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莹++马新芳
摘要: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加强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沟通;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0-0050-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正在发生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提及“医患关系”一词,首先映入脑海的词儿就是“紧张”,紧接着浮现在脑海的画面就是“湘潭产妇事件”、“温岭杀医事件”、“哈医大杀医血案”……这类事件的报道层出不穷,每一次的出现无疑都打击着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岌岌可危的医患关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如何改善医患之间矛盾对立的局面成了近年来多数卫生领域专家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提高医学生的法律素质,对于缓解医患矛盾、减少医患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
1.现阶段医疗体制尚需完善。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医疗体系和机制存在着弊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以药养医”、“以医院为中心”等制度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进一步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之某些医务人员医风医德下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好,尤其是频频见诸报端的医疗事故事件,虽是偶发性的个案,有时却在媒体、网络、舆论传播中被放大,产生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负面效应。
2.医患双方沟通不畅。在医学院的学习生涯里,医学生们只顾学习基础知识,忽视了对沟通技巧的训练。许多医生在面对病人时使用专业术语,无法做到向患者清楚地交代病情,甚至有些医生不交代病情直接给病人处置开药。当医生面临大量的病人和有限的工作时间时,更是不可能向每一位病人详细地解释医生的治疗方案,而病人的知识水平有限,与医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病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只能无奈地听从医生的处置。病人在身患疾病渴望恢复健康,希望得到照顾的心理动机下,对医生的行为产生很强的敌意,甚至出现过激行为。
三、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教育
要改变这种医患关系,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快法律法规建设、增强舆论的正确引导、提高患者的整体素质、改变社会大环境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举措,但都并非一朝一夕之举。因此,现今医学生应从所能做出的转变开始改善医患关系,阻止医患关系再度恶化。
1.培养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有的医务人员将医患沟通不到位的原因归咎为工作忙碌、工作压力大、医学局限性等似是而非的所谓客观原因,这仅仅是一种托辞而已。真正有效的沟通并不需要长篇大论,也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而仅仅需要付出足够的爱心、责任心和同情心,广大患者会用心去体会。医患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修复不和谐医患关系的良好的黏合剂。医务人员要从自身做起,培养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医患沟通不应止于言行,而是要让患者切身感受到了医患沟通的效果。我们同时不能否认,有很多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出现失误,误诊给患者该来极大伤害。轻则只是多花钱财,延缓疾病治疗;重则影响其一生,甚至失去生命。我们必须承认中国的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的确存在很多操作不当、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的现象。每当这类误诊事件发生后医生的态度往往直接影响医患关系的后续发展。医生推卸责任、逃避患者家属的追究必然导致医患关系恶化,增加患者对医生的怀疑,治疗中一旦出现问题也自然会立刻将矛头指向医生。对于现今医学生,可以将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地点定位到医院,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导医团队。一方面,加强对患者的引导,可以有效缓解就医无序的混乱场面,使患者便捷就医;另一方面,可以让医学生提早接触到患者,充分感受医院的大环境。在参与导医的过程中增强医学生自身对就医程序的了解,初步接触病患,增加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学习与病患打交道的经验。从沟通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用词、态度、表达方式等各方面提高沟通能力。提高交流能力的同时,医学生们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患者求医时的焦急、无助,有了这样的感同身受,才会有日后行医时的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
