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2015-12-08/ 第12版面/娱乐·体育 /作者:本报驻香港特约记者 凌德 本报记者 夏颖
正当中国香港队的归化球员与内地俱乐部频传“北上绯闻”之际,中国足协日前传来一则地震性的改革消息:自明年元旦起,港澳台球员欲加盟中超、中甲俱乐部,须以“亚足联外援”“外援”身份完成转会。消息一出,立即引发香港舆论关注。香港足球总会副主席贝钧奇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内地球员和香港本土球员是同根同源的中国人,那些认为足协新政意在限制港脚发展、报复香港足球的说法属于阴谋论。“对香港足坛而言,做好青训工作而非盯着归化球员才是谋求发展的根本”。
自2016年1月1日开始,新赛季的中国足球联赛将开启冬季转会窗口。港澳台球员到内地踢球以前算内援,今后算外援——中国足协的这一新政,一下子将港脚们由“内销人才”变成受到人数限制的“进口人才”。著名足球评论员马德兴7日对《环球时报》说,在“注资80亿”的大背景下,中超和中甲的扩军备战早已开始,不少俱乐部正将引援的生意经瞄向香港队。这支接连逼平国足的队伍里拥有不少归化球员,出众的身体素质加上不占用外援名额的“身份优势”让他们成为抢手货。而新政的推出,势必将“逼迫”内地俱乐部把精力从买人转向培养本土人才。
不过并非所有港媒都如此解读
新政。香港《东方日报》7日撰文称,中国足协修订内、外援限制,恰好发生在国足两战港队不胜、世界杯出线艰难的时候,难免给人“有意报复”的感觉。“除了高梵在北京北控、白鹤在石家庄、吴伟超在天津松江以及陈柏良效力杭州绿城外,港澳台有多少球员在中超、中甲踢球?屈指可数的人数,就把内地球员的空间扼杀了?”
香港《星岛日报》称,“两回合的中港足球大战将两地由来已久的矛盾激化。港脚北上一定会被针对,赚人民币真的不容易。曾效力中甲的陈肇麒和梁振邦说过,在内地足坛站稳阵脚难度大。不过,收入增加的吸引力让这口饭如何难啃都值得啃下去。难怪连许志安都甘愿到内地参加歌唱比赛”。
台湾《中国时报》在解读新政动机时说,从最新一期的国际足联排名来看,中国男足要高于世预赛同组的对手,即便已经出线的卡塔尔都比国足低两个位次。这种尴尬逼迫足协必须做出改变。另有台湾媒体担心说,新政对于台湾足坛而言并非好消息。目前足球不是岛内主流项目,尚没有职业联赛,球员最好的去处就是大陆联赛。
与质疑声同时出现的也有不少理解新政的声音。香港《南华早报》认为,争抢香港的归化球员对中国足球来说是急功近利之举。中国足球的下一目标是成为亚洲足坛领导者,这更需要通过建设青少年足球体系来完成。香港《文汇报》认为,随着新政推出,港澳台球员北上的热度恐将降温。但这并不能否定新政是一次维护公平竞争的有效“修正”。
香港《晴报》7日撰文说,“北上潮”虽令东方、杰志、南华等香港联赛球队获得丰厚的转会费,但主力阵容被“肢解”也打乱了香港俱乐部角逐亚冠杯外围赛及亚协杯的部署。港超流失球星,联赛失去平衡和观赏性。如何避免香港沦为内地联赛的“人才跳板”,是香港足总要解决的问题。
香港足球总会副主席贝钧奇7日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新政的背景是针对自南美、非洲归化到香港的外国籍球员,而非出生在香港的本土球员。此外,新政规定已有内地合同在身的港澳台球员可以继续用内援身份出战,这也是对老球员的一种保护。
著名足球评论员马德兴对《环球时报》说,足协新政堵住了政策方面的漏洞,符合中国足球的根本利益与发展。至于规定中“外援”一词容易产生的误解,马德兴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文翻译过程中的概念差异,如将“外援”称为“非本协会注册球员”或许更为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