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丽萍
(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山西 太原 030002)
药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
闫丽萍
(太原市杏花岭区中心医院妇产科,山西 太原 030002)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采取药物治疗的疗效及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米非司酮治疗,10 mg/次,连服3个月,观察其疗效。结果 服药后,患者囊肿大小、疼痛程度评分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卵巢窦卵泡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月经期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激素水平变化上,患者仅在停药时,血清雌二醇(E2)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用药后月经恢复下降至服药前水平;孕激素(P)、黄体生成素(LH)、卵泡雌激素(FSH)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药期间对肝肾功能、血小板等无明显影响,部分患者出现不规则出血、闭经、经量改变,而肝肾功能、血小板等无明显异常。结论 米非司酮10 mg/d连服3个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显著,对患者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卵巢储备功能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者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排除对象:严重肝肾等内科系统疾病;对米非司酮过敏者;已行子宫切除或卵巢切除术;血皮质醇异常;妊娠或哺乳妇女。年龄20~38岁,平均年龄(28.8 ±5.3)岁,月经周期(29.5±2.3)天,孕次(1.8±0.3)次。
1.2 方法
患者在月经来潮第5天内口服米非司酮片(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0633)治疗,10 mg/次,每次在空腹或进食2 h后服用,1次/d,不间断服用3个月。在用药前月经第3天、停药时、用药后月经恢复第3天使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患者的P、E2、LH及FSH水平,同时用药前后检测尿常规、血常规、肝肾功能。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本组患者服药前后月经变化,并测定患者囊肿大小及卵巢窦卵泡数,同时采用VAS评估实验组患者服药前后首次月经的疼痛程度,评分范围0~10分,评分越高,提示疼痛程度越重[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服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
服药后患者囊肿大小、疼痛程度评分明显减少(P<0.05),同时卵巢窦卵泡数明显增加(P<0.05),而用药后,患者的月经期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1。
表1 患者服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s)
表1 患者服药前后观察指标变化(±s)
卵巢窦卵泡数(个)时间 经期(d)囊肿大小(cm)疼痛评分(分)用药前29.5±2.34.68±1.517.35±0.514.85±1.35用药后29.2±2.43.26±1.334.33±1.388.21±2.48 t0.8076.31218.360-10.643 P>0.05<0.05<0.05<0.05
2.2 患者用药前后卵巢各激素变化
经统计发现,患者仅在停药时E2水平比用药前高(P<0.05),而在用药后月经恢复时下降;P、LH、FSH用药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见表2。
表2 患者用药前后卵巢各激素情况(±s)
表2 患者用药前后卵巢各激素情况(±s)
注:与服药前比较,*P<0.05
时间E2 (pmol/L)P FSH (mIu/mL)(ng/mL)LH (Iu/L)用药前44.33±10.940.75±0.534.93±2.72 5.42±2.61停药时59.83±15.71*0.72±0.354.69±2.46 6.15±2.46用药后43.82±10.650.76±0.455.16±2.48 5.62±2.55
2.3 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80例患者中少部分患者出现闭经、经量减少现象,停药后均在9~48天内恢复月经,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同时出现阴道不规则流血16例,肝功能异常5例,谷丙转氨酶(ALT)轻度升高,予以保肝治疗后缓解。
EMS是一种生殖系统疾病,可受遗传因素、免疫缺陷、环境因素等影响,常会表现出月经异常、痛经、性生活不便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EMS具有雌激素依赖性与复发性,受卵巢性激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故目前治疗EMS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拮抗和抑制雌激素的合成与释放而发挥作用。临床常用避孕药如妈富隆、睾酮类衍生物如孕三烯酮、中药如桂枝茯苓胶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如戈舍瑞林等,上述药物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小异位内膜病灶、缓解痛经,但中药及避孕药疗效不满意,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与睾酮类药物有明显的低雌激素症状,且还会影响机体骨代谢及肝功能,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寻求副作用小、安全有效的药物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
米非司酮属于新型抗孕激素,对孕酮受体的亲和力强,具有早期终止妊娠、紧急避孕等作用,被临床广泛用于治疗EMS。文献报道,米非司酮口服剂量不同,其副反应亦不同[2]。研究发现,随着米非司酮剂量的增加,其副反应发生率随之增加[3]。患者服用剂量为10 mg/d,连服3个月,患者疼痛评分、囊肿大小明显减小(P<0.05);患者卵巢窦泡数明显增加(P<0.05),服药期间,肝肾功能、血小板等无明显异常,部分患者出现不规则出血,而后自行好转,证明米非司酮10 mg/次连服3个月治疗EMS,是安全有效的。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拮抗剂,可与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组织中的孕酮结合,而抑制黄体生成激素、卵泡刺激激素分泌,降低雌激素水平,抑制卵泡发育而导致闭经。研究发现,患者服药前后P、LH、F无明显变化,E2在停药时有明显升高,服药后月经来潮时升至服药前水平;治疗后恢复月经经期未有明显改变(P>0.05),闭经患者在停药后数天恢复月经。
综上所述,米非司酮10 mg/d连服3个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疗效显著,对患者卵巢功能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1] 王雪英,闫 燕,张 英,等.术后药物辅助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疗效观察[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4,10 (1):60-62.
[2] 李 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J].医学综述,2010, 16(20):3175-3177.
[3] 张丽云,李 云.不同方法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观察及预防[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8):1471-1472.
R711.71
B
ISSN.2095-8803.2015.07.036.02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是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宫腔外的部位,该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升高,患者主要表现为疼痛、不孕,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治疗EMS主要有手术与药物保守治疗,对于病情较重,保守治疗无效者通畅采取手术治疗,而对于症状轻,且具有手术禁忌证者,常依靠药物保守治疗。本次研究我院采取米非司酮治疗EMS患者,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闫丽萍(1975-),女,山西和顺,本科,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科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