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职中医专业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2015-12-08 05:53:43薛士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1期
关键词:免疫微生物改革

薛士鹏

摘要: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医和西医相结合的重要桥梁,而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对高职中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薄弱的环节,又受学时所限,所以本校该专业的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效果一般不是很理想。而实验教学方式较为灵活,可变通的区域多,所以就成为了改革的新领域。本文主要就从理论和实验教学角度分别进行浅析,以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生物;免疫;改革;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44-02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医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基础课程[1],而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来验证理论知识的结论,有助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在高职教育中课时分配较少,但是教学任务却较重,为了较好的完成教学目标,需要实验教学更好的辅助。中医专业的学生在实际临床过程中,无菌观念相比其他医学专业的学生较为淡薄,西医基础医学理论也比较薄弱,所以实验教学就显的更为重要了。那么如何在这种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就成为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老师需要研究的新课题。微生物实验课教学方法相比理论教学而言方式会更灵活,可变通的区域更多,所以实验教学就成为了改革的新领域。本人从事高职医学微生物教学多年,就个人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如何创新教学思维,通过多种方法来优化中医专业实验教学进行探索。

一、首先,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竖立创新教学思维

过去我们的教学模式就是理论老师先在讲台上讲授实验原理,然后教师进行实验示范,最后由学生模仿教师练习实验操作,书写实验报告。这样的讲授方法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被动,无积极性,学习的内容也容易混淆,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中医专业的学生,专业的特性决定他们更注重理论的推理和判断,而动手能力却有所欠缺,并且高职学生基础、学习动力和习惯参差不齐。所以要改变教学方法,多吸取其他先进的教学经验,如研究性教学[2]、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兴趣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举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传统的实验教学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使用学校规定的相同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也是相同的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是实验老师精心设计好的,实验步骤由老师统一印发,学生只需要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实验结果也是预期的。所以实验的目的只是在验证微生物学理论,学生缺少自主思考的机会,不利于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思考习惯。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3]。所以我们要根据学校实验室的条件和中医专业对学生的要求,要选择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既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对常规仪器的使用,又能增强学生对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还要考虑到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对实验内容进行精选优化,使其更加切合专业的实际,更有针对性。

三、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实验计划范畴内,让学生自主选择较为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程序。糅合一些先进教学经验,如“PBL教学法”、“复合性实验”[4]等,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前的准备,包括试剂的配备、器皿的洗刷、培养基的配制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积极性[5]。由老师全程指导,在实验过程中及时进行引导启发,纠正不规范的操作手法和观念,另外在教学计划分配学时设置两个机动学时,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微生物学问题,自行进行查阅、设计、准备,最后以论文的形式书写实验报告,作为最终对学生进行实验考核的方式之一,以此来激励学生。

四、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

教师的教学实验计划要提前通知给学生,让学生根据教学计划提前知道教学内容,利用现代的信息化技术如网络、图书馆等查阅资料,对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教学,必然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的人才的需要,这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五、多加强校院的联系

安排学生在课外时间进入学校的附属医院传染病科、检验科、基因研究所等科室见习,让学生们参观临床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先进设备仪器,如自动化微生物分离培养系统、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全自动血液细菌培养分析仪。同时,还能让学生了解细菌的感染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知识在临床中价值。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一方面使同学们把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们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六、实验室在自习时间对学生开放[6]

使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不受实训技能教学课时的限制,又能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并且有利于实验课的良好开展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微生物实验基本技能主要包括:显微镜油镜的使用、革兰染色技术、培养基制备、细菌的分离与培养、无菌操作技术、细菌的分布等。实验室要配备专业老师值班,一方面能对学生的操作技能随时进行指导,另一方面能对实验室的安全起到监管作用。

七、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机制

加大实验课程在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会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在实验过程中,现场指导,当场考核,还要依据出勤情况、现场实验操作手法及实验结果进行考核。规范的操作和可靠的结果是考核的重点,占实验课成绩的40%。对于实验报告,占实验课成绩的40%。还应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严防抄袭现象。通过对考核方法的改革,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参与课程的积极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基本技能之外的其他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等。

最后,还要加强教师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科研能力,不断学习新的实验课程管理理念,不断开发新的研究课题。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在学的过程中,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同时也要多听取学生对项目的意见,集思广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7]。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应用性非常强[8]。同时,微免也是一门桥梁学科,它能为是学好生化、遗传、诊断等其他基础课程的奠定基础[9]。通过以上这些改革措施,我们对中医专业的微生物学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将微生物学实验单列为一门课程开设,通过多种举措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就业或深造中具有很大优势[10]。为学生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为导向,贴近社会需求,培养具有非常强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社会对大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人单位给学校的反馈意见就是学生眼高手低,这也成为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教学是培养操作技能的前沿阵地[11],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纽带[12],中医课程的很多现象,通过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的学习,自然就融会贯通了,因此加强对中医专业微生物与免病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在高职中医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胡涛,刘希伟.医学免疫学成人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1).

[2]张宇燕,杨洁红,黄燕芬.研究性学习在中医院校中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3,(4):43.

[3]卢莉莉,于志君,邓海英,等.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探[J].医学信息,2011,24(4).

[4]王勇,袁红瑛,张青晓.医学微生物学综合性实验教学尝试[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10(3).

[5]杨红亚,王明谊,张天娥,等.中医院校《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15).

[6]林燕文,李云,张福平.高师生物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信息,2010,(14).

[7]叶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2).

[8]周宜君,刘越,戴景峰,等.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

[9]唐赘,宋波.高师院校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2).

[10]刘森林.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

[11]陈宜涛,程东庆,林美爱.中医院校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2).

[12]梅雪.关于中医院校医学免疫学教学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2(5).

猜你喜欢
免疫微生物改革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藏药对免疫系统调节作用的研究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及炎症指标的影响
运动与机体免疫能力关系研究综述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12:24
生物沥浸污泥深度脱水处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谣言袭来,我们如何“免疫”
爱尚生活(2016年9期)2016-10-21 10:52:39
浅谈微生物对污水的生物处理
改革创新(二)
红树林微生物来源生物碱的开发利用
科技视界(2016年9期)2016-04-26 12: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