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全胜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1189)
论列斐伏尔的空间拜物教批判
孙全胜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南京 211189)
列斐伏尔总体上沿袭了马克思的资本及商品拜物教批判,但毕竟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他更看重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日常生活空间的思想异化现象,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没有太多抱怨。空间拜物教实质是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凭借空间拜物教在全球散布,并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空间拜物教批判的理论目的就是将人从空间意识形态的束缚中解救出来。列斐伏尔呼吁日常生活的艺术化和节日化以克服空间拜物教的悖论。
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空间拜物教
[国际数字对象唯一标识符 DOI]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4.002
列斐伏尔把空间作为观察世界的切入点,并专心致志地阐释了空间拜物教的运行逻辑。他认为,空间生产资本化发展到极致就是空间拜物教。空间拜物教是一个巨大的符号体系,它与真相隔离,完全不讲理性和情分,让人丧失了阅读能力,让对话和言说消失。空间拜物教已经祛除显性的霸权,而采用隐性的控制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空间拜物教连同商品拜物教、资本拜物教等一起组成了发达工业社会拜物教的形态,都呈现了资本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强制干预,而且这种强制干预已经被人们司空见惯甚至认同。
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空间变成既能感觉又是超感觉的象征商品。劳动对象化为空间商品属性,空间生产主体人格化也内蕴在空间外壳。由此,形成空间拜物教。空间拜物教表明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已经处于空间、商品、资本的三重奴役之下。
列斐伏尔的空间拜物教批判继承自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批判。商品拜物教有其特殊时代背景、历史根源、形成机制和构成形态。在资本主义生产力取得巨大进步之后,商品成了财富的形式和代表。人们看不到商品的实质,而只看到商品的表象,让人们无法认清商品作为社会劳动产物的事实。物化不是来自于人的意识,而是来自于商品影响和人对商品的错误认知。“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9页。商品拜物教将人的社会劳动过程宗教化,变成神秘不可知的事物。商品生产让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依赖于物的生产。实在的生产型关系被虚幻的符号象征关系取代。商品被人的意识赋予宗教性的幻想色彩,不仅与人发生关系,而且还操控了劳动者的自由意志。“非语言的集合事实上被束缚在一个精神领域的空间。”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Oxford UK:Blackwell Ltd,1991,p.62.商品拜物教就是用商品的虚假光环和象征意义控制人们。
列斐伏尔指出,拜物教凭借形式系统迷惑人们。“与此同时,交流被偶像化为一种形式或形式系统,人们不再追问是否仍有东西在传送和交流的问题。”③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0页。商品带上拜物教色彩,也让资本、货币带有神秘性。资本拜物教作为商品拜物教的深化形式,呈现着资本的一切本性。资本是具有商品特性的事物,能够担负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反映商品交换和生产、消费关系。资本是具有政治经济属性的社会之物,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凭借资本来呈现,社会劳动也必须借助资本才能衡量。资本的多重身份让资本具有神秘色彩,形成资本拜物教。资本是商品能够交换的呈现方式和媒介。资本在空间生产中呈现虚拟形式,逐渐形成为资本拜物教,让商品生产体现着社会意义。资本的神秘性让人们看不清其本质,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颠倒的资本关系和运行机制,让人们变得迷失。商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要求,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在资本主义空间的虚幻呈现,也是为着人类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拜物教不是把特定空间偶像化,而是将整个空间体系符号化。“当在象征、符号和信号之间没有清晰区别时,符号就承担起一种不对称的重要性,并被视为与信号等同。”