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概念的产生及其理论演进

2015-12-08 03:09王前军周圣运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列宁共产主义理论

王前军,周圣运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合肥 230009)

社会主义概念的产生及其理论演进

王前军,周圣运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合肥230009)

“社会主义”一词是未来美好社会的象征。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视为同义语,并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论。列宁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之上,赋予社会主义以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对社会主义概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构建了社会主义的新语义,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内涵。

社会主义;概念;理论演进

“社会主义”一词作为未来社会的美好象征,出现在人类社会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了。尽管多年来人们对它理解各异,甚至进行过各种歪曲、诽谤和攻击,但它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当今,随着全球化时代后工业社会的发展,在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失去了对当代世界解释能力的背景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仍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梳理社会主义概念产生及其发展的历史,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语义的形成

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的巨大进步,但它并未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平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传统的社会关系变得更加赤裸。人们希望摆脱这种不公,建立一个平等公正的社会。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学说由此而生。

关于“社会主义”的起源,有资料可考者达12种之多[1]。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社会主义一词的是1753年德国人安塞尔姆·德辛,他在同别人论战时使用了“社会主义者”一词。1803年意大利传教士贾科莫·朱利安尼在《驳斥反社会主义》一书中不仅使用了“社会主义者”,还使用了“社会主义”的词语。但此两人的“社会主义”与近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一词的含义相去甚远,可谓有名而无实。

从名实相符的意义上来看,虽然目前还无法明确社会主义一词的首创者,但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该词产生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30年代开始在英法两国流行,而推动该词广泛使用的则是英国的欧文学派和法国的圣西门派。1827年,英国欧文学派的《合作杂志》把主张资本与财产公有的人称之“公有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1832年,法国圣西门派的《环球》杂志也用“社会主义”一词来表达自己学说的特征,并把社会主义与个性相对立,认为社会主义是指人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个性则指个人主义。到19世纪40年代初,社会主义一词盛行于西欧各国书刊,它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时髦的新思潮的代名词。它指的是当时一种反对资本主义、追求新社会制度的社会改良思潮和运动。用英国社会主义者安东尼·克罗斯兰的话说,社会主义是“一整套价值,或者说是愿望,是社会主义者所企求的社会结构的具体化”[2]。

与社会主义直接相关的另一个词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与“社会主义”同时流行起来的一个新词汇,它“从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一种以共同财产而不是私有财产为基础——并在这种基础上进行管理——的社会,并且从巴贝夫以后很快表示一种要造成这种社会的政治运动。”[3]共产主义一词首先是在法国工人秘密结社中使用的,到1840年时,已由秘密转向公开,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一批在工人中活动的空想家们也开始宣传共产主义学说,如让·雅克、泰奥多尔·德萨米、埃蒂耶纳·卡贝、路易·奥古斯特·布朗基等。19世纪40年代以后,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和运动开始在法国、英国、德国、瑞士得到较为广泛的传播,亦日益成为西欧社会一种有重大影响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政治派别。但在当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还是有显著区别的。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改组正义者同盟、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时,他们使用了“共产主义者同盟”这一名称,党的纲领也称之为《共产主义宣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进行了批判性分析,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的不再以宗教的扬弃为中介的积极的自我意识,正像现实生活是人的不再以私有财产的扬弃即共产主义为中介的积极的现实一样,共产主义是作为否定的否定的肯定,因此它是人的解放和复原的一个现实的,对下一段历史发展说来是必然的环节。共产主义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但是,这样的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并不是人类社会的形式。”[4]从这段论述看,马克思这里提到的“共产主义”只是他设想的理想社会的第一步,而“社会主义”则是第二步。在1846年《反克利盖的通告》中,马克思恩格斯开始有意识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区分,坚称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并逐渐把共产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更高阶段,而社会主义只是实现其中部分目标。此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用共产主义来指称自己的理论。在19世纪50年代,当他们自称“社会主义”时,一般总会在前面加上限定词,如“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或“革命的社会主义”等。

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发生了较大变化。1864年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参加者有欧美16个国家的约40万工人和各种工人组织,其中有英国的工联派、法国的普鲁东派和布朗基派,意大利的马志尼派,德国的拉萨尔派,俄国和瑞士、西班牙的巴枯宁派等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者。当时马克思主义者在工人运动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为了争取、团结和联合受各派社会主义者影响的广大工人,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一国际活动中开始较少使用“共产主义”一词,而较多使用“社会主义”。这时,在马克思主义者那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经常混用,成为同义语。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论。他指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各方面必然会带有资本主义的特征;而在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各种分工差别将会消失,社会才能超出资产阶级的视野,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对社会主义在理论和行动上出现了不同的方向:一个方向是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罗莎·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列宁为代表,另一个方向是以爱德华·伯恩斯坦为代表的社会民主主义。伯恩斯坦认为,由于经济发展和道德水平的提高,阶级斗争越来越采取了缓和的形式,欧美国家可以通过普选制、人民立法、议会活动等方式促使资产阶级特权一步一步地向民主制度让步,因此不需要经过无产阶级革命而保证社会主义一部分一部分地实现[5]。这种分歧最后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分野:以列宁主义为代表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和西欧社会民主主义的道路。

