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炜,常保荣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陕北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分析
胡 炜,常保荣
(延安大学 体育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通过文献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对陕北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陕北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将向着建立更多的适合民众健身的中小型体育场馆;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将会成为陕北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打造特色旅游品牌是陕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举措之一;联合社会多元投资,多种行业融合发展是陕北体育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四个发展方向将是未来陕北体育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陕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方向
我国体育事业目前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文化需求与落后的体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为了能很好的解决这种矛盾,加快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国务院于2014年10月20日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意见对于体育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深入。在继续强调简政放权、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推进职业体育改革等任务之外,还增加了“丰富市场供给,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等新要求,提出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 m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的目标[1]。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对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体育产业联系的链条较长,它与旅游、餐饮、卫生、教育、技科、文化、广告、会展等第三产业形成了很强力互动,同时它还能够间接带动纺织服装、装备制造等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的辐射效应比较强大。陕西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体育、文化、经济强省,体育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西部地区体育事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陕北又是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因此,陕北地区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对于整个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
陕北位于陕西省的北部,包括榆林市和延安市,共25个(区)县。西北高、东南低,南部是黄土高原,北部是毛乌素沙漠,总面积92521.4平方公里。陕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迟,且发展速度较慢。张应龙、常保荣等人对陕北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虽然陕北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都有利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发展体育产业的大环境基本形成。但由于管理不到位、缺乏专业管理人才、服务体系相对滞后,经营运作模式单调,民众的体育意识度不足,消费额偏低且消费群体过于单一;缺乏支柱性产业主要以自主经营小作坊加工为经营模式,没有形成有规模的体育产业市场等诸多问题;与全国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陕北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2,3]。从张应龙、常保荣等人的研究分析结果来看陕北由于其特殊历史地位和优越的地理环境,加之当地政府对体育产业比较重视和支持,这为陕北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因此,陕北体育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广阔的前景,陕北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就成为解决陕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兴建中小型体育场馆为体育产业发展夯实基础
陕北地区在体育设施方面,经历了多的发展年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民众积极参与各项体育锻炼的需求相比较,现有体育场馆和设施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表现表现出不足,尤其是定位于为大众健身服务的中小型场馆设施缺口更大。这种体育场地设施的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旺盛的健身需求的矛盾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极大限制,直接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德国的黄金计划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1959年联邦德国就推出了体育的黄金计划,共修建67095个体育设施,其中包括31000个儿童游乐场,14700个中等规模的运动场,10400个体育馆,5500个学校体育馆,2420个露天游泳池,2625个教学游泳馆,50个游泳馆,最终耗资174亿马克[4]。这样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的体育场馆设施为民众的运动、游戏和休闲提供了保证,德国体育也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稳步前进,德国的体育产业从黄金计划中受益匪浅,大量的体育公共场地成为德国体育产业成功发展的基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丰富市场供给、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设施”等新要求,并给了出具体的实施措施:“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加强社区群众健身设施配建和改造、落实体育设施用地政策。”意见不仅明确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给出了方法和措施,还列出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显示出国务院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和体育改革的坚定决心。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结合目前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统筹规划相关体育设施建设,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重点建设一批设施规格不用很高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和健身跑道等体育场地设施,只要布局布点合理,便民利民即可。有了充足便利的健身场馆设施,民众的健身热情必将会进一步高涨,体育消费也会随之增长,这种增长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会长期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2.2 引进体育竞赛表演填补体育产业发展空白