④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生产》,第40页。拜物教不仅是一种神话,而且是一种先天的理性思维模型,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原始社会就有了偶像膜拜,那时的膜拜对象是自然界及其中的事物。“原始人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头、树木、弓箭等)是有灵性的,并赋以神圣的、超自然的属性。认为对它们祈祷、礼拜或祭献,即可获得福气与保护。”⑤舒新城、陈望道:《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第60-61页。而中世纪则是宗教神学崇拜。渴望并实现本真的生活状态,是拜物教批判理论的目的。但任何拜物教在揭示现实生活的变幻莫测时,也将自己变成变幻莫测的存在。“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⑥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5页。空间拜物教擅长利用虚假信息,施加影响。空间拜物教要达到统治的目的,必须消除理性逻辑,挑逗起大众的服从心理。没有反思和对话的时代,让空间异化横行无忌,更加严重的是,空间生产让专家学者变得毫无良知,专制霸道。空间生产让人们匍匐在地,丧失了喜好和个性。个体为了获得微小的利益,竟出卖自己的灵魂。空间生产毫不留情地清除自己的障碍,随意规定事物的本质。随着全球化的进行,空间为轴线的工业生产悄然进行,并为资本的增殖服务。而文化价值观在空间生产中发生了动摇,变得不堪一击。因此,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全面发展自由人”的追求,对空间拜物教展开批判。在当代发达工业社会,技术理性的不断膨胀将空间的形态由自然转换为社会,原本感性的空间成为生产实践的工具和对象,成为产业资本升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受到人们追捧的空间资源根据各种效用被原子化的“肢解”,并构建为能够流通的商品,空间渗透进政治意识形态,并能在社会交换中获得利润。但是,根据马克思的社会空间批判思想,社会空间产品一经被用于交换,就变成了既有物理意义又有超感觉属性的物品。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不仅编码消费品,而且编码人的身份及社会关系,让一切都成为能够被消费的抽象物品。“身处此世,你却不知自己立足何处;如果你试图将能指和所指联系起来,便顿时如坠五里云雾。”①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by Sacha Rabinovitch,New Brunswick:Transaction Publishers,1994,p. 25.空间生产的抽象化让拜物教进入微观日常生活领域。空间生产不是以实现人的需要为目标,也不是为了促进生产,而只是人们在符号游戏中的感觉。空间生产鼓吹现实商品利益,麻痹人们的本真选择,从而使诱惑的目的实现。“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9页。空间生产使意识形态庸俗化、低级化,其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捆绑看似非常顽固,实则非常简单,它对社会的控制只是凭借强化谎言这一古老方式实现的。它的目的之所以能够实现,只是因为大众内心的暂时迷失。空间制造出的符号信息给人虚假的希望和欲望,让人认同日常生活的伪存在。空间的控制是温柔的“谋杀”,是无意识的强制,空间生产深谙人类的欲望,所以始终有机可乘。符号体现的价值法则成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的价值准则,并渗透进社会空间的每个角落。要摆脱空间异化的控制,只能节制欲望,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方法。而且只有节制欲望,才能达到真善美圣的统一。空间变成了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无节制本能欲望而殚精竭虑追逐的对象。空间生产以激发人的欲望为起点,以伪造社会生活为终点,不断压制人的精神需求,让人变成了虚假欲望的符号。社会空间没有真实,只有人的冷漠与麻木。空间拜物教让人痴迷,却不知为何而痴。空间生产虽然骄傲自大,但它的行动总是秘密进行,在悄然不觉中,激发人们的激情和狂热。空间关系的自我生产是消费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资本的增殖冲动让空间无限延展,持续生产。空间生产为消费者制造一个琳琅满目的购物天堂,消费者被捧为上帝,但是,消费者其实是跪伏在资本脚下的奴隶。“该新道德对我们的现代生活进行总体性地组织,涉及到吃、睡、生育、抽烟、喝酒、待人接物、交流、庆祝、阅读等方方面面”。③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夏莹译,第20页。科技的发达促进了空间生产,空间生产让人听命于工业社会的捉弄。媒介技术听从空间生产的指挥,制造出无数的虚假符号,导致这样的结果:技术不再去解释世界,而是论证现实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列斐伏尔指出,“这个邪恶的圆圈说明了政治权威的严厉的特征,不管在哪里都这样实践,因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压迫的力量。”