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体育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总会构建的新模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2015-12-09 08:31蔡二康葛耀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5年15期
关键词:课外学院校园

蔡二康 葛耀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加强校园体育背景下我国高校学生体育总会构建的新模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

蔡二康 葛耀君(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上海 201620)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并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为进一步开展高校体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存在诸多困境,阻碍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健康良性发展。本文在解读国家有关强化体育工作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存在的困境,并结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卓有成效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管理实践经验,提出整合校园软硬件资源,构建高校学生体育总会的方法和建议,以期对我国高校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增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提供参考。

课外体育 体育总会 高校体育

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的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广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学校作保障、活动为载体、体质健康为目标的校园体育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十八大的召开对我国学校体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校园体育组织构建、校园体育活动和赛事开展、校园体育文化营造、校园体育骨干培养、校园体育场地保障等等方面。目前我国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参差不齐,不利于国家青少年发展目标的实现。构建高校学生体育总会,将诸多元素更好优化、整合和完善,对确保校园体育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更好的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推进学生体质健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高度重视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201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一文。文中强调了学校体育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等,要求相关部门充分重视和加强工作部署,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意见》明确指出,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质量,完善学校、家庭与社会密切结合的学校体育网络,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学生体育竞赛体制,引导学校合理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和竞赛活动。积极鼓励创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并要求体育部门把学校体育作为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

2、当前高校课外体育管理模式的困境

当前我国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多是由学校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体育部、团委和各部门学院为活动实际执行部门。多个部门分管各块学生体育活动,容易出现组织机构冗余、场地使用不均、活动内容不合理、品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

2.1、组织机构冗余、组织功能重复、人力资源浪费

体育部门专业能力较强,除组织参加校外级别体育赛事的同时,还安排校内全校性体育活动,活动对象为全校师生,活动影响力较大。团委体育活动多是由各个社团牵头发起,活动对象为社团内部或面向全校发起,活动组织人员流动性大,组织能力参差不齐,缺乏体育专业指导;各学院学生体育工作通常有专人分管,活动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参加,活动组织人员由学生骨干组成,体育活动开展专业性较差。

表1 高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表

校内三个部门各自一套活动组织机构,均配备活动策划、执行及保障人员,但工作性质和内容相似,并经常出现活动组织能力得不到体育活动专业指导等问题,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2.2、活动内容设置不合理,时间、场地设置不均

校内体育活动的有序开展需要学校统筹安排,三个部门各自负责自己分管的体育工作,容易出现某一段时期某一项目设置过多或者过少,甚至重叠的现象,从全校全年的活动安排上不能统筹的全局考虑。另外,高校目前的体育场地设施有限,保证体育教学之后可用于学生课外锻炼的场地就更显不足,体育活动项目设置的不合理也必将影响到学校场地资源利用,出现不够用或使用浪费的现象。

2.3、活动品质参差不齐,赛事规格难以保证

活动组织人员缺乏体育活动专业指导,人员流动性大是学生组织较为普遍的现象,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团队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同时,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缺乏稳定性,难以呈现出连续发展态势。多头的体育活动组织也容易造成活动品质不一,赛事规格参差不齐,吸引力不足,参与人数少等现象。

2.4、多头管理模式,不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

高校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教学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各种体育活动中相互作用创造出的高校文化形态之一,包括体育精神、体育道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能力。一个学校的群体工作出现多头领导的管理模式,宣传渠道散、乱、弱,赛事活动品质低,体育氛围差,不利于整合全校体育软硬件资源,体育影响力不足,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营造更是无从谈起。

3、学生体育总会构建的思路与路径

高校学生体育总会是全面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组织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组织机构,是在我党和政府相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的引导下,在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由专业体育师资队伍做指导,以学生体育骨干为主体,有效整合全校课外体育活动组织机构、场地师资,统筹开展全校多元化分级别课外体育活动,以丰富高校学生生活、促进学生体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的学生组织。

3.1、组建专业组织团队,保障学校体育活动有序开展

我们将多头管理的组织机构进行整合,转化为以体育部指导,体育总会来执行,校内各部门学院共同协作的专业化体育活动组织团队。以落实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和发展学生体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方式为目标,拒绝组织主体散、乱、软,更注重组织机构的专业化,更注重活动开展有效性。

图1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课外体育组织结构图

3.1.1、立体化的组织机构设置

高校内学院部门多,人数规模大,课外体育活动工作量大,传统多头管理的机构设置在功能上存在局限性,覆盖面小,不能很好实现工作的有效衔接。

立体化组织机构是以体育总会为出发点,体育专业师资做指导,横向分支办公部、竞赛部、宣传部、外联部、社联部、学联部等,实现学校体育工作全面有序开展;纵向以社团和学院为两条主线,分支院部级、系部级、班部级等,深入学生当中,实现组织有指导,宣传有渠道,参与有通道、会后有公告。

3.1.2、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

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技能强,组织体育活动经验足,对国家和学校相关体育政策方针更加熟悉,在课外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到全局指导的作用。

在社团和学院日常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作为指导老师,实现一对一下系指导,保障社团和学院体育工作切实有效落实,促进社团和学院体育工作的稳步发展,建立指导教师考核制度,责任到人。

3.1.3、充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

高校学生对体育和健康的认识越来越高,其中不乏对体育单项技术、体育活动竞赛组织有较强兴趣的体育骨干。富有激情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骨干能够为学校体育总会的工作增添创新活力,有效组织学生骨干,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学校体育总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3.1.4、各学院部门相互配合,协同发展。

