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歧义 表达明确

2015-12-08 03:54杨旭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歧义省略语义

杨旭

摘要:本文从实用角度出发,结合应用写作实践中语言表达经常存在的表述不够准确明了的问题,具体分析论证了在应用写作过程中,应从提高思维能力、慎重选择词汇、恰当应用省略、使用消极修辞、注重检查修改等方面入手,端正写作态度,提高语言造诣,从而达到“明确”这一最重要最严格的应用写作语言表达规范的要求。

关键字:应用写作;规范语言;歧义表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109-02

应用写作通过文字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目的性很强,具有直接使用价值。其中公务文书、事务文书和一些专业文书,除了实用性外,还具有政策性、政治性和科学性,所以它在语言表达上要求具备准确明了、简洁凝练、平实易懂、严肃庄重和用语规范的特点。而准确明了,即表达清晰,用语准确,语义确定是对应用写作的最基本也是最严格的要求,它是保证不同文化层次的使用人群确切无误地领会文章内容,恰当快速地处理事务,从而实现写作意图的关键。有鉴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探讨一二,以求教大方。

一、提高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思维是写作的基本前提。如果写作主体思维方式单一狭隘,思路混乱无序,思考肤浅片面,那么就不可能写出主题深刻客观,结构清晰严谨,语言准确精当的文章。任何文章都是写作主体多方面素质、修养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不仅能显示出写作主体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能体现出写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个性气质、眼界胸襟、学识阅历,何等样人便写何等样文章,为人和作应用之文密不可分。所以,要做到表达明确,首先应该自觉地加强对写作主体思维能力的训练。了解思维方式的多样性,有意识地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掌握基本的逻辑知识,加深思维的深度广度;增加生活阅历,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具备怀疑的精神和批判的意识、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眼光;通过长期不间断的努力,在写作时,语言的表达才能在思维的制约下充分实现自己的功能,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符合写作规范,体现写作价值,实现写作目的。

二、慎重选择词汇

首先,应用写作涉及的概念要准确。写作主体在动笔时,应明确每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选词妥帖,表达准确,避免造成对概念的歧解;推理要严密,运用判断要恰当,即在分析、推论某一道理和结论时,无论是大前提、小前提还是结论,都必须符合推理的逻辑条件,不能犯“四概念”错误。例如:歌德早年学过法律当过律师。在他的第一份辩护词中曾这样表达:“啊!在最无耻的语言、最不知节制的仇恨和最肮脏和诽谤的角逐中受孕的丑陋而发育不全的低能儿,面对公正无私、光芒四射的神圣法律,不可避免地要失魂落魄,完全彻底地暴露那愚昧无知且贪得无厌的本性。”——这段文字文彩飞扬、华美缤纷,但在法庭上如此表达则未免轻率浮夸。

其次,使用现代汉语的基础词汇。虽然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词汇,但北方各地均有许多方言土语和口语词并没有列入普通话规范。因为这些词语的适用范围极为有限,词义内涵也很难被多数人理解,甚至有的会与普通话中的规范词形同义异,很容易引起歧义。此外,也不能文白相杂,应使用现代汉语而不是古代汉语。比如有份请假条这样写道:“昨夜雨急风骤,天气突变。因吾未及时加衣,不幸受凉,病毒入肌体,吾泪涕俱下。已到生不如死之境,哪得力气前往。吾未到校,非不为之,而不能也。吾师失我佳徒,敬请谅之。”如此用语,不仅浮夸可笑,而且冗赘酸腐,佶屈聱牙,也没有把请假时间以及其他情况交代清楚。同时,还有一些流行的江湖黑话、外来语以及网络语言也要注意辨别。比如“大腕”、“做秀”、“派对”、嗨(兴奋)、so(所以)、表(不要)、素(是)等等网络用语,或者时过境迁所用甚少,或者语法错乱半土半洋,或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或者令人不明就里一头雾水,都是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的。

再次,注意词汇的基本含义、语义轻重和褒贬色彩。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曾谈起过错用词语的事例:一位青年干部写信给他的领导,最后一句话是:“敬祝首长千古”;一位在病床上写毕业论文的学生,很想得到他的指导,特向他写信:“我在弥留时给您写信”;还有人把向专家学者请教问题形容为“不耻下问”等等。对于词义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想当然,而要认真斟酌,准确了解,慎重使用。汉语词汇繁复多样,表达方式丰富多彩,在表达同一事实时,说法却会因价值立场、情感倾向和适用语境不同而天差地别。在应用写作中,使用带褒贬色彩的词语是为了更直接明确地表达作者的态度,如果误用词汇,就会词不达意,错位曲解。例如:表达“死亡”之意的词汇就有逝世、去世、夭折、驾崩、圆寂、遇难、猝死、自尽等等,在写作时应恰当选择,准确使用。