④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p.321.空间生产不需要思考,只需要顺从,由此技术也成为资本运作的工具。空间生产让经济和政治紧密结合,为资本增殖提供了可靠保障。空间生产让无差别的劳动凝聚在产品中,又把空间生产中的人的个性物化在产品的外观之中。空间生产主体的生产关系呈现为社会空间和事物或社会空间和资本的关系,这显示着空间拜物教的政治经济意义。当产业资本以空间生产的高级形式呈现时,将消解各类拜物教的界限。而资本拜物教背后隐藏的增殖逻辑,会让马克思批判精神丧失动力。列斐伏尔的空间拜物教批判是建构未来美好生活的努力。人们的实际活动能够层叠在空间中,因为空间具有层次性,这些层叠能够有序的沉淀,人们可以像研究化石一样研究人类的空间生产历史。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生产是媒介制造象征符号意义的历程。“控制论的诱惑之后是一些盲目崇拜,首先是崇拜涵意和符号。”①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40页。因此,空间拜物教的运行逻辑包括资本增殖和符号编码两个层面。空间拜物教和资本主义生产模式紧密相关。空间拜物教作为特殊的资本拜物教形式,呈现着空间生产的资本化和商品化过程。拜物教就是人将自己创造的物改造成宗教性的神秘东西,人们对这些物产生敬畏和膜拜的宗教感情。拜物教是资本增殖逻辑在精神意识形态领域的空间呈现,让个人沉醉于消费主义和媚俗文化,丧失反思和自我批判能力,成为单面人。当代资本主义,虚拟货币和消费经济持续逼退实体产业,让人们产生投机取巧和依赖心理,促进了各种拜物教发展。空间生产不断制造出空间产品,用于交换,变成空间商品。空间生产资本化让空间具有迷雾般的拜物教特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所做的唯一事情是赚钱,资本的逻辑既不是为了人,也不是为了环境。”②崔柯:《“杰姆逊与中国当代批评理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第1期。空间生产是社会关系不断抽象化的过程。要分析社会空间这种抽象的虚假性,必须采用总体性的辨证方法。资本增殖是社会空间生产的可靠保证。要实现自主的选择,就要让空间生产的丑陋资本本性彻底暴露出来。空间生产不断展示出现象形态,如铺天盖地的工业影象、眼花缭乱的交往传播等。空间生产要成为神话,必须借助符号编码。空间生产也是资本主义革命原则的继续实施和发扬。空间生产既易于实现,又符合大众的“需求”,因而产生了巨大诱惑力。人们在不同社会中需求是不同的,消费社会中的人们需求要大得多。空间生产引发消费欲望,消费欲望导引社会消费。“在任何情况下,在早期疯狂发展过程中消灭的事物现在成了一种崇拜的对象。以前那些实用的对象现在成了稀有而珍贵的艺术作品。”③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p.360.空间生产让社会需求服务于市场,服务于消费。空间生产的繁盛导致拟象与真实之间产生了“内爆”。资本主义空间拜物教展示着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当代的全球化垄断当然区别于早期的自由竞争。空间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其具有无限的物化性。空间生产妄图永远在场,永远支配生活。空间生产以“真实生活的瞬间”掩盖日常生活的真实,这种隐蔽的控制形式蒙骗了大众,使人们相信“海市蜃楼”,而忽视眼前的真实幸福。他指出,空间生产限制了人的主动性,扼杀了人的创造性。空间生产让政治异化充斥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失去是非判断能力,空间秩序变得混乱不堪。空间政治异化让虚假取代真实,社会关系被空间关系取代。
列斐伏尔对空间拜物教的阐释是为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服务的,由此,建构了一种文化符号意义上的差异性区分机制。他以激进的话语批判了马克思思想,又以海德格尔的思路批判了资本的利益关系。在他看来,马克思批判商品拜物教有着显著的政治革命和阶级斗争色彩,用革命的宏大叙事描述传统和现实,仍是资本意识形态的体现,因此,它不能实现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彻底批判。空间生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递着象征意义;二是象征意义构成了生产的对象及本身。空间生产进入消费,实现了资本的巨大增殖。人要解放必须祛除资本增殖的诱惑,回归真实的需求。“在空间生产实践中对空间的拜物教属性及其推动的空间的资本化进行分析和批判,成为当代空间生产理论研究的使命与责任。”④孙江:《工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空间拜物教批判》,《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1期。人必须尊重自己的本能冲动,才能更好理解生活。空间生产不是获取物品的实用功能,而是利用物品的象征价值。空间拜物教批判还从物的分析入手。物的分析的关注点是空间生产关系。空间生产关系把物品编码,将物组合在消费符号的世界中。空间产品的表现形式已经改变了,已经不是处于空间而是时间,不是差异领域而是相似领域,不是序列内而是序列外。“我们已经从以商品形式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进入到符号形式为主的阶段。”