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卫生士官《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与思考
周立颖,吕美娜,刘军
(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河北 石家庄050081)
摘要:针对护理专业卫生士官的岗位任职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定位、课程标准、教学模块设置等,对现行教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及《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进行分析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卫生士官;护理学基础;课程改革
收稿日期:2014-10-02
作者简介:周立颖(1965-),女(汉族),河南信阳人,大学学历,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护理、军事护理教育。
DOI:10.13555/j.cnki.c.m.e.2015.01.061
中图分类号:G642.0
1《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1.1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士官学员的必修和主干课程之一[1]。课程内容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是临床基础。其基础技能是部队临床医、护、药、检、放射、特殊诊疗等卫生专业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因此,掌握好该课程对于维护、促进人类健康,减轻伤病痛苦,抢救危急重病人生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职业价值作用。
1.2课程的发展与现状
近五年来,面对学校教学任务扩大、教学对象转型、教学要求和目标变化等,认真学习,积极探索,更新观念,开辟了一条新的教改路径,即根据多层次多专业岗位任职需求在技能教学中因材施教,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内容及方法等方面各有特点和侧重,注重综合能力培养,并取得了军队级、院校级一、二、三等奖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2项,总后优秀电教教材三等1项。2007年《护理学基础》课程被总后立项优质课程,2008年《护理学基础操作技术》教材被评为精品教材;《护理学基础》课程立为学校精品课程。至今已有1,000余名护理专业士官学员毕业分配到基层部队工作,胜任部队卫生工作任职需要,工作成绩突出。
2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培训任务及培养对象多元化及层次性
士官是我军士兵队伍的主体力量,是基层部队装备和技术保障的一线人才、战斗力形成的关键。新时期士官岗位职责呈现新特点:一是岗位职能拓宽;二是岗位职责复合;三是担负的任务繁重。卫生士官作为士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层部队卫生机构医疗救治的骨干力量,作用重大,主要任务是平时保健康、战时保打赢。教学定位于“技能主导型”,即以操作性实践教学为主,着重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技能。
作者所在教研室目前承担着全校6个专业的《护理学基础》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实践性教学任务。生源特点呈现多元化和层次性,其中技能实践性课程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技能实践课程要求环境、教具、程序、步骤等标准高,较其他课程具有明显的专业特殊性。
2.2课程改革和师资人才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卫生士官人才培养对教学人才队伍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首先,缺乏准确把握卫生士官任职教育的军事护理职业性、岗位指向性、实践依赖性和整体整合性。其次,对培养目标的指向性理解不够,对部队卫生士官现状与岗位任职需求的差距了解不够,对部队卫生士官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和毕业学员的主要优势和不足了解不够。第三,培训对象多元性、层次性,在课程教学设计层面上还缺乏全面地分析培训对象的群体特点和岗位特点。第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要求教员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能力,不断将新军事护理理论、新护理专业知识、新军事护理技能、新卫生救护装备、新的教学改革成果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拉近教学内容与部队实践的距离,使教学适应新卫生救护装备的要求,贴近部队卫生岗位要求,贴近部队实战训练要求。第五,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培训对象的特点,要求教员能从不同培训对象岗位任职需求出发,精选、重组教学内容,削技强干,将学科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模块,通过模块重组,形成适应不同培训对象和目标需要的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并能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员的实际情况采取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实现从学习管理者向学习指导者、从知识传播者向能力开发者的角色转换。第六,强化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要求教员遵循能力本位原则,通过课程作业、网上演练、实地驻训、实兵实装卫勤演练等形式,拓展实践教学途径,达到消化理论知识,掌握技能,提高专业能力的教学目的。
2.3教学环境
现有教学场地已不能满足教学任务扩大后的需要。目前教学训练场地、教具、装备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任务和技能实践性课程要求,存在训练场地范围小、数量少、拥挤和不规范。实践技能带教指数高,单兵实训课时低,教具循环率高,损坏率高,装备陈旧等问题。
部队基层卫生人员岗位任职需求与部队实战实训要求的差距。任职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科或专业知识,而是使学员形成胜任某种岗位的能力或任职技能,因此,培养任职能力是任职教育的核心[2]。随着知识军事时代的到来,任课教员知识储备的有效期明显在缩短,加之教员缺乏部队实践和临床任职经历,因此,对新军事理论、新专业知识、新军事护理技能、新卫生救护装备情况等不了解,因此难以掌握部队基层卫生岗位需求,在教学课程内容设计上难以满足部队实战实训要求。
3改革的几点思考
3.1紧盯部队人才需求,紧跟装备技术发展,紧贴士官岗位任职需要,加快卫生士官课程体系改革
努力学习“深化卫生士官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转变观念,拓宽视野、结合《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经验,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优化教学设计,提升学员岗位任职能力。
3.2打造一支较高综合素质、水平、能力的师资队伍
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相比,尽管在教与学关系的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如何体现教、学双方的地位和作用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对教员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一是任职教育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要求教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体验和任职经历。二是任职教育以学员活动为主,要求教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三是任职教育的发展性和前沿性,要求教员必须具有较强的研究和创新能力。四是任职教育教学的自主性和活动性,要求教员要能有效指导学员学习和实践。五是任职教育教学对象的成熟性和记层次性,要求教员必须讲究教学民主,具有亲和力和感染性。因此,为了适应任职教育的要求,推进任职教育的教学转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与学关系,实现教员角色的转变[3]。以包干帮带为机制狠抓教学质量,建立教研室专家教授包教学组、教学组长和骨干包教员、教员包课程“三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责任机制,包教、包会、包质量“三包”工程,把加大督导力度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3.3探讨不同层次培养对象的能力需求,完善各层次培训课程标准
依据作者所在院校2014年新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卫生士官专业能力模块,以岗位任职为导向,以工作过程为主导,在新课标的修订中将教学内容整合分为四大项目、23个任务,强化实践性教学,突出实用性。
3.4改进完善教学环境
通过建立虚拟军事护理环境,对学员进行直观教学和训练。建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教室与实训室合二为一,形成仿真的工作场所,注重护理情境的现场设计,使教学过程变为真实的护理过程,将学习任务变为工作任务,使学员在学习中亲身体验护理工作,实现对工作过程的认识和对完成工作任务的体验而形成岗位任职能力。在完善基础教学环境的前提下,更新教学设备并拓展与基层部队新卫生装备的应用、训练的信息路径。
3.5建立系统科学的考核评价标准
创建适应任职岗位需求的护理实践教学考核方式,采用“三化”(全程化、多元化、多样化)考核法,分别在课程前期、课程中期、课程结束期,采用综合评价标准对学员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具体包括职业素养考核、操作技能考核和理论知识考核以及任课教员对学员能力的评价、学员对自我能力的评价等。
总之,面对军校教育转型和改革发展,始终坚持任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学内容改革这一现代教育理念,围绕能力生成构建能力模块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燕颖军.刘军,佟冬梅,等.护理专业士官护理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探索[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4):185-186.
[2]陈飞.试析任职教育与学历教育之异同[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6(6):111-112.
[3]吕云峰.对军校教育几个重大关系的思考[J].中国军事教育,2014,26(4):1-4.
(编辑:赵伊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