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期,张伟平
(1.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将“慕课”引入成人高等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
李 期1,张伟平2
(1.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2.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陕西延安716000)
慕课的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带来巨大冲击甚至革命性影响。慕课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等特点及本土化运用,对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采用SWOT分析法,将慕课引入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应以宽容心态看待,并通过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国际交流、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质量监控及学生学习行为管理等举措,推动慕课在成人高等继续教育领域的探索尝试。
慕课;成人高等继续教育;SWOT分析法;可行性
慕课的悄然兴起,旋即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热议的焦点。重点高校率先试水,普通高校跃跃欲试。目前人们一般把慕课可能的运用范围聚焦在全日制高等教育领域。那么,慕课对远程教育、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将产生哪些影响?这是摆在高等继续教育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有待冷静观察,理性思考。
(一)慕课的由来及特点
“慕课”,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OOC),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向全社会开放,学习不受时空限制,学习方式不再是传统的师生面对面的教与学,而是根据自身学习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主动灵活安排学习进度,随时随地、异地异时进行学习活动。“慕课”的出现虽然短暂,但却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它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相互嫁接的产物。慕课对传统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巨大的、某种程度上甚至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慕课具有大规模、开放性、在线学习等三个显著特点。
1.规模大。与传统教学依托固定场所不同,慕课主要依托于网络平台。由于“慕课”灵活的学习进度安排、不设门槛的学习参与形式,吸引了来自全球不同背景的众多求学者,据悉慕课受众人数已经超过600万,这是传统教学模式难以企及的。此外,慕课的开发利用,倒逼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广大教师的主动参与,由此促使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及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2.在线学习。慕课的课程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平台实现的。因此,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时间、空间的束缚,为学习者自主自由学习提供了便利。在网络信息日益发达的当下,较少受到外在条件制约,随时随地在线学习,当然广受追捧。
3.开放性。慕课推倒了有形的教育围墙,为不同职业、阶层、年龄、身份、地域的求学者拆除了路障,只要有学习的意愿和兴趣,并具备网络学习的基本条件,均可加入慕课学习行列。“慕课”的兴起,正在打破并将继续打破诸多限制,使得无门槛、低门槛、无边界的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二)慕课的发展及对成人继续教育的启示
慕课由Dave Cormier与Bryan Alexander教授于2008年第一次提出,201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塞巴斯蒂安·史朗在互联网上免费提供他的研究生水平的“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了来自190多个不同国家的约160000名学生注册学习。其后,Coursera、Udacity、EDX三大“慕课”平台,获得了千万投资支持,相继推出了近百门在线课程,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成为受众最广的汲取知识的方式。“慕课”对传统的学习模式产生了冲击,并在短时间内受到狂热的追捧,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大学纷纷加入。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宣布加盟“慕课”,同年7月,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亦与全球最大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签约。短短数月时间,中国知名大学与“慕课”频频互动结缘,“慕课”的重要性影响力显而易见。
成人高等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那些不能进入全日制高校学习却有意钻研深造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但成人在职学习,受制约因素很多。最突出的问题莫过于工学矛盾。成人学员有着强烈的求学愿望,却又因工作原因,很难按照校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参加集中面授学习。在提高学历与工作之间,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当然,多数情况下,他们是希望既留住工作饭碗,又收获知识和学历,鱼与熊掌兼得。成人学员到课率低,纪律差,成绩作假、文凭注水,质量水平低下,是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让校方头痛不已,却又苦无良策;社会多有诟病,也无能为力。