①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63页。空间生产作为一种反对外在世界的符号体系,始终展现着日常生活的现象形态,它存在着结构上的矛盾。空间拜物教只是空间符号的交换,而缺少与现实空间的沟通,于是编织出虚幻的空间梦境。符号遮蔽了真实空间,让空间生产呈现着宗教神学色彩。空间生产不是为了实现人的需求,而是为了实现社会关系。空间生产是网络媒介技术的产物。哲学和真理在虚拟的世界面前变得一无是处。空间生产消除了个性,把主体抽象为符号,导致主体自由意志的丧失。空间生产让主体的真实需求与欲望分离,造成本能的被遮蔽。人们崇拜的对象,不是具有实际价值的物品,而是具有象征价值的符号。列斐伏尔指出,人们已经无法用经验分清真实与虚假。“摧毁没有完成的地方,革新成了模仿、复制新的这个那个的规则和秩序。”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p.360.空间生产如同咒语,利用庸常繁琐的符号信息来呈现自己,最终导致这样的结果:传统陈述逻辑的毁灭。因此,资本批判需要采用符号分析方法。在符号分析方法指引下,列斐伏尔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决裂,同时也与索绪尔相决裂。空间生产并没有把它对社会的总体控制建构在资本主义声称的价值原则上,尤其是忽略了平等和民主原则。空间生产不需要任何参照对象,它以自己为对象。如果说在前工业社会,真实和虚假的界限是存在的,在消费社会则没有真假的区分。消费社会已经没有表象,只有模型、符号,由此构造出一个高度统一性的“内爆”世界。同化机制成了空间生产的基本运行机制。空间生产以同化原则为基础,并附加流动和变化。符号变成了发达工业社会空间政治意识的一部分。符号制造了梦幻的迷宫,变成社会的基本机制。符号生产有着差异、意指和变动的特性。同质化空间必然有与之抗衡的差异空间出现。两者的斗争让城市空间时时爆发危机,从而让资本主义的矛盾和本性暴露。资本增殖的对象已经不是事物,而是空间本身,让资本主义日益僵化。整个日常和生活都在为资本增殖服务,这强化了资本家的统治。社会空间中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空间生产的要素。城市的一切工具和设施都起着资本增殖的作用,导致时间被空间遮蔽。
列斐伏尔空间拜物教批判揭示了当代人被空间编码“诱惑”的事实。空间生产让人们沉湎于空间拜物教中。空间编码如同笼罩在我们头上的阴影,让人们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后又陷入虚幻的欲望泥潭。空间拜物教制造了“物品文明”的神话,让人们从追求到反叛,从逃避谎言到进入谎言,从打破牢笼到进入牢笼,从而进入欲罢不能的境地。“同时代的交换价值的普遍化并且在这种普遍中普及开来。体系更加体系化了,拜物教的着迷就更加被强化。”③Jean Baudrillard,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Sign,Telos Press,1981,p.92.空间拜物教不仅强化了资本对空间秩序的宰制,而且加强了资本主义对人们的操控,让人们在追求消费与反对消费的矛盾中更加不快乐。空间拜物教的秘密就在于让人产生幻觉,分不清真假,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控制。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拜物教促进了全球化和城市化。“如果空间已经成为生产关系再生产的场所,那么它事实上也逐渐成为众多矛盾丛生之地。”①Henri Lefebvre,The Suvival of Capitalism:Reproduction of the Relation of Production,Trans by Frank Bryant,London:Allison&Busby,1976,p.85.空间拜物教是资本增殖的关键环节。由于资本要素的加入,让空间生产成为自我复制的过程。一切空间都被纳入资本增殖的循环当中,让一切都成了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空间不仅是“实用物”,还是“象征物”和“符号物”,并且空间具有四种逻辑:1.空间的使用价值是实际演算逻辑或有用性逻辑;2.空间的交换价值是等同性逻辑或市场逻辑;3.空间的象征交换是模糊性逻辑或礼仪逻辑;4.空间的象征符号是异质性逻辑或身份逻辑。这四种逻辑体现了空间自身的四种属性:商品、工具、符号和意象。列斐伏尔研究了文化符号下空间生产的虚幻性。消费社会利用媒介操纵了空间符号。在他看来,空间在人眼中重要的不是实际价值,而是满足人的虚幻欲望的符号价值。空间的符号价值、交换价值、象征交往、合作价值四者具有一致性。空间拜物教强化了资本主义政治统治,深化了思想控制。空间拜物教并不表明人类已经超越工业社会、市场经济,而只是商品拜物教的强化和当代出场形态。空间拜物教的内在线索是商品生产和资本逻辑。空间拜物教的生成根源就是空间成为商品、空间变成资本增殖工具、空间变成交换价值载体。空间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是一个全球化过程中资本不断同构的过程。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拜物教是资本和政治权力结合的当代强化。“同时,暴力崇拜一种特殊的理性,积累的理性,官僚政治和军队的理性——一种整体的、后勤的、操作的和量化的理性。”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80.