各学院配备专人负责学院内学生体育工作,团委对于体育类社团给与政策引导和发展指导,学生体育总会体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离不开学院和团委的支持。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作为学校体育工作最高领导机构,做好各部门学院的协调工作,确保校内体育工作整体协同发展。

3.2、对体育活动进行多元化分级别统筹管理,促进体育工作稳步发展

学校体育活动有着类型多样和参与单位不一的特点,对其进行多元化分级别的划分能够保障校内体育活动多层次全面化的开展。

3.2.1、依据活动类型进行多元化组织管理

学校课外体育工作旨在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加大学生体育参与,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活动类型不单指参与类或者竞赛类项目,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进学生体育文化认知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活动类型进行文化类、竞赛类、活动参与类等多元化组织管理保证了体育工作开展的全面性。

3.2.2、依据参赛单位进行分级别组织管理

学校体育活动通过学院、社团两条线管理,学院体育活动纵向分为校级、院部级、系部级、班部级活动,社团体育活动纵向分为社团内和社团外活动,不同级别活动参与主体不同。多级别活动组织管理保证了体育工作开展的层次性。

3.3、打造高品质的体育赛事,以点带面加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

高品质的体育赛事往往参加人数多、竞赛悬念大、关注程度高、宣传效果好,能起到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

3.3.1、打造高品质单项赛事

校内开展多样的体育赛事能够满足同学们多样的体育爱好,通过专业组织团队打造高品质体育单项赛事,参与赛事的同学通过体育竞赛实现自我超越,并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努力拼搏等优良品质。

3.3.2、打造综合性体育节

将校运会、体育节等大型综合类体育活动打造为以学院为单位参加的体育盛会,吸引更多人关注,组织观众为所在学院加油助威,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多样的项目能够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能参与,营造繁荣的校园体育文化。

3.4、组建校、院等各级运动代表队

各级部门在各自单位普通学生中选拔人员组成体育运动代表队,代表本学院参加校内外、院内外体育活动。专项的体育代表队在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方面存在先进性,通过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先进带后进,对学院、学校整体体育氛围打造上也起到积极作用,并符合学校体育工作育人的目标,带动校园体育文化。

3.4.1、院级运动代表队

学院内选拔有一定运动特长的同学参加院级运动代表队,代表本学院参加校内学院间的各项体育赛事。定期的训练保证同学们课外锻炼时间,提高运动技能,在训练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体育魅力,增进体育认知。比赛时本学院代表队往往能吸引更多自己学院学生加油助威,直接或者间接地带动其他同学的活动参与,丰富同学们的业余体育生活,最终起到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积极作用。

3.4.2、校级运动代表队

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校级运动代表队,代表学校参加校际体育赛事。定期参加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校际比赛级别更高,水平更高,观赏性更强,对于普通学生也更具有吸引力。比赛时运动员们通过努力拼搏,观众通过为本方队伍加油助威,同学们的团队意识,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会得到进一步提高,这也响应了学校体育工作以人为本,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目标。

3.5、加大体育活动宣传力度,积极开发新媒体宣传渠道

体育类活动的策划、组织、落实,总结离不开宣传,体育总会的成立有助于整合多种传播渠道,传播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培养体育意识、能力和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5.1、加大活动宣传力度

体育总会设立专门的宣传栏等发布校园体育活动信息,让全校同学们对校内体育活动安排一目了然。组织单个体育活动时,依据活动层次和级别,由体育总会制定宣传方案并交由相应学院部门或社团向参赛单位发布通知,组织报名参赛事宜,确保全面宣传到位。活动期间即时发布相关进程通知,活动结束后发布活动成绩及其他公告。

3.5.2、积极开发利用新媒体宣传渠道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诸如“校内网”“微信”等大量新媒体的出现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宣传渠道,体育总会创建公共平台,将相关体育活动信息在第一时间推送到师生端,信息传递效率高,无遗漏。新媒体在学生中较为流行,应用率高,多渠道的宣传方式有利于我们将更多活动信息告知在校学生,从对体育认知方面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体育兴趣爱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4.1.1、在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提出了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近年来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相对国家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1.2、各高校对课外体育活动重视程度和经费投入方面表现出参差不齐的状况,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缺失是出现此类现象的重要原因。

4.1.3、构建专业的高校学生体育总会,,打造专业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团队,对活跃校园体育氛围,增大学生体育参与高校管理,实现高校体育目标有重要意义。

4.2、建议

4.2.1、在国家政策基础上,高校应加大课外体育重视程度,增加高校校园课外体育经费投入,尽快加大落实课外锻炼体系构建。

4.2.2、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体系需要校内各级管理部门统筹校内外资源,协同创新,共同发展,构建多元立体的高校课外体育开展体系。

4.2.3、组建专业课外体育组织学生团队,充分调动校园体育生力军的主人公意识,发挥学生体育骨干力量,兼顾高校全面育人的功能。

4.2.4、充分利用PC端、手机端等新媒体宣传工具,从体育活动参与和体育文化传播等多方面共同发展,通过发展体育认知达到普及体育知识,带动学生锻炼,增进学生素质、促进学校各项和谐发展。

[1]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2-10-22

[3]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上)[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4]毛振明.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方针”中的学校体育任务(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

[5]蔡二康.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3

[6]石云龙.高校建立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的初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3

[7]西宗凤.高校体育赛事对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1

[8]张健,冯坚.试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J].体育文化导论.2009.06

猜你喜欢
课外学院校园
初等教育学院
小满课外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海盗学院(7)
学院掠影
西行学院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