慕课的兴起,令成人继续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眼睛一亮:慕课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模式,恰好可以满足上班族的特殊需求,为不便来校集中上课学习的学员提供了一个异地异时自我学习的平台,或可为化解工学矛盾,稳定和提升成人继续教育质量铺设了一条可供一试的管道,提供了操作层面的技术支持。作为一种新型的远程教育手段,从理论上来说,将慕课引入成人高等继续教育,无论是经济效益还是社会效益,要比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更具有推广的应用价值。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就是通过调查,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四个方面主要因素,包括内部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外部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等依照矩阵形式排列起来,用系统思想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研究结论,并据此确定自身的战略定位,适时调整资源规划与策略安排,最大程度地利用内部优势和机会,使劣势与威胁降低到最低。这里,笔者试图借此方法和手段,就成人高等教育尝试引入慕课做一可行性分析。
(一)内部优势分析
1.慕课课程资源丰富,形式灵活。随着慕课的发展,越来越多名校的加入,慕课的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扩充,不同语言的课程资源应用而生,这就极大地方便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的选择需求。成人作为一个特殊的受教育群体,无论是出于知识充电的渴求,还是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学习的动力无需置疑。慕课丰富的课程内容和便利的学习形式,无疑会受到成人学员的欢迎。慕课的课程设计科学,内容凝练,声文图并茂,生动活泼;大多是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教授授课,足以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慕课是一种在线学习课程,但课程内容完整。只要学员态度认真,即可在非正式情境下自主学习并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从而弥补传统授课模式下因缺课导致的学习内容不连贯、不系统、不完整等缺陷。
2.慕课对学习者的要求相对较低。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室、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都是相对固定的,不仅教学资源的利用是有限的、封闭的;而且,其外延界限是清晰的,森严的,进入的门槛是很高的,死板的。慕课则主要借助互联网和计算机平台实施远距离教学,它打破了学习方式的时空限制,大大拓展了人们的学习场域,使令人仰慕充满神秘的高等教育变得多元、开放、透明、伸手可及。这是慕课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当然也是慕课的显见优长。此外,慕课一般按周安排课程,每周学习活动都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学习者在规定时间节点内,可自主选择时间视频听课、完成作业、参加讨论等。这一特点正好符合上班族成人学员的口味。只要有网络和连接的设备,就可以便捷地获取所需要学习资源。边工作,边学习;上班工作,工余学习;工作学习两不误,工学矛盾迎刃而解。因此,理论上讲,慕课在成人继续教育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更受社会青睐。
3.慕课的评价方式灵活。慕课使用自动化的学习评价系统,评价方式上更为多元灵活。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予以评价,学生可及时收到相关评价信息,藉此帮助学生及时释疑解惑,鼓励他们自觉研习。开放的网络平台不仅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变成现实,同时将散居在天南地北的学习者联系在一起,彼此的距离感缩短,亲近感增加。
4.创设社交化学习环境,调动学习兴趣。成人的学习效果与其学习动机、兴趣、环境诸因素紧密关联。一般来说,生活化、情境化、成人化的学习环境更有利于激发其学习兴趣,增进其学习效果。慕课可以为成人创设类似于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习社区及社交媒体中相互评论的作业互评方式。这样的学习情景可使成人学员沉浸在一种社交化的良好氛围中,获得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其知识获取与知识内化,不是靠“闭门造车”死背硬记;而是通过学习社区交互式的讨论交流实现学习目标,同时可以化解成人学习规模化与分散化、团体化与个体化之间的矛盾困扰。
5.有效缓解工学矛盾。高等继续教育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在职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和学历提高的双重任务,是在职人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提升、完善个人社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但工学矛盾一直是困扰高等继续教育的难题。成人学员边工作边学习,无暇抽出太多的时间按时按点去上课、考试,往往顾此失彼,缺课、逃课现象十分普遍。慕课所具有的网络化、开放性的特性,为缓解工学矛盾,提高成人继续教育的质量创造了条件。学员可以抽出零碎时间就近即时上网自学,其效果理应好于注水的整齐划一的集中面授学习。
(二)内部劣势分析
1.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快速适应。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是被动的做笔记、背笔记、考笔记。教师省力,学生省心。应试化特质明显,创新性成分匮乏。慕课的到来,正在改变教师已然固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其引导自学、点拨思考的因素在增加,单向思维、片面灌输的成分在减少;学生则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自觉研修,主动充电。这种变化,对于成人学员及授课教师,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2.课程质量保证问题。目前慕课主要在普通全日制重点高校试行,课程数量有限,受益面尚未延伸到成人教育这个层次。因此,即使理论上可行,适宜成人学习的课程资源匮乏,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传统的成人教学管理,大多采取人数固定的班级制,以小班教学保证教学质量。