空间拜物教将人的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多样性简化为追求利润的空间生产这样一个维度。空间生产资本化有其历史进步性,但也引起了很多问题。制约空间拜物教就要限制资本增殖逻辑,消解空间权力霸权,变革空间生产运行机制。空间拜物教就是任意泛滥的资本增殖、资本和政治权力勾结、自然空间资源成为短缺之物、一切空间都成为交换价值。空间拜物教不是商品拜物教的终结,而未来很可能会出现新的拜物教。在都市时代,空间拜物教的主要理念是城市主义。城市主义推崇城市价值,将城市当作利益焦点、阶级统治工具、日常生活中心、政治意识形态改造的对象。城市主义是资本利益集团为了增殖而建构的政治理念和上层建筑形式。城市主义让城市某些区域成为特权阶层仅能进入的场地。空间拜物教是政治实践行动和统治策略。空间拜物教要求人们把空间生产当作获取利益的手段。作为政治行动,空间拜物教让人们只能选择从事空间生产活动来保证生活利益。空间拜物教作为统治策略,让统治阶级把占有和使用空间当作论证自己统治正当性的手段。空间拜物教的主要呈现就是空间生产过程及其政治异化现象。
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被资本增殖逻辑占据,退化为资本获取利润的手段。“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者和日常生活作为产物彼此映照着对方。”③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oundation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London and New York:Verso,2005,p.11.空间生产与日常生活空间秩序联系紧密。平庸的日常生活是无聊的生活情景,是缺乏生气的生活。于是,日常生活排斥个人需求,沦为欲望的泥潭。资本主义把原本处于边缘的日常生活纳入资本增殖逻辑当中,不仅具有生产意义,而且具有消费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阵地。“日常生活是一切活动的汇聚地,是它们的纽带和共同的根基。”④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oundation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97.在后现代消费社会中,空间凭借符号编码整合成空间体系,人们生产的是具有符号价值的空间。空间只有被赋予符号意义才能呈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资本运转模式让社会关系也转变为空间关系。消费社会中凭借符号消费引导大众欲望,生成一种符号操控。因此,空间拜物教不仅制造了符号编码,而且制造了充满欲望的消费者。空间生产消除了真实与虚假的界限。空间拜物教消除了大众与“拟象”的鸿沟,制造了铺天盖地的影象,让异化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空间制造的符号影象构成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独特景象。空间崇拜渗透进微观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的普遍意识。空间拜物教呈现为游戏和娱乐,产生享乐主义。空间意识形态是凭借媒介机器编码形成的。空间拜物教凭借符号编码遮蔽了真实的日常生活,掩盖了真相。“每个空间战略都有几个目的:与抽象空间的目的一样多——受操控并且控制的——有多种属性。”①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375.空间拜物教制造的图象掩盖了日常生活。它对日常生活的掩盖呈现为四个方面:现实世界、基本现实、现实的缺憾和现实的关联。图象完全脱离了现实,而只与自己发生联系,从而消解了真实存在,形成一个虚假的“超真实”世界。空间拜物教支配了社会关系、人的本能及冲动,形成固定的消费模式。后现代的空间拜物教是一种在资本推动下的强制符号生产体系。空间拜物教让人们通过消费符号化的物品确证自己的存在。日常生活的人们是凭借媒介的符号生产和宣传来进行消费活动的。空间拜物教虽然一开始也能反映基本现实,但接下来就会掩饰事实的真相,进一步又会伪造事实,最后把一切变成自己的服从物,造成虚假的符号世界。“拟象”制造出的正是一种作为符号象征意义的人造“存在”。大众感受到的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虚构出来的世界。空间拜物教不需要原件,其背后也没有真理和价值支撑。超真实就是符号编织的仿真世界,是凭借虚假的符号遮蔽真实存在。由此,人们处于巨大的空间幻觉之中。
列斐伏尔把政治经济学批判与结构分析结合,对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拜物教现象形态作了系统考察。空间拜物教不是立于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空洞的幻想之中。因此,对空间拜物教的分析必须采用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考察,而不是商品批判方法。列斐伏尔着重考察了空间的符号价值,声称只有运用符号学的分析方法才能解释清楚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空间拜物教运行机制,才能解释当代发达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运行模式,才能弄明白资本增殖的新方法。