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之重庆大学城思考

2015-12-08 15:28梁轩
人间 2015年36期
关键词:公共空间街道心理

梁轩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 400000)

城市景观设计研究之重庆大学城思考

梁轩

(四川美术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本篇主要论述了“我”这段时间对于“大学城”的所观所感所思。都市化进程下,几年即能兴起一座城,与其他城迥异的大学城在此潮流下的诞生,留下太多思考。

关键词:街道;建筑肌理;公共空间;心理

一、大学城商业,非商业之论

大学城,一个传到解惑的哺育国之栋梁,承载民族之兴盛的场所。提到大学城都会有几分神圣之感:那是高级知识分子的汇聚地,是小孩子们心中的憧憬之所,也是广大家长们心仪之地。

学术就是学术,不可跟商业混为一谈。中国古代把“商”是排在社会底层的,缘由他们的唯利是图,狡诈油滑等。而学术来不得半点虚假与含糊,一切都建立在深厚的前人理论与实践之上。大学之城怎可用商业气氛来使之污浊。

物质是人类生存的基石。没有温饱何来所谓的做学问。大学城应该有自己的气度,允许部分基本生活资料的商业性质存在,它的存在也就只是满足这部分人群的生活需求而已,再无其他。上次在课堂讨论的基点:注意到讨论焦点是商业性的主流作用。这是不可允许的。文人有傲骨,学术自清高。

人性本弱。外在环境再渐行催化就会加剧此恶习的增长。摒弃多余商业侵蚀,横扫周边地产机械的轰鸣,营造大学氛围,还原人文交流,学术至上,思想放肆,个人解放,性格迥异,千篇千律。

二、街道美学

请允许我用芦原义信的著作名称命名。

加拿大籍美国人简﹒雅各布森在其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多次强调街道对于城市景观文脉机理历史等的重要性。国内,之前有过的几场论坛有位老者也曾提到若将大城市比喻成古墨山水,那道路则是山水画中贯穿流通的灵性之水,具有灵魂般的点缀勾绕。

在简·雅各布森文字中提到,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一条宽敞空间尺度适宜的街道能提供给人步行,休憩,遮阴,闲谈,观望被观望,偶遇,放松,欣赏城市肌理等诸多景观。最主要的它能提供小孩子的公共游乐场所,在这片空间充裕人气旺盛且随时变动的流动景观上,孩子们总能于其中找到自身乐趣。而诸多种种的前提是公众场合的安全性。在这片空间固定人员流动频繁的街道上,每个人都是观望及被观望的对象,这就在无形之中形成了一片安全的景观带,再不明智的不法分子也不会再公众场合做出不利于己之事。

人看人,其乐无穷。小孩的天性更是因有人气的旺盛而愈加卖力的吵闹。

三、大学城街道

上初中时,每天往来穿梭于家与学校的城市街道上,印象中,那段不长的道路总是被一截一截的铁皮板给遮住施工,有时换铺装,有时重挖修整下水道,有时换植被,有时毁植被。从来没停过。高考后出来读大学,未曾想家乡发生的事情在大城市仍是如此:撬地皮,换地皮,砍植被,栽植被。更甚的在现在的大学城也是如此!

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在建造城市之初就会有规划?在栽植行道树之前就有考虑几年几十年后其的冠幅扩张范围?不是选取一种人行道铺装就考虑了它的使用年限及适用程度?不是动土之前都会有该区域降雨量,排污量及相关地下管道的口径大小计算?

设计?经济?利益?生存?政绩?领导?民生?拍脑袋?浪费?快速?……这些字眼未经过滤直接冲进了我的脑海,在里面翻滚杂糅着蹦出一些对现状中国设计的思考。

没有一套成熟的市政管理规划机制,没有长远的设计意图,更不谈什管理层制度制定实施的延续传承性。这就导致中国式的路政街道:永远都处于完善修理中。是否有这么套利益产业链的隐性存在:每届政府领导层的上台都需有所政绩:诸如改善民生,整顿市容,符合潮流、国策之类。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在上报审批时是很容易通过的(或者说其立项就是冲着这个条款而去的,怎会有不通过之理)。整块蛋糕下来就是各自的分封,层层下去,真正用于建设的费用已是大打折扣,如此的工程,使用寿命可想而知!但却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改善了民生,做了市政建设,赢得了政绩,符合了国策,挣到了资本,为下一届买下了伏笔,如此就造成了“中国式道路”。

似乎的中国设计完全基于经济的“可持续循环发展”,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其的“使用寿命”,可以在几年之内被淘汰替换,以此带动政府经济齿轮滚动。

设计,应该是国家主导,以经济效益为目的,以市场占有率为或人民喜欢程度为衡量标准,外加个体自身价值实现的一项行动。是个人智慧的发挥,是国家企业大力扶持的结果,是推动国家软实力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自身走向国际又反刍故土培育人才的一种良性循环过程。

“环境都已污染,何来两袖清风”。

中国不乏优秀设计人员,只是中国的设计被中国大环境下的设计背景所困扰,扭曲着生存。

四、大学建筑肌理

(一)重庆大学:还是先从那一百九十二点九米的校门说起(重大建于1929年)。一条中轴线直冲山间迈向天际,应该是跟风水有关,站在校门中间,那人与校门的尺度对比是让有些胆寒的。好大!很是压迫,几乎是侵略似的扑向你得整个视野。

(二)阶级:往里走,广场前端树立四根门柱:重庆大学曾有四位烈士牺牲在渣滓洞,将门柱数量定为四尊,正是为了纪念他们的英灵。只是关于这四根英烈柱我有点疑问,为何中间两根的高度及装饰繁复程度都比靠边的两根要细致。是两老师两学生牺牲?还是为了视觉效果的美观?

(三)色调:教学楼,学生宿舍,艺术楼等皆有此柱的顶部坡顶元素,只是为何学生宿舍的屋顶为橙红铺装,艺术楼主体淡黄,教学楼天蓝屋顶,图书馆灰朱红?颜色的多样化让我找不到原点,乱花迷人眼。

(四)形式:重大建筑全国前茅。自身校区当然也是的会有几栋作品出现。在校区的走动会很明显的发现:图书馆、舞蹈系教学楼栋、三个食堂坚硬笔直的轮廓线条,教学楼、学生公寓的西南坡屋顶形式,教职工活动中心、室内体育馆后现代流动线条。这三种建筑形式的很强烈混杂。且比较平均的分布在校区各地域,两两之间是没有元素联系的,一条马路之隔而已。

五、结语

区域入口的大体量“门“设计本意突出学校”宏大“,却给人造成压迫之感。门的外包装钢挂石材,质地冰冷,毫无感情色彩。学校的包容自由之风无从体现,似乎进入古皇宫禁院让人胆战心惊。入口处的制服保安时不时往外抛出几眼冰冷寒光更加剧这威严的氛围。

校内各功能建筑间色彩、形式、表皮等的差异让区域性加剧,没有统一的元素贯穿其中,一条马路犹如鸿沟,跨过路即使另一国度。

作者简介:梁轩(1990-),男,汉族,湖南娄底人,学生,设计学硕士,单位:四川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45-01

猜你喜欢
公共空间街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热闹的街道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街道生活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