二、社会主义概念在俄国的实践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是第一个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概念的基本思想,并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把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现实之上,赋予社会主义以蓬勃的生命力。

列宁早期的社会主义概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概念是基本一致的。他在1894年《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中就开始使用“社会主义”一词,并认为马克思所设想的“自由人联合体”,就是设想了一个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1899年,他又指出“我们完全站在马克思理论的基础上,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6]列宁在此清楚地表明了他的社会主义概念与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渊源关系。

1917以后,列宁开始使用“社会主义”概念来指称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起来的新社会,从而将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区别开来。他在1917年《国家与革命》一书中写到:“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马克思把它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么‘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7]列宁在这里明确地用“社会主义”社会指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而用“共产主义”社会指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由于形势的变化,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概念发生了一些根本改变。他在《论合作社》中说,“我们不得不承认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8]那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概念有何转变呢?

第一,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由“直接过渡”向“迂回过渡”的转变。马克思恩格斯设想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开始的观点也是这样,特别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列宁认为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捷径。其后残酷的现实使列宁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里企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错误的,必须采用迂回的办法。他说,“我们曾以为在一个无产阶级失去阶级性的国家里可以按共产主义的命令进行生产和分配。我们一定要改变这种做法,否则我们就不能使无产阶级认识这种过渡。”“正面攻击失败了,我们就改用迂回的办法。”“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9]因此,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决定,实行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第二,在对待商品货币关系上,从排斥商品货币到利用商品货币的转变。在对待商品货币关系的问题上,列宁长期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他晚年从俄国的现实国情出发,论证了落后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必要性。1921年12月,俄共(布)十一大指出,当前的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列宁还向全党提出了“学习经商”的口号,要求国家机关人员和全体共产党员在思想认识和现实工作中完成这个转变。

第三,在对待资本主义的态度上,从消灭资本主义到利用资本主义的转变。列宁晚年对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认为必须加强同资本主义的联系,利用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他说:“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10]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把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置于无产阶级国家的调节与监督之下,使其不敢也不能超出无产阶级规定的范围和限度。

第四,在工作重心上,从政治斗争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的转变。列宁晚年时指出,“以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11]在他看来,把俄国这样一个文盲占大多数的国家,变成一个人人识字的文化发达国家,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变革”或“文化革命”。要实现这场文化革命,就必须先消灭文盲,但不只是消灭文盲,其根本任务是要建设和发展无产阶级文化。

总之,“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和领导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12]。他根据十月革命后俄国的具体国情,不断改变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看法,从而创造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使得社会主义概念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此外,东欧在革命胜利后也相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虽然由于受苏联的影响和干预而照搬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东欧各国也开始艰难地探索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道路,出现了“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等,从实践中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

三、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的发展

社会主义概念在中国的发展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完成的。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结合,构建了社会主义的新语义。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而且从实践中探索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新思想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但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实际,必须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明确了以苏为鉴,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13]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1957年,毛泽东又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实现国家工业化、所有制结构、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这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现实,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强调指出:“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14]这就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加以把握,明确了这一问题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根本依据。

有了这个定位,邓小平开始思考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5]这一理论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邓小平还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概念的探索

随着时代发展,建立在现实之上的社会主义概念也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将永无止境。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语义又增添了一个新概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部署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概念和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完善,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内涵,为社会主义概念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1]高放.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2. 58.

[2](英)安东尼·克罗斯兰.社会主义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3.

[3]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31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5]张光明.布尔什维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历史分野[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2.

[6]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2.

[7]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94.

[8][10]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68,367.

[9]列宁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50.

[1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10.

[12]叶庆丰.论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9,(4).

[13]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

[14][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2,373.

On Socialist Concept Generation and Theory of Evolution

WANG Qian-jun,ZHOU Sheng-yun

(Marxism Institute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The word“socialism”is a symbol of the future of a better society.Marx and Engels regarded socialism and communism as synonymous,and proposed a two-stage theory of communist society.Lenin’s theory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socialism,socialism is gived a thriving vitality.Chinese communists combine Marxist theor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with Chinese real,which deepen the concept and essence of socialism,build a new socialist semantics,and content-rich and develop socialism.

socialism;scientific socialism;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D0-0

A

1009-6566(2015)06-0003-05

本文为合肥工业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项目“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美育化模式研究”和合肥工业大学政治理论研究中心课题“审美化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15-10-14

王前军(1970—),男,安徽合肥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列宁共产主义理论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