“新的这样的和那样的符号,作为新鲜事物被消费,陈旧的符号,被崇拜的符号,绝妙和符号。未来的图像和符号。城市的符号和图像,或者城市性的符号和图像。”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389.在结构主义符号学中,语言的能指功能是由所指功能确证的。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则分别体现着能指和所指,商品的使用价值指称的是实用功效,商品的交换价值指称的则是市场象征价值,由此,商品的使用价值也是其交换价值的确证。空间拜物教将一切空间要素都变成资本增殖对象。膨胀的空间拜物教呈现为眼花缭乱的影象符号,空间的功能被人为夸大,成为赞美的所在,被当成宝贵的财富,被当成像矿产一样开发,并被看作蕴涵着幸福、健康、美丽等意义。“消费物不仅被符号和‘美德’所美化,以致成为消费物的所指,而且基本上同这些符号相联。”③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London:The penguin Press,1971,p.92.空间拜物教造成了异化消费,让人们成为被操控的木偶。空间拜物教导致新的贫富差距,导致了环境破坏,还造成了资源浪费。空间拜物教凭借纷繁复杂的消费品影像宣传激发人的消费欲望,让人处于受支配的境地。消费社会让人处于被符号奴役的境地,将人物化成机器。而实际上,购买的冲动是欲望的恶性膨胀。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凭借空间拜物教操纵和制造社会活动。空间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用游戏规则控制社会。空间拜物教机制成了整个社会的规则。物品本身的实际价值不再是人们渴望的对象,他们关心的是物品的象征意义,甚至会为了炫富而进行消费活动。日常生活已经被监控,成为资本的殖民所在。科技革命使媒介日益发达,日益发达的媒介产出了符号的社会。符号编码控制了资本的世界,建立起等价交换的价值法则。空间拜物教产生的根源不是符号编码,而是交换原则。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生产主体的社会关系呈现为空间虚拟象征关系。“抽象空间的一些属性可能要增加一种‘一般的隐喻化’,即用到历史和累积的领域,将它们转化成一种空间,在这个空间中暴力通过理性伪装,并且一种统一的理性为暴力辩护。”①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82.空间奴役已经扎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空间拜物教具有封闭性,试图让人们禁锢在狭小的社会空间形态。空间拜物教批判则连接不同社会空间形态,具有面向历史和未来的无限开放性。人类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将文化积淀在社会空间中,空间的层级性也让文化积淀可以叠加,人们可以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空间中的历史文化积淀。历史文化能够呈现在空间生产系统中。空间拜物教积淀着历史文化,而不单纯是空间生产本身。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拜物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结果。“结果,趋势就走向了均质化,而不是出现的那样,仅仅是通过这样的隐喻,比如‘协商’、议会民主、霸权或者甚至作为一种‘进取精神’而被认知。”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82.首先,空间拜物教是人们对资本主义空间扩张的被动思维反映。空间拜物教反映了商品生产进展到了新的阶段,反映了人们突破了商品社会的生产关系。人们超越了拜神教,却又被空间拜物教禁锢。社会关系的反映方式已经从神圣宗教转换到空间膜拜。空间生产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巨大进步,空间拜物教作为这一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反映,是物质条件的必然产物。其次,空间拜物教将人类的依赖由人转向技术等物。空间生产不断追逐利润,加强了资本增殖逻辑,强化了人们对物的依赖。空间拜物教让人们积极占有和使用空间,积极参与到空间生产的资本增殖当中。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必须置身于空间要素的流通、空间生产增殖和城市空间生产扩张中。空间拜物教制造了城乡空间和全球化空间,引起了城乡两元对立结构和全球空间等级对立,造成了空间中人与自然的生态困境、人与人的关系紧张。人类在空间拜物教的紧逼下,无论处于任何社会空间形态都切实感受到对空间的依赖。
