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传贞,支萍,张静
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儿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儿童功能性腹痛(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FAP)是儿科常见病,以腹痛、腹胀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功能性胃肠病,腹痛部位以上腹、脐周为主。有研究报道,该病发病主要为4~18 岁儿童,其发病率为0.5%~7.5%,多见于女童[1]。因其具有反复发作性特点,常常给患儿及家长带来极大困扰,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此病在中医学中属“腹痛”范畴,故该研究于2011年1月—2014年12月运用盘肠散结合艾灸理疗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属于寒积腹痛证者疗效确切,值得推广,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选择2011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儿科门诊及住院患儿为观察对象,共12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0 例、对照组60 例。观察组中男22 例,女38 例;年龄2~7 岁39 例,7~14 岁21 例;病程≤6 个月22 例,7~12 个月30 例,1年以上8 例。对照组中男20 例,女40 例;年龄2~7 岁38例,7~14 岁22 例。病程≤6 个月20 例,6~12 个月31 例,1年以上9 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上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有观察意义。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儿童功能性腹痛“罗马Ⅲ”诊断标准[2]:①腹痛为发作性或者为持续性,至少每周1 次,并持续2 个月以上;②除外其他功能性胃肠病;③除外其他器质性腹痛性疾病。
以下情况支持此诊断 腹痛的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区、腹上区近腹中线处,腹痛的性质多为隐痛或钝痛,少数患儿为痉挛性腹痛,腹痛间歇期患儿饮食、玩耍、精神状态等表现如常,很少有患儿在夜间痛醒;腹痛持续时间很少超过1 h/次,大多数患儿不经治疗,腹痛可自行缓解;腹痛发作每周>3 次,次数频繁[3]。
1.2.2 中医辨病辨证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4]中腹痛(寒积腹痛)的辨证标准。主要症状: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肠鸣漉漉,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暗,肢冷,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红,苔白滑,指纹色红,脉沉弦紧。
①符合儿童FAP 罗马Ⅲ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属寒积腹痛的患儿;②无其他心、肺、肾、肝胆病患儿;③能坚持口服中药散剂;④年龄在2~14 岁。
①患有其他儿内科疾病患儿;②诊断为外科急腹症;③有腹腔器质性疾病;④依从性差,不能顺利完成观察者。
观察组:口服中药免煎散剂(药准字号:08051002011.04)。药用:茴香、木香、乳香、砂仁、苍术、醋香附、延胡索、白芍、山药、莱菔子、枳壳、陈皮、炒建曲(药物比例:袋数2:1:1:2:1:1:1:1:1:1:1:1:1)。每次服用剂量因年龄而定。同时给予艾灸理疗,选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30 min/次,2 次/d。(选用DAJ-23H(豪华)型多功能艾灸仪)。2 周为1 个治疗周期。对照组:给予口服山莨菪碱片(生产批号111A618) ,0.1mg·kg/次,3 次/d口服。2 周为1 个治疗周期。
1.6.1 安全性评价指标 ①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一般体格检查项目;②血、尿、便常规检查;③肝、肾功能测定。
1.6.2 疗效性评价指标 ①主要症状:腹部疼痛,阵阵发作,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甚;②主要体征:舌苔、脉象。
1.7.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1]自行拟定:①治愈:腹痛症状、体征消失,半年内无复发;②显效:腹痛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发作次数积分较疗前明显减少,≥2 分;③有效:腹痛症状、体征减轻,发作次数积分较疗前减少1 分;④无效:腹痛症状、体征无改善,发作次数积分较前减少为0 分。
1.7.2 腹痛发作次数——评分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1]自拟。0 分:没有腹痛发作;1 分:轻度腹痛,腹痛发作次数,每月<3 次,腹痛持续时间,每次<15 min;2 分:中度腹痛,腹痛发作次数,每周<3 次,腹痛持续时间,15~30 min/次;3 分:重度腹痛,腹痛发作次数,每周≥3 次,腹痛持续时间,每次>30 min。
