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峰 赵洪斌 阮张涛
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
蔡雪峰 赵洪斌 阮张涛
目的 探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13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6例,研究组患儿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随访6个月,综合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确切,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稳定性强。
骨折固定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时期常见的肘关节损伤,可分为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断端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前臂缺血性挛缩,对患儿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1-2]。选取笔者所在医院13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 13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标准:①均为闭合性骨折,经X线片检查确诊[3];②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③排除伴其他部位骨折、血液系统疾病及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 132例患儿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6例。研究组患儿中,男38例,女28例,年龄4~12岁,平均(6.3±2.9)岁;左侧31例,右侧35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尺神经损伤1例。对照组患儿中,男39例,女27例,年龄4~12岁,平均(6.9±2.7)岁;左侧30例,右侧36例;合并桡神经损伤2例,正中神经损伤2例,尺神经损伤1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 患儿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入手术室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全
身麻醉,以骨折为中心在肘内侧做2~3 cm纵切口,注意保护尺神经,适当剥离骨膜,清除血肿,充分暴露内侧、前内侧骨折部位,在直视下复位,外侧对位良好后,经皮内外髁交叉钻入1.5 mm直径的克氏针,在C型臂X线透视下,骨折对位、对线满意,保留克氏针于皮外,折弯针尾,逐层缝合切口。
1.2.2 对照组 患儿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入手术室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全身麻醉,屈肘80°~90°,握持上臂远端,同时握持前臂近端,纵向持续牵引,先恢复冠状面上力线,再旋转前臂,纠正骨折远端旋转畸形,向后牵拉近端,拇指同时推向肘后三角,纠正骨折远端向后移位,维持前臂旋前或旋后位,在C型臂X线透视下,自肱骨内外髁向对侧皮质使用电钻带针植入2枚1.5 mm的克氏针交叉固定,避免损伤尺神经,折弯针尾,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综合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采用 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定[4],优:提携角减少0°~5°,关节活动度减少0°~5°;良:提携角减少5°~10°,关节活动度减少5°~10°;可:提携角减少10°~15°,关节活动度减少10°~15°;差:提携角减少>15°,关节活动度减少>15°。优良率(%)=(优例数+良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患儿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s)
注: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min) X线透视(次)骨折骨性愈合时间(周)对照组 66 72±12 5.2±1.4 8.7±1.6研究组 66 54±11* 3.4±1.1* 8.3±1.4
2.2 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 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97.0%,略高于对照组的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比较
2.3 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儿出现肘内翻1例,切口感染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5%(3/66);对照组患儿出现肘内翻5例,切口感染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术中神经损伤1例,肘关节功能障碍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8.2%(12/66)。研究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923,P<0.05)。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以5~12岁小儿最为多见,由于骨折远端内倾,尺侧旋转移位,骨骺生长紊乱,骨折复位不良,固定不牢靠,内外侧应力不均,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5]。临床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良好的复位,坚强的内固定,对于尽快恢复肘关节功能,避免肘部畸形愈合、关节僵硬等至关重要。常用治疗方法包括尺骨鹰嘴牵引、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等[6]。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需反复在C型臂X线透视下验证复位情况,X线辐射较多,另外,闭合复位对局部软组织损伤较大,局部出血、水肿明显,术后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率较高。而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可有效清除骨折端积血,打开深筋膜,减轻局部压力,且复位时间短,损伤小,从内侧直视下钻入内侧髁克氏针,有效减少了对尺神经的误伤,肘内侧小切口位置隐蔽,且美观[7-8]。本研究分别采用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对肱骨髁上骨折患儿进行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患儿手术时间、X线透视次数均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在术后骨折骨性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王青松等[9]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安全有效,可获得与闭合复位相似的肘关节功能。
综上所述,肘内侧小切口切开复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确切,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损伤小、美观、不损伤尺神经等优点。
[1] 胡飞,尚希福,赵其纯,等.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两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的临床比较[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1,19(20):1677-1681.
[2] 李凡,勘武生,徐剑,等.有限切开复位与闭合复位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3,15(4):298-302.
[3] 田野.肘内侧小切口治疗儿童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J].亚太传统医药,2012,8(3):134-135.
[4] 彭斌,殷成宇.肘内外双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骨折18例临床分析[J].西藏医药杂志,2012,32(3):29-30.
[5] 刘永军,史宝明,郑平,等.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固定治疗儿童肱
骨髁上骨折55例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2,21(6):436-438.
[6] 张博皓,王涛.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117-118.
[7] 刘星,李明,刘传康,等.儿童肱骨内上髁骨折不同手术切口的比较分析[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4,39(8):1171-1174.
[8] 王易德.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58例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6):1364-1364.
[9] 王青松,吴树胜,库流生.双侧小切口交叉克氏针内固定配合中药早期熏洗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600-600.
R726.8
A
1673-5846(2015)06-0094-03
顺德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广东佛山 528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