慕课则以“大规模”彰显其与众不同的特点,慕课在线学习人数可以多达十几万、几十万。如此庞大的学生数量必然带来学习管理上的难度。尽管慕课采用了计算机辅助分析、检查、评价和学生间互学、互评等一系列方法和手段求解,但要解决因规模引发的质量问题,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3.成人学习的动机与诚信问题。成人学员成分复杂,追求各异。有的参加高等继续教育,不是求知识,而是要文凭。无意吃苦钻研,有心急功趋利。有的虽有求知意愿,却因杂务缠身,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学习时间和效果难有保障。慕课改变了传统的上课学习方式,变集中为分散,变群体为个体。那么怎样保证屏幕之后互不照面的学生诚信学习,防止“替学”等弄虚作假现象发生,保证慕课学习的可信度和含金量,目前还缺乏行之有效的防控方法和技术。尽管有慕课运营商积极探索,在技术上已取得一定进展,但比技术更重要的还是人的素质问题。解决慕课学习中的诚信问题,任重道远。
4.评价机制和标准存在困难。“慕课”是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予以评价。但评价考核体系存在两方面的困难:一是对于有标准答案的课程,比如理工科类的课程,网络测试的方式一般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给出相对准确的评价。但对于那些考试内容弹性较大又没有统一答案的课程,特别是社科类的课程,计算机无法以统一标准量化所有。二是计算机无法准确识别学习者作业的真实性。
(三)外部机会分析
1.成人继续教育的市场需求大。我国劳动力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整体不高,靠传统教育形式很难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成人愿意为教育投资。2013年我国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256.49万人,比上年增加12.54万人;在校生626.41万人,比上年增加43.30万人;毕业生199.77万人,比上年增加4.34万人[1]。在陕西地区,2012年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5015人,在校学生198854人,毕业学生64249人[2]。数量规模一直居高不下,表明需求市场潜力很大。高需求、低门槛,是慕课有望进入成人继续教育领域的潜在优势。
2.国家的政策支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3]在信息化、全球化大背景下,慕课代表着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向,它的影响力穿透力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对成人教育的渗透也将势不可挡。国家的政策支持将使之进程加快。
3.慕课在国外已有成功尝试。慕课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充分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全球用户众多,能够随时随地注册学习,提供全球名校的阶段性在线微课程,无偿观摩,免费学习,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求。国外名校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国内名校闻风而动,陆续推出相关课程,正在积极探索。所有这些都可以为成人教育尝试慕课提供借鉴。
4.慕课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平等分享。我国的成人教育如同普通全日制教育一样,资源分配不均问题长期存在。农村偏远山区、小县城以及城市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和优质教育资源。慕课有望成为打破这一格局的利器。慕课借助网络平台,汇聚大量优质课程资源,并将它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习者平等免费分享。尤其是慕课所独具的可以异地异时学习的特点,与成人学员的工作特点等实际需求高度吻合,因此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四)外部威胁分析
1.慕课的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慕课的发展历程表明,慕课的推广应用需要巨额资金支持。目前,一些国际风投公司均为此投入巨大的资金,几个著名慕课提供商的融资都在数千万美元以上。例如,EDX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投资6000万美元建立,后续建设资金还未可知,但肯定需要持续投资。我国几所高校加入慕课时间还不长,尽管有国家精品课程相关资源的前期铺垫,但慕课费钱是肯定的,如果不能获得足够资金支持,潜在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2.慕课在国内认知不足,进展迟缓。因为引进时间短,起步比较迟,名校加盟也不长,所以大多数学生对慕课的认识一知半解,即使加入了慕课学习,也存在课程选择上的某些盲目性,国外课程偏热,国内课程较冷。高校教师对慕课的反应和态度不一。嘴上喊“狼来了”的多,考虑“狼来了”怎么办的少。但最大的威胁还在于学习者学习兴趣的保持以及学习过程的可持续问题。据知,慕课学习中学生的流失率偏高,注册学习者多,坚持到底并参加测试者少。2012年,Coursera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软件工程课程的通过率只有注册学习学生规模的7%[4]。
3.慕课人才梯队建设存在短板。慕课呈现给听众的似乎是主讲教师唱独角戏,实际上,它是团队合作集体劳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幕后辅导教师、教学设计专家、课件设计专家这些配角的协同配合,慕课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可见,好的慕课的开发,离不开优秀的专业教师和信息技术专家的相互合作。慕课引入我国时间短,目前,引进的慕课资源显然多于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洋课程落地生根接地气需要时日,而独立开发本土慕课亦非易事。资金、人才都重要,但比较而言,人才团队建设任务更为紧迫。
(一)以宽容心态理性看待慕课来袭。慕课给高校形成强烈震荡和冲击。高校必须主动应对教育变革带来的挑战,转变办学理念,谋划发展战略。要眼睛向下,充分了解学习者的真实需求,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设自下而上的教育情景及技术平台,主动与网络教育对接,致力于优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高校教师要有开放心态,顺应潮流,正视不足,努力提升网络技术水平,主动进行教学内容、手段、模式的改革,以免被时代淘汰。同时要引导成人学员适应时变,掌握飞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学会学习,不断提高自主自助学习能力。
