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值得重视。文章对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影响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诸多因素。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光芒。儒家德育思想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基础,其中包含了许多宝贵的精华内容和方法。在高中德育工作中渗透儒家经典思想,对开展高中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8-0177-02
一、新时期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一)什么是德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是我国全民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方面: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
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与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德育功能包括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指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主要指学校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个体性功能指德育对个体生存、发展、享用三个方面发生的影响。德育的教育性功能有两大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二)高中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我们决不能忽视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方针把“德育”排在首位,由此可见,教育教学工作中德育是关键,是前提,要重点来抓,思想教育工作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要促使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既要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更要注重德育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把教学简单地看作是教完知识就完事了,我们更主要的是育人。我们要求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本领,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作为教育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书的同时务必把育人视为重中之重,让学生先学做人,再做学问。注重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思想觉悟,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优劣的能力
(三)高中德育工作现状。
近日一则新闻再次引起了社会对高中德育的关注,新闻标题是“清溪高中要求女生全体剪冬菇头,不剪要记过”。这则新闻反应出目前我们国家高中德育工作的现状,学校的德育工作似乎已经变成了扣分的代名词,从进学校大门开始,扣分就一直伴随着学生:进出校门没有带卡会扣分;发型不合乎要求要扣分;校服穿着不配套要扣分;中午不在教室休息要扣分;在教室休息时,大声说话或下棋也要扣分;饮料带进教室要扣分……扣分已经深入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让学生高度紧张,同时也让班主任们提心吊胆,生怕哪里一疏忽就被扣分,每周的班级评比就倒数。总而言之,学生累,老师也累。德育的目的是否就是让学生紧张,让老师喊累?这样的扣分形式是不是德育的最佳方式?且不说这样繁多的清规戒律是否合理,单是这样动辄扣分的方式又能有多大的成效呢?更何况这些规定的合理性还值得商榷,因而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四)影响高中德育工作开展的因素分析。
1.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思想认识没有完全到位。学校是教育青少年的重要阵地。有些学校重视文化知识的传授轻视思想品德教育,把思想品德教育当成“软任务”“空中楼阁”。只是片面地强调文化知识,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在学生的眼里,德育是“虚”的,德育不“实惠”,德育育不了德。
2.全社会关心和支持高中德育工作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不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仍然存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无用论”,自私自利,缺乏社会、家庭责任感等。这些使青少年在思想上产生错误的认识,从而不能有效地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改变自己偏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必然造成青少年思想负担过重,包袱太大,无法安心接受正面教育。
3.德育工作未能从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方法缺乏科学性和艺术性。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心灵沟通的过程,德育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采取的方式方法。。但是有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是封闭的、僵化的,采用“灌输”、“我说你服”,呆板生硬,缺乏实效和吸引力,甚至污辱、嘲笑、挖苦、打骂学生;这严重违反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规律,尤其不适应当前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这样的作法更加显示出其局限性缺陷。
4.德育与实际生活严重脱节。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其实只是在教授和推广社会伦理,还不能说是进行德育教育。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需要。它远离了生活真实,与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只能称是为了社会目的进行的伦理教育。
二、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华
儒家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主干,儒家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创造出许多优秀的道德观念,这些优秀的道德观念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历史作用,而且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是儒家“仁爱之道”的表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亲爱亲人进而仁爱百姓,仁爱百姓进而爱惜万物。一个人只有先仁爱自己的父母,对人民才能仁爱,只有对人民仁爱,才能扩而广之,对家乡、对祖国乃至对世间万物也怀有仁爱之心。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的仁爱思想,并不仅仅止于“亲人”,而是从孝悌出发,然后继续向外推广,达到对师长的仁爱和尊敬、对朋友的仁爱和诚信等等,最后达到“泛爱众”,广泛的关爱大众,爱一切人,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可见,作为一种思想,“仁”就是指要关爱他人的思想;作为一种品德,“仁”就是指关爱他人的一种品德。有仁德,心中装着他人,关爱他人,才能“爱人”。
三、儒家思想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
(一)仁爱的启示 :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仁爱”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核心,孔子贵仁尊礼。儒家的“仁
人间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