还有,要慎用模糊词语。自然语言中总有一部分词或词组的含义是非确定性的,如大概、大约、左右、可能、差不多、也许、以上、以下、以内等等。如果不能以有效方式对它们加以限定或说明,就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歧义。如在公文中常常因界定事物不同性质、不同程度和范围的需要使用“以上”、“以下”、“以内”之类的词语。实际上,这类词语的含义就很不确定,处理上不讲究,就会出歧义,而且往往是关系到是非界限、政策界限的歧义。最后,应避免过分使用专业词汇。有的写作表面上表达准确,并没有逻辑错误和错用词汇,但却违反一般表达习惯,云山雾罩,故作高深,不考虑写作的实用性和表达的明确性。例如:“审美主体对于作为审美客体的植物的繁殖系统的外缘进行观照,产生生理上进而上升至心理上的愉悦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闻花香很愉快。这种华而不实、令人不知所云的表达方式也不足取。

三、恰当应用省略

语言运用过程中,应用省略可使语句简洁明快,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随意缩写,压缩词语字数,省略必要的虚词和关联词语,就会走向反面,造成词义不明和语句成份残缺,引起歧义,成为语病,以致使表达不知所云。

如单位名称,应使用全称和规范化简称。不规范简称带来的歧义主要源于这些简称词本身在脱离语境和精确背景资料情况下的高度不确定性。如“人大”,在没有精确交代语境的情况下,可理解为“中国人民大学”,也可以理解为“人民代表大会”;自贡杀虫剂厂简称为自杀,都是属于胡乱省略而形成的不规范简称。一些事物名称的省略也应注意,一些词汇耳熟能详而被广泛使用,如“八荣八耻”、“五个一工程”、“光盘行动”、“主旋律电影”等。但类似于“五四三办公室”(“五讲四美三热爱”宣传办公室)等就失之笼统。地名,各省或知名城市都有自己的简称,但公务写作中单独使用时则不可使用。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著名地区连用时,如黑吉辽、京津地区、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才可使用。现在,网络上一些不规范的缩略语层出不穷。如不明觉厉(虽然看不明白但是觉得很厉害)、细思恐极(仔细想想真是太恐怖了)、高大上(高端大气上档次)、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太艰难,有些事情就不要拆穿)等等,网络上使用也许意味着时尚前卫,但在现实的应用写作中则应尽量避免。再如也有为图省事有意而漏字,如“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服务台”也会产生歧义:这句话的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票、船票、飞机票、饭票;另一种意思是在服务台可以买车、船、飞机和饭票。endprint

四、使用消极修辞

在应用写作中,语言表达准确明了还意味着直截了当,旗帜鲜明,语言风格应该明白晓畅。所以,修辞手法的使用相对来说比较少,使用时也需要更为慎重。一般多用消极修辞,如对比、排比、对偶、比喻、反复、引用等,它们或者可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或者能够通过铺排渲染,使表达更充分深入;或者能体现文字的概括性、节奏感,增强表达效果;或者能突出事物的本质,具有实感性。如“硬件建设”、“软实力”、“主旋律”、“中国梦”、“文山会海”、“先行官”、“制度就是高压线,谁碰谁触电”等表达,因其形象精炼的内涵而众所周知,被广泛地使用。而背离了上述原则,使用象征、双关、夸张、比拟、反语等辞格,不仅会使表达冗赘,还会无限制地扩大阅文者的联想范围而形成歧义。

五、注重检查修改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是提高文章质量的有效方式。修改的范围,除了审查观点、改动材料、调整结构、变更手法之外,还要特别注重推敲语言。要自觉地使用静观法、诵读法、比较法和求助法,对文字表达进行必要的增、删、改、换、调。增补漏写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有时还增加必要的修饰或限制性词语;将那些可有可无的字、词、句及标点符号删去;订正错别字、不当的词、病句及用错了的标点符号;变含糊的为明确、雕饰的为质朴、乏味的为生动;调整语序和句式,使其周严连贯;同时注意前后口径一致,避免表述上的自相矛盾以及文字描述和数字列举之间的矛盾。

在句子修改方面,特别注意因结构划分不同、因句式理解不同、语序不当造成被限定说明的对象不明、语句成份间的语法关系不明、语调附加的语义不能被准确读出、并列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划界不清等状况而形成的歧义;在词汇方面,特别注意多义词、多音词、词义不明、词性不明、忽略对含义不确定的词和词组的有效限定修饰而引起的歧义;注意错别字,对感觉含糊不能确定正确写法的字要查字典,一些最容易出错的字,如按(安)装、甘败(拜)下风、自抱(暴)自弃、针贬(砭)、精萃(粹)、渡(度)假村、防(妨)碍、幅(辐)射、言简意骇(赅)等,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在使用电脑用拼音打字时,要特别注意因谐音而出现的错别字和词汇,如优惠政策打成幽会政策、实体店打成尸体店等;错用标点,也会导致语义错误,比如男人没有了女人就全完了,这句话在没有了后面和女人后面点逗号,语义完全不同,而在结尾处用句号和问号,语义也完全不同。endprint

猜你喜欢
歧义省略语义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语言与语义
eUCP条款歧义剖析
English Jokes: Homonyms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那么大”的语义模糊与歧义分析
中间的省略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寻求歧义研究的解释力度:从认知视角到社会视角——兼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
语义分析与汉俄副名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