直通车”。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始终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因此,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必然要求真正运用可持续教育发展观和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来指导高等教育实践。高校教师是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新形势下必须对教师角色正确定位。

一、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意义

(一)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来看,高校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学习,二是社会实践。理论学习由国家教育导向和教师自身利益驱使两方面组成,但多数教师由于职业或自身生活的封闭问题,忽视了提高教师自身职业水平。社会实践,对青年教师来说,学校引入时往往重视职称、学历等光环,但这部分教师缺乏下厂锻炼、项目跟踪等实践活动。对于年长的资深教师来说,由于职业、生活的优越和稳定,影响了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实践的动力。因此,高校教师与高等教育的定位目标尚存在着一定差距。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使教师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指导生产实践,参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帮助高校设置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体系,同时优先发现、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人才,减少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三)提高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现代大学生实践技能差、动手能力弱的现象在普通高等院校普遍存在。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可以使学生直接体验企业的生产过程,并获得企业导师的专业技能辅导,在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还可以激发青年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角色现状及困境

教师要用自身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并参与生产实践,一方面需要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受诸多外在因素的约束。

(一)现有的教师业绩考评体系有待完善

普通高校的教师业绩考评指标体系缺乏灵活性和区别性。教师岗位业绩和能力考核评价体系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学历轻能力、重业务工作轻师德素质、重校内工作轻社会服务等问题,弱化了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同教师切身利益的关联度。高校教师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称,又分别对应具有不同的发展规律与发展特点。现行的评价体系尽管在指标数量上有一定的区别但多数流于形式,使得众多教师疲于应付并不一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考核指标,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教师投身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二)企业追求经济利润,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

目前,校企合作尽管有战略合作、产学研合作、教学实习合作等形式,但大多是科研合作或实习合作,合作深度和广度不够,且时时存在“校热企冷”的现象,真正全方位培养人才的深度合作还不是很成熟,运行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企业关注中短期利益,不愿把精力分散在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上,不仅没有把人才培养作为企业发展的后劲合理规划,反而把和学校的合作当成是“额外的负担”。因而企业短期合作行为较多,校企合作培养的关系较脆弱,校企深度合作空间还有待提高。

(三)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渠道有限,自身的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现有的校企合作培养一般是校方积极向企业寻求合作机会,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机制不畅通,校方以及教师无法及时获取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进而适时更新专业培养方案,教师自主开发教材时无法搜集到企业对人才知识领域需求的最新反馈,相对封闭的职业生活使得一些教师在寻求校企合作对象时比较茫然。此外,一些博士、硕士一毕业就登上高校讲台,在企业切身锻炼机会的缺失也束缚了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空间。

三、提高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效能,强化教师角色的合理定位

(一)建立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驱动机制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校方应积极完善教师考评指标体系,把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1.扭转高等教育中现有的以功利性、实用性的价值取向作为教师评价的价值导向。对于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并对人才培养质量做出切实有效贡献的教师,在业绩考评时给予一定的奖励。

2.青年教师引入时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对已引入的青年教师多方提供锻炼实践能力的平台。青年教师年富力强,更容易接受企业实践过程中的新鲜事物,在校方激励措施的引导下,可以迅速实现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二)发挥钻研精神,建设优势学科,吸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

教师要积极关注专业对应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主动提升服务企业的能力,一方面通过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使优质的人力资源成为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另一方面建设开放的区域性技术服务平台,为企业的技术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同时,教务部门要鼓励教师开发务实的课程与教材,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信息反馈系统,不断调整教学内容,进而培养、建设行业认可的优势学科,吸引企业主动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方案中来。endprint

(三)教师参与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职能所在

1.理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应负担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传授,同时正确定位在新时期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高校教师不但关注本学科专业知识还应扩大知识范畴,了解相近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知识体系,拥有知识的深度与广度,这样能主动提高科研能力,并应用于教学。

2.双导师制是校企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高校要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必须先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在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中,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阶段主要由高校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学校从企业中选取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负责学生在企业实践期间的指导,同时,为学生专业的发展提出建议和意见,为学生的实习、社会调查、就业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参与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并参加论文答辩等工作。

3.转变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多方位合作。与企业导师或管理人员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共同探讨解决工程人才培养的不足之处;帮助人事部门接纳并参与企业员工进高校培训;积极了解企业内部的相关岗位职责、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发展趋势;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项目开发,以上措施不但利于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对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度交融有促进作用。

四、结论

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新时期提高人才质量的有效举措,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广大教师,因此,了解教师在校企联合培养中的现状并对教师角色合理定位才能促进双方合作的深度发展,才能将校企合作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叶国荣.新时期大学教师角色定位与教育理念创新[J].教育理论研究,2008,(12).

[2]姚延祷,姚月俊.强化高校教师社会服务,拓宽提高教学质量途径[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5).

[3]崔玉祥,靳晨,朱超云.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工程人才的机制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

[4]谢超峰.我国高校教师考评工作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9,(3).

[5]张光德,游彩霞.车辆工程本科教学双导师模式的可行性探讨[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endprint

猜你喜欢
角色定位校企合作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角色定位
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