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研究

2015-12-09 00:20余洁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8期
关键词:特色教育民族特色

余洁

摘要:民族中学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兼具有“民族性”。学校特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是民族中学发扬民族文化的有效路径。广西民族高中作为一所广西区内优秀的民族中学,在以民族特色为学校特色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折射出当下民族中学所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建设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

关键词: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特色教育;民族精品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8-0241-03

学校特色建设是学校个性的彰显,是学校优势的发扬,是学校精神的佐证,亦是学校积极深化发展的一种路径选择。民族中学由于自身特殊性,在定位自身特色时往往选择“民族性”,而学校特色发展的整个过程也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由此,对于优质的“民族性”校园特色建设的路径探索,成为时下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关注重点。

本文主要以广西民族高中为研究试点,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探析广西民族中学与学校特色的关系,梳理广西民族高中民族特色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力图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民族特色:民族中学特色教育概述

(一)教育与特色

观教育与特色,在笔者看来,教育不可规避特色。除公认的、受到普遍认同的科学知识外,更多的教育实践活动是具有独特性的,这是由于教育理念受到时代、阶级、思想基础、教育家思想等因素影响,而教育实践活动则通常受国家、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教育理念的影响,它们在有意无意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特色;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特色与教育耦合共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在连续的和进步的社会生活中所必需具有的态度和倾向的发展,不能通过信念、情感和知识的直接传授发生,它要通过环境的中介发生。由此,教育离不开特色,而特色教育在教育活动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理念是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包括校长的治校、教师教学理念等,教育思想指导教育实践,从而两者兼具有独特性。

从教育的狭义定义来看特色,即学校特色,包括学校管理特色、教师教学特色、校园文化特色等方面,它们都建构在学校的历史、地理环境、学校理念、优势等基础之上,是学校寻求自我发展、自我升华、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是特色主题思想、特色教育方式、特色环境氛围的共同作用。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新趋势。此外,回归学校特色本质,学校特色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生,是致力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文化建设,教育特色的规划、确立、发展都应从学生的发展利益出发。

然而,特色有优劣之别、深浅之差,学校选择、孕育、组织、发展特色,应是优秀之特色,而不是简单强校所难、抄袭他校,或仅是一句敷衍的口号。

(二)中学特色

中学作为中间性教育阶层,承接小学、大学、职业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学校管理者作为中学特色的主要“创作者”,其肩上重任不言而喻。对于优秀中学特色的建设,笔者认为应考虑以下几点,即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首先,独特性,指的是中学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办学风格。其次,优质性,是中学特色的基本品质。纯粹以特色本身看特色,并没有优劣之分,但与学校教育相联系则应慎重对待。再则,可行性,基于独特性和优质性两点之上,可行性成为中学特色“成型”的最后“通关钥匙”,有关独特、优质的中学特色,是否能够长期适应中学自身发展、师生的成长,即是对中学特色可行性的分析研究。而主要承担这项工作的学校管理者,对于学校特色的考量、调整、创新都应有较为长远的目光。

(三)民族中学特色教育

民族学校是国家对于少数民族扶持和照顾的具体举措,是少数民族地区后备力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基础教育中的特殊群体,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提到:唯有民族教育,才是民族发展历程中最有生命力的工具。可见,民族学校的发展之于国家发展的意义。民族中学的特色,是普通中学特色与“民族性”特色相结合的产物。然而部分学者却有疑问: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是否必须与“民族性”挂钩,“民族性”的特色教育是否适合民族中学的学生等。笔者以为,民族中学诞生的目的与意义,决定了其今后发展的路径与方向,且民族中学的地理位置、文化环境、招生生源主体等都给予其“民族”特色发展“便利”。当然,这并不局限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多元化,相反,在此基础上,民族中学自身多元化特色的发掘、发挥、发扬受到各方探索。

二、民族品牌: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本取向

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自治区教育厅共同建设,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生源,以自治区级乃至国家级民族品牌高中为办学目标的公办民族中学。学校自创办之日起,便以锻造“民族品牌”高中为学校特色发展方向,将“民族性”与学校特色紧密联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