2.提高职业操守。回归纯粹医疗,做纯粹医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因为医学是一门总是在探索、更新的学科,只有不断学习、深造才能适应医学的发展。在与患者的交流中不仅要注意医患之间的沟通技巧,还要感知患者内心的患病感受。在诊疗活动中,确实存在一些无理取闹的患者或家属,这时医务人员一方面要学会保护好自己,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用适当语言和行为与其沟通。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医生在行医中会不断积累经验,但少不了培训学习,更新知识,增加最新的技术手段,提高自身技能。治疗过程中减少误诊率,增加患者的信任度。除了增强医疗技术,最容易被忽视的是医生的职业精神。钟南山教授曾强调“如今中国的医生差的不是技术,而是医德,是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在我国,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培养计划关注较多的是医学知识和技能,医学生也只注重学习理论知识,但其实,医学知识和技能仅仅是理解人的结构和功能,而对人性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教育上。每一位立志成为医生的医学生都曾庄严宣誓,希波克拉底誓言将成为其医学路上和未来行医路上的明灯,指引其为患者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3.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提高医学生法律的素质,建立依法办事的习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逐健康的意识有所加强,生病后希望通过医生的处理尽快得到康复或痊愈。但是医疗技术和水平有其局限性,不是所有的病都能治好。这些局限和问题,需要通过相关媒体或途径告知居民,以便居民正确对待医疗中出现的不理想的效果,理解疾病,理解医生。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尊重医务人员、尊重患者的良好风气。在每一次的医患事件爆出后,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患者是弱势一方,对事件的因果究竟如何,过错究竟在哪一方并没有真正冷静的考量。有些医院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即使证明不应负责任医院也出于息事宁人的想法,不该赔偿也赔偿,造成医疗纠纷的责任不清,原因不明。而医患关系是医生和患者双方形成的,在医生正确的时候,医生应该勇敢站出来,敢于面对社会舆论,敢于为自己说话,敢于与“医闹”斗争。医生也应有意识地用法律保护自己,特别是在伤医事件发生时,更应该追究责任,还医生一个公平。“湘潭产妇事件”后,中国医协首次向中国记协投诉了一位记者,认为其报道失实,造成不良影响。这是首次中国医协在此类事件中发声,医生同样有权争取他们应有的尊严。在医学生培养过程中,除了以往单纯学习医学理论知识外,加入医学与法律的学习刻不容缓。提高医生的法律意识,不应该只停留在说说而已的层面上,想想看自己身边的医生又有谁真正懂法用法知法就知道单单宣传提高法律意识是多么势单力薄;要想改变医生法律观念相对滞后、医务人员法律观念淡薄、不能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的现状,就要真正落实在行动上,从医学生教育开始加强法律的学习,在未来行医过程中的必要时候懂得用法律维护医生个人权益,处理好与患者之间的关系。endprint
4.提高道德修养。回归人文关怀,将心比心,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关怀。从医生角度做出能做到的改变,无法治本,但能起到治标的作用。在医改的长期摸索进行过程中,医生也应主动改变,而不是只等着制度的改变。制度的改变需要数年之久,而医生的改变却是随时的,长此也必将带来患者的理解、医患关系的缓和。医学院校及医学生应当重视医学心理学和医学伦理学的学习,改变以往比较随意,甚至不太专业的教学方式;提高要求、严格对医学生医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学习的考核方式。医生应该意识到医生的职责除了治疗疾病外,还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关怀。现今各种检查仪器设备先进便捷虽然降低了医生的劳动强度,但也减少了患者真正与医生交流的时间,大多医生都是只看客观的检验数据和影像学检查报告,少了与患者直接的语言交流、倾听以及心灵的沟通,淡化了医者从职业角度给患者的心理治疗,不重视心理关怀过程往往会出现一些患者被疾病吓倒的情况;而拥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的治疗更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医生应该接受专业的心理培训,掌握洞察患者的心理,同时也有利于医生掌握好与患者的沟通时机和方式,使沟通更有效,减少误解矛盾,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形成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不仅有国家卫生体制方面的问题,也有医生和患者方面的因素。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不仅要从医学教育入手,从医生执业道德入手,更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当今的医疗卫生体质和付费机制,建立有利于医患双方的有效防御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建设。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构建良好融洽的医患关系,营造信任合作的就医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丽,袁钟,李红英,张新.我国医患关系紧张的诱因与对策[J].现代医院管理,2014,12(4):10-13.
[2]朱淑婷.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4,28(7):112-114.
[3]于婕,黄静,冯新恒,曾辉,高炜.浅谈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教育[J].继续医学教,2014,28(8):107-108.
[4]陆琤.培育医学职业精神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现代医药卫生[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101-1103.
[5]卢劲阳.从营销视角看当今的医患矛盾[J].对外经贸,2014,(5):128-129.
[6]郭伟,邱小建,王磊,张亚南,杨铁城.培养医学生以人文关怀为基础的医患沟通技能教学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4,22(4):642-644.
[7]侯胜田,王海星.国外医患沟通模式对我国和谐医患关系构建的启示[J].医学与社会,2014,27(2):5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