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杨哥的记忆碎片

2015-12-09 22:31贺小晴
中国记者 2015年4期
关键词:敬礼北川绵阳

有关杨哥的记忆碎片

□ 文/贺小晴

杨哥走了。友人说,让我写点什么,有些东西,一定要我写。我说,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后来,那空白处有了变化。有了凸起,有了浅淡的光和影。再变得浓烈,清晰,奔涌。

有关杨哥的记忆泛起,不分彼此,也分不清轻重缓急,如闸门打开,凶猛,激越,混乱而毫无秩序。

已经记不清是怎么认识他的,深入的接触是“5·12”大地震后。他拍出“敬礼娃娃”一夜成名。人们看到的是他的光鲜和荣誉,作为同事,我看到的,是他的满身尘土,扛着相机,玩命往灾区跑。

《绵阳晚报》开设了“英雄无名”专栏,写那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我便领了任务,采访身边的这位同事,写他“敬礼娃娃”背后的故事。

采访在高新区的一家欧式茶坊进行。我们相对而坐,一人一杯茶。从正午到黄昏。他是健谈的人。我也是。可那天下午,谈话一次次中断。一次次,他红了眼睛,最终,泪流下来。我不语,只低下头,以沉默回应。

那场巨大的灾难,我们都是亲历者,又是见证者和记录者。我们明白彼此的感受。安慰的话,谁也说不出口。

采访中,他谈到自己内心的一个结,一种负累:“后来的许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像在赎罪一样,我像是一个受益者。别人受灾了,我却获了奖。”

他一次次进北川。他以“背药者”的身份混上直升机,飞抵唐家山堰塞湖。连续三年春节,他在大山深处的灾民家度过。新北川从无到有,他拍下了每一个细节……

“4·20”芦山地震后,我又奉命采访他。他带领《绵阳晚报》采访小组赶往现场。他连闯三关进入灾区深部。他用背抵着大石头抢拍下金奖图片《铁肩扛起生命通道》……九天没日没夜的救援和采访,当身体重新接触到床时,他感叹,原来床的感觉是如此舒服。

别人以为他是敬业,可我始终相信没那么简单。他风风火火在现实走。他背负着他那硕大沉重的相机,他也背负着自己的内心……

由此,有人说:我们多是灾难的过客,他却把天崩地裂后的喜怒哀乐,过成了他的日常生活。再由此,他那人所共知的古道热肠便毫不足奇。他对“敬礼娃娃”郎铮持续多年父亲般的关爱,他对认识不认识的众多弱者竭尽所能的帮助……

自地震开始,我和杨哥的连接加深。《英雄无名》结集出版,书中多数的文字由我采写,多数的图片由他拍摄。我的报告文学《艰难重生路》在《北京文学》发表,再由《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相关配图也是杨哥的图片。

无论是作为采访与被采访者,还是工作中的拍挡,我们的合作默契而深入,无需多余言语。他知道我懂他。我也坚信我懂。这样的相知延续到日常中来,反生出一种不在乎,不买账。我们的关系很像是那种抽底火的铁哥们:打趣,调侃,揭对方或真或假的老底。熟悉杨哥的人都知道,杨哥另一个与他“拼命三郎”同样显著的特点,是他工作之余的八卦功夫,堪称炉火纯青。报社里笑谈中的许多“门”:携手门、理发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他多为“发现者”和“传播者”。于是闲暇相聚,调侃和揭老底便有了内容,日子便在这笑闹和冲撞中平静地过去。

他是一个乐观者。他知道放松和快乐是日子的一面,如同他知道仁慈和悲悯是日子的另一面。

他患上肝癌,紧接着是一次两次的手术,之后仍总是见他到处跑。北京、上海、深圳、珠海……我不懂医,却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得了肝炎的人都需要静养,何况他是肝癌,何况又换了肝?但我知道他停不下来,他放不下他的相机。每一次微信或是见了面,我总是说,杨哥,悠着点,悠着点。他一脸笑,毫不在意的样子。

果真,不久之后,坏消息传来,杨哥的病全面复发。

最后一次相聚是新年前夜,2014年12月

猜你喜欢
敬礼北川绵阳
国旗下的敬礼
党旗,向你敬礼!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北川的味道(四题)
掌声响过再敬礼
西宁市北川河综合治理工程设计探索
记忆深处的绵阳(绵阳老照片)
北川让梦想飞得更高
绵阳为中医药“强身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