(一)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基础

广西民族高中特色的发展,与自治区内部分民族学校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相比,具有较大优势,这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外部环境密不可分。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广西民族高中是由自治区民委、教育厅共同建设下诞生的,其发展一直受到政府关注和照顾。其次,广西民族高中地处武鸣县,经济条件较为优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和增幅排在南宁市六县之首,工农业发展基础良好。再则,武鸣是壮族的发源地之一,是骆越古国的中心所在地之一,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中国壮乡”,其中每年的中国壮乡·武鸣“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已发展成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民族文化氛围浓厚。从广西民族高中的内部环境来看,首先,学校学生生源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对于民族文化的接纳、理解、认同度较高,学校特色建设发展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其次,学校治校、治学严谨,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管理团队。教师“传帮带”的师资培养传统,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优秀。学校优越的外部环境,加之学校内部发展的稳步推进,使得学校在建校短短十余年间,就以较高的起点和较优的质量立身于民族学校之中,为学校特色发展创造“温床”;而广西民族高中天然的民族历史文化背景、学校民族文化氛围,使得民族特色为核心的学校特色发展,在“独特性”、“优质性”“可行性”方面享有一定优势。endprint

(二)学校特色发展具体举措

以“民族品牌”为学校特色发展目标,广西民族高中将学校特色建设的重心,放置于民族文化传承,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民族特色教育活动。

1.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学校增设部分民族文化选修课等一系列特色课程,如《状语文》,并在全校范围内实施“313”特色课程,即要求每位学生至少会3首民歌、会跳一支民族舞蹈、参与3项民族体育运动。将民族文化与学校课程相融合,推动民族文化教育,增进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民族文化。

2.民族文化与学校活动相结合。学校举办一些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知识竞赛、民族体育运动等。这些学校活动,增加了校园民族文化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内涵,使学生在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地习得民族文化的精髓。

3.搭建学校民族文化平台,展示学校民族文化风采。广西民族高中以中国·壮乡“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为契机,充分利用自身民族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校园开放日活动,向外界展示学校促进民族团结、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教育方面的阶段性成果。

三、特色之殇: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之囿

广西民族高中的特色发展稳步推进,在区内民族类学校中占有一定优势,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此同时,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影响和制约学校特色的发展建设。

(一)学校特色发展现存问题

1.活动组织形式单一,学生缺乏自主性。学校特色的定位一般都是由学校管理团队规划和制定的,部分学校将特色定位写进学校章程,这种情况下的特色活动也多由学校管理者“发声”,忽视了学生的主观参与和自主创办的意愿。

2.特色教育内容单一,课程选择性少。目前学校开设的民族类选修课程,在民族文化方面的传承较为缺失,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学习兴趣,也无法让学生习得民族文化。

3.师生参与性不高。部分学生对于学校的特色课程、安排的参与“动机”并不纯粹,把特色课程和活动作为主修课程的“休息时间”,并没有真正去学习民族文化;部分教师对于特色发展并不在意,只是迫于学校管理者的任务而被动完成。

4.民族性特色的单一发展路径,学校的重要活动都主要向民族性靠拢。前文笔者提过,民族学校的特色教育并非只能冠以“民族性”,只不过“民族性”占得天时地利人和。更进一步地说,一所民族学校单纯以民族性发展学校文化特色,是容易出特色的,但对于大部分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学校来说,往往不能满足,相反,一条多层次、多元化的民族学校特色发展路径值得期待。

(二)因素分析

1.应试教育大背景影响。素质教育已经大力推行二十余年,并逐渐推动教育政策的改革,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教育模式依旧存在,且对于民族学校的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说,亦是一种“改变自身命运”的路径。由此,在学校学习期间,他们更愿意把时间放置于高考科目的学习上,而对于民族文化的课程和活动,不愿意花费功夫。此外,学校领导也会迫于学校“业绩”,教师迫于教学压力,将特色活动流于形式,采取“走过场”的便利行为。

2.民族文化教师、管理者匮乏。学校老师多来源于“科班出生”、教授特定科目的师范类毕业生,所谓术业有专攻,他们大多只强于自己的专业科目。此外,学校管理者也并非民族文化专业出身,这也就在源头上导致民族文化这一类教师的匮乏,或者组织民族文化活动的管理者并非真正了解民族文化,使得民族文化更多是形式上的,而不是一种内化的民族文化体验,且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定位较为肤浅、单一。

