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卫
摘要:当代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崇尚自由、个性,思想上较少受到传统文化的约束,加之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他们都正值恋爱的适龄期,因此,婚恋问题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所喜闻乐見的话题,同时也成为丰富他们校园生活的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对婚恋问题的看法,透过生理、心理需要的表层,实际上反映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历来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大学生群体的婚恋观将不仅影响个人、家庭,甚至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这理应引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的充分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0-0261-02
一、当代大学生群体婚恋现状分析
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成年人,当代大学生群体在需求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因未入社会而总体上思想单纯,因已是成年人,而对婚恋存在着基本的需求,在我们本次进行的1000份问卷调查中,回收有效问卷985份,其中有强烈与异性交往意愿的男大学生占91.3%,女大学生占86.3%,可见,当代大学生因其思想单纯和内在需要而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在学校期间谈恋爱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常见行为,同时他们相互之间也并不回避谈论该类话题,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很多处在恋爱的状态中或者正在走向恋爱。
针对恋爱与婚姻,我们在调查过程中选取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子,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财力、性格、品德、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及有无共同话题。据我们的调查,对恋爱与婚姻这二者存在着一些相同的影响因子,比如性格、品德、有无共同话题,这三个因素成为共性因素,还有一些因素实在恋爱时大学生们相对看重的,如外貌、身高、学习成绩,而财力、家庭出身、父母观点、学位学历这几个相对现实的方面则成为大学生们谈婚论嫁时的最主要考量因素。
大学生群体因为所处学校环境相对单纯,所需考虑问题较为单一,他们在恋爱时很难有长远规划,即使有也常常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在当前就业难的大背景下,毕业时恋爱双方找工作难以确保在同一个地方,加之大学生们经济来源主要靠父母,因此他们常常不得不充分尊重各自父母的意见,所以毕业时他们又常不得不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选择分手。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们虽然社会经验普遍缺乏,但因为身处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接触、了解的领域却未必狭窄,见识未必少,同时他们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未必完全陷于感性,无论是通过上课,参加社会实践,还是通过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教导,他们的理性思维逐渐被培养起来,他们对社会的了解逐渐加深,这种理性思维以及对社会认知的加深使他们也逐渐对婚姻爱情有了相对理性的看法。
他们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情和婚姻,假使不幸有离婚的可能,他们会出现两种选择,一种选择:他们不会为了孩子勉强维持已经没有感情的婚姻;第二种:他们会考虑成本问题,可能选择妥协将就。笔者认为,这两者看起来相反的做法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内在统一的,实际上,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正反映了不同大学生的不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他们的不同三观投射到具体的生活当中,他们当然有可能做出不同的选择,关键是他们会以一个理性思考的成熟个人的状态来看待婚恋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性行为的看法
我们中国社会传统的婚恋模式是恋爱—结婚—性行为模式。而现在的情况正逐渐发生着变化,据我们本次调查,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性行为并不讳莫如深,他们能够坦然地面对性行为话题,甚至表现出了一定的开放性,他们大部分不同意婚前性行为会对今后的婚姻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他们认为性行为是感情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程度的一种自然行为,无须受到谴责,在恋爱的媒介方面,互联网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软件结交朋友也越来越成为他们恋爱的重要方式,他们对通过网络结交的朋友产生感情进而发生性行为也常持一种开放的态度,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女大学生相对保守,我们还发现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无论男女普遍缺乏性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这背后实际上反映了从社会、家庭到学校性教育的缺失。
三、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
1.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系。据我们本次调查,当前大学生们基本只能在《思想道德修养》或《法律基础》的个别章节中看到婚恋观教育的细枝末节,一带而过,粗浅而没有说服力,更别提教导性了。教育中大道理偏多,生动活泼、鲜活的案例教育偏少。学校在婚恋思想上并没有秉着“兼容并包”的思想,而是一味地回避,这只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得他们自己寻找途径对自己进行教育,很有可能误入非正常的渠道,也有可能得到错误的认知,使他们不能及时树立一个良好的婚恋观。因此,高校学生工作部门、团委一线应整合资源,把婚恋观作为对广大大学生们重要的思政教育内容,牢牢占领婚恋观教育阵地。
2.加强家校联系,努力使家长与学校在大学生婚恋观教育方面形成合力。经过艰辛的高考磨炼后,高中生的身份转换成大学生,他们常常一进大学立刻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这其中当然有学生自己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家长及中学老师的“高考成功,万事大吉”的功利甚至错误理念的引导,特别是家长们,因为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态度上的天然不重视,导致家长极少主动与高校教师沟通,不与高校沟通加上在家庭教育方面极少主动涉及婚恋观教育,使得他们不了解大学生在学校的真实生活情况,也使得大学生们在婚恋观方面常缺乏基本的常识,加强家校联系,正可以促使家长和学校两个层面形成合力,提高婚恋观教育的实效性。
3.社会应创造更积极向上的氛围,以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当代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互联网环境中,这一方面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网上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但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大学生们“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在多元的文化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判断力,特别在婚恋方面,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的看法。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应注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在婚恋观教育方面,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是机遇也带来挑战,挑战在于教育主体很难树立权威,机遇是如果能利用好网络特别是新媒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趣味性、吸引力,那么婚恋观教育的实效将大大提升。社会还应特别注意加强性教育,与文化传统习惯有关,中国人对待性教育始终是采用一种含蓄的、“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这使得大学生群体虽然已是成年人,但实际上性安全常识十分匮乏,因此,大学生群体性教育缺乏实际上反映的是整个社会性教育的缺失,而不仅仅是大学教育的问题,可以效仿国外从孩提时代进行性意识、性安全教育的做法,回避不能减少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更有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利于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培育。
4.大学生群体自身应加强主动学习的意识,加强自控力。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固然重要,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因此,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的重要性虽然不言而喻,但是最终能否形成正确的婚恋观,还是要看大学生群体自身,他们在学校期间如何把握好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社会实践与恋爱的平衡,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思考个人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生活规划,加强自控力,都将十分有助于他们阳光、健康婚恋观的形成。
四、结语
大学生正确婚恋觀的形成绝不仅是大学生自己的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要密切配合,为学生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婚恋观,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能成为栋梁之才,永远健康幸福。
参考文献:
[1]刘亚丽.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引导[J].思想教育与研究,2003,(10).
[2]赵冰洁.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2,(6).
[3]林彦含,蔡向阳.新婚姻法对城市青年婚恋观影响的经济学探析[J].法制博览,2013,(8).
[4]周晓燕.高学历青年的婚姻问题——2002年中国高学历青年婚恋及生育观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7).
[5]姚利民.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7).
[6]种道平.近十余年我国青年择偶标准研究述评[J].青年研究,2003,(2).
[7]王兵,蔡敏,等.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J].中国性科学,2005,(12).
[8]杨南丽.从大学生婚恋观现状,看高校婚恋观教育——以对云南大学生婚恋观调查与分析为例[J].昆明大学学报,2007,(3).
[9]王美萍.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10]李玥.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思想政治教育[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9).
[11]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
[12]薛存科.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对策探析[J].新西部,2010,(6).
[13]董晓璐,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4).
[14]魏丽.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5]何方玲.矛盾性别偏见与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
[16]赵多辉.大学生婚恋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17][美]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M].王岑卉,译.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