应用SPSS12.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χ2检验表示,等级资料用Ridit 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中,观察组总有效例数为57 例,总有效率为95%,无效例数为3 例,占5%;对照组总有效例数为50 例,总有效率为83.33%,无效例数为10 例,占1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16.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1。两组腹痛发作次数比较,观察组腹痛发作次数3 分由原来的14 例降为0 例,0 分由原来的0 例升为57 例,对照组腹痛发作次数3 分由原来的13 例降为6 例,0 分由原来的0 例升为16 例,两组治疗前χ2=6.4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χ2=9.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比较,腹痛发作次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详见表2。
①两组总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总疗效比较[n(%)]
②两组腹痛发作次数积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腹痛发作次数积分比较
儿童功能性腹痛是儿童腹痛的常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很多因素有关,如黏膜免疫改变、炎性反应改变、神经系统调节改变、遗传因素等[5]。现代医学治疗本病主要从心理、认知行为及药物治疗入手,如汤卫红等[6]采用健康教育进行综合干预治疗本病。但西药治疗本病副作用较大,疗效不稳定。中医医家从不同角度论述本病,李丽、朱立东[7]从肝论治;徐海霞、邵红喜[8]以理气建中汤温中补虚,行气止痛治疗本病,均取得良好疗效。《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侯·腹痛侯》曰:“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冷而痛者,面色青或白,甚者乃至面黑,唇口爪皆青是也。”故笔者认为,小儿腹痛之病因以感受寒邪为多。小儿年幼,脏器娇嫩,脾常不足,常因护理不当,外感风冷之邪,内侵于脐腹;或因进食生冷食物等原因,损伤脾胃中阳,寒主收引,寒凝气滞,经络不畅,气血不通则腹痛。故该研究确立了温中散寒,理气止痛的治疗大法,自拟盘肠散,配合艾灸理疗加以施治。盘肠散以茴香、砂仁为君,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其中砂仁又有醒脾和胃之功;木香、乳香、山药、苍术健脾运脾,温通行气散滞为臣药;醋香附、延胡索、白芍、枳壳、陈皮、莱菔子、炒建曲共助君臣健脾消食、行气导滞、缓急止痛,为佐使之品。诸药合用,共凑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健脾消滞之功。配合使用艾灸理疗,选穴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温中健脾,扶正补虚。艾灸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散瘀、疏经活络、扶正补虚及治未病等功效。艾灸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艾条燃烧时产生的热量,刺激穴位,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 免疫系统,是艾灸产生温通、温补效应的生物学机制[9]。通过对患儿进行艾灸治疗,使寒邪得以驱除,脾气得以温运,经络得以疏导,气机得以通畅。该研究表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可见,通过内外兼治之法治疗该病,见效快,疗效稳定,安全,体现了中医中药绿色医疗的宗旨,较单纯西药治疗或单纯中药治疗,疗效更佳确切。且传统的艾灸治疗,容易损伤患儿皮肤,不适合在儿童推广,而该研究采用高科技艾灸治疗仪,安全系数高,不会的患儿产生烫伤、皮肤过敏等副作用,操作方便,深受广大家长欢迎;加之口服中药散剂,服用方便,二者共同使用,效如桴鼓。但中药散剂味道仍以苦味为主,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着重在剂型上加以改进,更容易让患儿接受,得以最大范围的推广。
[1]陈永辉,凌科,高晓林,等.温中止痛方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临床观察[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4):318.
[2]Drossman DA.The 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s and theRomeó process[J].Gostroenterology,2006,130(5):1377-1390.
[3]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Subcommittee on Chronic Abdominal Pain;NorthAmerican Society forPediatricGastroenterologyHepatoloty,and Nutrition.Chronic abdominal pain in children[J].Pediatrics,2005,115(3):370-381.
[4]汪受传.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47-658.
[5]王宝西.腹痛相关性功能性胃肠病[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5):339-343.
[6]汤卫红,管敏昌,江雪娟,等.健康教育综合干预治疗学龄期儿童功能性腹痛的临床研[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2):217-219.
[7]李丽,朱立东.从肝论治儿童功能性腹痛50 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3(3):277-278.
[8]徐海霞,邵红喜.理气建中汤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临床研究[J].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12,8(4):78-79.
[9]常小荣,刘密,严洁,等.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3,8(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