(二)把教育信息技术应用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作为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最新形式,慕课凸显出网络空前强大的力量。高校所要做得首先还是教育信息技术的基础建设。虽然这方面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但资源困乏、发展不均、整合困难、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要有紧迫性,要加大投入,争取尽快改观。同时应该看到,慕课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大放光彩,靠的是人才,慕课平台上课程竞争也靠人才。应当把教育信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以此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文慕课平台及课程体系建设。
(三)以政策支持校企合作及国际交流。慕课的发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但更需要政策支持。考虑到慕课平台的建设运行、课程的制作等需要大量技术支持,可以通过政策引导,促进校企合作。既鼓励企业投资,又促使高校为企业提供人力资源的输入及培训等服务,双方各扬其长,互惠共赢。与此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船出海,借梯登楼。在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基础上,打造适合自己的本土化的在线教育慕课“升级版”或“创新版”。
(四)在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质量提高上狠下功夫。据网易网络课程调查数据显示,国外的慕课较受欢迎,国内慕课相对遇冷。笔者以为,我国慕课课程的开发,应当按类别、分层次、有计划、有重点、组织名校优秀教师,分批次开发,保证质量,避免盲目、无序、低水平重复建设。从2003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不菲,为我国的慕课建设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可以顺势而为,扬长避短,开发出符合我国学生接受心理的慕课课程。本着这样的思路,并充分顾及到成人学员的专业基础学习的特点去开发高等继续教育慕课系列课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恰切管用。目前,适宜于成人学习的慕课资源可能还是空白,而直接挪用普通生的慕课难免让他们消化困难。开发建设成教慕课系列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五)重视慕课质量监控和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慕课课堂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关于慕课的学分确认与质量监控问题却逐渐暴露出来。目前关于学生学习行为管理,有的通过学习者打字的节奏和速度来辨识其真实性;有的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发现问题,增强互动;更为多见的是运用可视化摄像技术对成人学员的上课、考试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借助二维码、短信同步认证等手段规避替学替考等舞弊行为发生。总的来说,管理成人学员问题更多,难度更大,这是成人继续教育应用慕课时绕不过的一个难题,有待深入研究。
(六)加强学习支持服务。“慕课”参与人数众多,学习者知识背景各异,成人学员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弱。因此,从注册“慕课”课程开始,就应着手系统的“围学服务”。可以尝试将学习者组成一定比例的网络班级,通过网络聊天平台、微博、群聊等新媒体技术,充分展示班级成员的个性特征,构建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班级的凝聚力,培养成人学生主动参与在线学习的热情和能力。教师可根据成人学员在“慕课”平台中表现、对知识点的反应等情况,综合分析研判成人学员的学习状况、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交流。通过这种全面、持续的学习支持服务,有效降低缺勤率、退出率,保证学习质量。
[1] 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3/201407/171144.html.
[2]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nedu.gov.cn/news/tjsj/201407/07/8111.html.
[3]杨奕望,陈丽云,胡蓉,叶进.中医药慕课的SWOT分析[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
[4]王丽华.美国“慕课”的新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基于对斯隆联盟系列调查评估报告的解读[J].高校教育管理,2014(5).
[5]肖薇薇.对“慕课”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4(8).
[6]姜明文,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7]邓宏钟,李孟军,迟妍,谭思昱.“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
[8]王艺寰.浅析“慕课”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
[9]许欢.慕课的挑战级应对[J].宜宾学院学报,2014(7).
[10]周晓静.课程德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28.
[责任编辑 高 锐]
2015-04-06
陕西省教育厅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等继续教育如何与慕课牵手——探寻成教‘工学矛盾’破解之道”(13J07)
李 期(1962—),女,陕西米脂人,延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张伟平(1989—),男,安徽安庆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G72
A
1004-9975(2015)03-01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