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在体育产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国内外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较快,因为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可通过比赛冠名、广告效应、票房收入、赛事转播等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还可以延伸出体育竞赛的明星效应、赛事用品、酒店、餐饮、旅游等产业链条。陕北体育产业在这方面目前还是一项空白,没有举办过全国性质的体育赛事。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国家体育总局取消了只接受“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申报,意味着个人和企业也能举办体育赛事。而且简化了过去申办赛事需经过区县级体育局、市级体育局、省级体育局到国家体育总局的层层审批。这次国家体育总局的简政放权,把权力交给市场,为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松了绑,也为未来陕北体育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各级政府部门应早作统筹规划,结合陕北的人文、经济现状举办较高规格的汽车拉力赛、登山、漂流、攀岩、定向越野比赛,引进开展普及的平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高水平赛事。通过对体育赛事的改革、策划包装、政策调控、舆论导向,政府与企业和个人联合共同参与体育赛事申办,借助高水平和高级别体育竞赛的广告效应,通过广告、票房等收入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进而快速搞活体育竞赛市场,不断延伸体育竞赛的产业链条,增强陕北区域体育产业自我发展能力,快速推动陕北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2.3 打造特色体育旅游品牌,突出陕北特色
陕北具有独特的地貌景观和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资源。陕北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结合休闲体育的特点打造出能体现陕北特色体育旅游的品牌是陕北未来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延安革命圣地为中心利用诸多革命遗址和革命光荣传统开发“红色”体育旅游品牌;利用黄土高原和黄河这两个独特的地理资源开发“黄色”旅游品牌;以吴起退耕还林,榆林防风固沙等防沙绿化成果和洛川苹果园、清涧红枣园等为引导,打造“绿色”体育旅游品牌;将陕北的煤炭、石油和天气等能源重化工基地作为开发“黑色”体育旅游品牌的重点进行开发利用;以黄帝陵和延安宝塔两个著名历史遗迹为中心开发历史系列体育旅游品牌;将陕北秧歌和延安五鼓(安塞腰鼓、洛川蹩鼓、宜川胸鼓、黄龙猎鼓、志丹扇鼓)作为民俗体育旅游品牌的重点来打造;榆林西南广域的沙漠风光和众多的内陆湖泊为打造陕北沙漠体育旅游品牌提供了独特的资源。通过一系列具有陕北特色的体育旅游品牌的构建,相信陕北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强。
2.4 联合社会多元投资,多种行业融合发展
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政府简政放权,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多种社会力量相联合的多元投资将会随之出现,在场馆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体育竞赛的运作,体育活动的服务等领域,社会组织、体育协会、民间基金会、各类健身俱乐部和体育中介机构将会成为我国体育产业未来发展的多元市场主体。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寻求地方、行业、单位、团体和个人的“多元投入”,创新体育产业的运营机制,引导陕北体育产业快速发展。从国际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看,体育产业日益趋向与旅游、文化、医疗、服务等多种行业融合发展,跨行业的复合型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居民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对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竞赛、体育技术培训等多种体育服务的需求也旺盛,并且更趋个性化、专业化、潮流化[1]。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消费和服务需求,将促使未来体育产业向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竞赛、体育技术培训等多种行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目前陕北地区的体育服务供给比还较单一、发展也很不平衡,规模小、品种少和质量差,难以满足广大民众的体育消费需求。因此陕北体育产业未来发展方向也会出现体育旅游、户外运动、特色养生、医疗健身、体育竞赛表演、健身技能培训、体育中介服务等多行业融合发展的势态。
陕北体育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将向体育健身设施齐全、体育竞赛表演不断、陕北特色突出、多元化投资多行业融合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广大居民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消费和体育服务需求,引领陕北体育产业快速全面发展。
[1]郑轶.政策解读: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全民健身[N].人民日报,2014-10-23.
[2]张应龙.陕北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1,2(1):32-33.
[3]常保荣.陕北体育产业发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3,3:167.
[4]腾讯体育.黄金计划”助德国体育金牌体育变全民体育[DB/OL].2011-10-21.
[责任编辑 贺小林]
G80-05
A
1004-602X(2015)03-0106-03
10.13876/J.cnki.ydnse.2015.03.106
2015 -04 -15
延安市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ks-19)
胡 炜(1974—),男,陕西宜君人,延安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