3.“慕汉”情节滋生,学生民族文化诉求不强烈。虽然学校里大多是民族学生,但从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他们便接受着与汉族学生同样的教育,也就是所谓的“汉化”教育,也就使得部分学生淡漠本民族文化,崇尚汉族主体文化,这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学生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展民族地区和保护民族文化中所肩负的重担。

4.学生民族特色发展主诉能力的丧失。学校特色服务于学生成长,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社会进步,学生是特色服务的初衷和归宿,倘若特色没有真正服务于学生,也就无法真正服务学校和社会。学校特色发展的主要决策、实施者是学校管理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学校特色发展的服务对象——学生需求的被动忽视,由此,学生的对于学校特色的需求,也就是学校领导者的不断思考的着力点。

从广西民族高中特色发展的实践来看,其特色发展既具有可借鉴意义的优势点,同时也存在着民族学校共有的弊端,是不可规避的,关系民族特色有序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民族精品: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旨归

民族特色发展,是民族团结的内在诉求,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路径,是民族中学发展的应然选择。民族中学的特色发展,关乎学生成长,影响学校发展,亦作用于社会进步,学生、学校、社会也从不同层面,影响着民族学校特色发展的深度、广度、效度。笔者通过对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想目标研究,提出“民族精品”。何为“民族精品”的学校民族特色,笔者以为是基于特色教育参与者、特色教育内容的精良,是能够供民族学校借鉴和反思的一种沟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模式。以“民族精品”为发展目标,是民族中学特色发展的理性旨归,丰富和发扬“民族精品”的内涵,是民族特色教育的应然使命,让“民族精品”不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民族中学建设“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即是对现行特色发展优势的发扬、劣势的反思。笔者将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学生层面进行阐述。

1.社会层面。民族中学是民族政策下的教育衍生物,这也就决定民族中学与普通中学相比,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被赋予更多的民族责任感。基于此,国家政策、政府、社会公众对于民族中学特色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首先,对国家政策来说,应加大对民族中学传承民族文化的政策优惠力度;对政府来说,积极为民族学校提供民族文化的丰富资源,放宽民族教师招收名额,支持和鼓励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方面的投入,并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以保障“民族精品”学校特色的锻造。对社会公众来说,给予学校民族特色建设以更加包容的姿态,社会民族活动组织积极搭建与民族中学的沟通平台,以帮助学校民族特色的丰富和完善,给学生以更多切身的民族文化体验。

2.学校层面。学校管理者是学校民族特色的主要决策者和关注者,其在特色的选择、孕育、组织、发展中占据重要位置。而支撑学校民族特色发展,应考虑以下几点:首先,将学校特色制度化、规范化。学校民族特色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以制度将文化特色作为学校的“惯性”教育实践,从而维持和发展民族特色的学校特色建设。其次,应积极组织和开展部分教师民族文化的培训。弥补教师的缺漏,丰富教师特色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再则,学校的主要领导应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对当地民族历史文化有深刻理解,热爱民族工作。最后,教研合一,关注高校民族教育的研究成果。实践的有效开展,始终离不开理论的基础构建。民族中学应关注高校对于民族教育研究的前沿成果,将其与实践相结合。并积极开展与高校的研究合作,让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

3.学生层面。学生是学校特色发展的最终服务对象,是学校特色发展的重要决策依据。学生应意识到学校特色发展与自身成长的关联性,将自己从“客位”摆上“主位”,参与学校特色发展的建设中,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应发挥自身少数民族的优势,协助学校特色活动的开展。

“民族精品”的学校特色的内涵,还需要更多的实践给予丰富和发展,但理论的步伐尚未止步。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8.

[2]张宝泉.论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的创建[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9,(01):41-43.

[3]袁鼎生.超循环:生态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4):261.

[4]阮旭日,黄祖兴.“民族品牌”冉冉升起——广西民族高中办学纪实[J].广西教育,2012,(24):12-13.

[5]彭群.坚持民族学校办学的民族特色[J].民族论坛,2003,(06):49-50.endprint

猜你喜欢
特色教育民族特色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旅游纪念产品设计中的民族特色元素研究
凸显民族特色 余热倾情后生
论维汉熟语的民族特色
民族特色是创意设计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