列斐伏尔指出,空间拜物教意识不仅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识,而且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志。“然而这种清晰性是欺骗性的,而且每一件事物是隐藏:空间是幻像和位于清晰性自身的幻象的秘密。”③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87.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是按照资本增殖需求,将空间资源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空间生产主体和空间部门。空间生产需要将空间要素合理分配到不同地域,以发挥不同地域的区位优势。空间生产还需要按照全球化的要求,合理调节国内和国外的空间资源,让空间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在全球空间合理分配。“空间生产全球化的结果是塑造了中心和边缘、东方和西方的空间等级体系。”④孙全胜:《马克思主义社会空间现象批判伦理的出场形态》,《内蒙古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空间拜物教是工业资本对公众奴役的表现,是空间结构关系和空间生产资本化的反映。空间拜物教遮蔽了社会关系的物化现象,比商品拜物教更具神秘色彩,更能奴役人们,因此更容易让人们陷入盲目。空间拜物教作为商品拜物教在都市时代的新形态,是资本和政治权力的进一步勾结。要消除空间拜物教的影响,必须认清空间的社会性、流动性和同质性,调节空间生产主体利益关系,推动空间正义的实现。空间生产的拓展导致了空间幻觉,加重了空间政治异化。
列斐伏尔指出,消除空间拜物教现象的前提是对空间生产过程进行反思和批判。空间生产过程中不仅包含着异化和压迫因素,也潜藏着革命和反抗因素。空间生产具有自身否定性,让其能够成为日常生产革命的策源地。空间革命需要和日常生活革命结合起来,以实现总体性文化革命。
列斐伏尔的空间拜物教批判立足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以文化分析方法为基础,对后现代工业社会由于技术理性造成的异化状况作了考察,提出了艺术革命的主张。文化革命就是对生产主义的审视和对真实日常生活的创造。文化革命能让日常生活带有艺术化气质,让日常生活恢复生气和活力,充满狂欢和宣泄。文化革命将呈现在性革命、生活社会化和都市艺术化等方面。“一种总体的革命——物质的,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文化的,性爱的等等——似乎近在咫尺,仿佛已经是在场所固有的。”①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190.性革命不是女权运动,更不是争取自由,而是要变革性爱与社会空间的意识关系。社会压制了人的身体本能,让性爱成为资本增殖工具。社会连性爱这样个人的微观权利也控制了。因此,要克服异化,必须打破空间拜物教的严密控制,必须走向总体人,必须进行总体革命。但列斐伏尔的文化革命显示着一种明显的空想主义色彩。
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革命充满了乌托邦色彩,但这不表明它对社会空间变革完全不起作用。“没有自己日常生活空间的社会主义便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54.空间拜物教具有自身否定性,让其能够成为日常生活革命的源头。空间革命需要和日常生活革命结合起来,以实现总体性文化革命。文化革命能够变革社会生活,引向社会空间的变革和重组。“这是一种‘混合的’空间——仍然是自然的,然而已经是被生产的——首先是生活,稍后是诗和艺术。”③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03.时代精神需要我们深入考察日常生活空间。日常生活的思想压迫需要空间革命来打破。空间革命能为人们提供节日场地,为人恢复身体本能创造条件。日常生活艺术化既是艺术弊端的展示,又是艺术发展机遇。“在艺术化的日常生活空间中,每个人将会重新发现自然的天性,都能用艺术家的眼光体察到这个世界的美,用画家的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五彩缤纷,用诗人的语言描述世界。”④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New Brunswick:Trans action Publishers,1994,p. 189.艺术还是对日常生活认识、改造的历程,这就让艺术充满生活价值。列斐伏尔还阐释了艺术化的生成机制。
列斐伏尔指出,文化革命提倡清新、诗意的生活态度,而不是立足于建立文化制度。“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类的和每个人的存在的社会关系总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态与方式展示出来。”⑤Henri Lefebvre,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VOLUMEIII,Foundation for a Sociology Of the Everyday,p.97.文化革命不追求文化改良,而走向自觉的生活体验。文化革命主张让身体本能与自然生态达到融合。文化革命与艺术结合,指向诗意生活。诗意生活已经无法建立在乡村基础上,因为乡村已经被空间生产逐步瓦解。文化革命将主要在城市空间进行。都市主义将创造自由、开放的城市空间,让居民诗意的生活和自由的栖居。“在城市的范围和增殖中,住房是再生产的保证,它是生物学的,社会学的和政治学的。”⑥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32.列斐伏尔倡导城市生活的“诗意栖居”,主张人的诗意存在。“诗宣告了语言的原初性,它可能的完美与它的自我充实。”⑦包亚明:《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第10页。空间拜物教引起了“非生活化”的趋势,就是将空间只当作资本增殖手段,而不是满足生活需求的手段。“非生活化”引发了空间生产秩序混乱、城市问题和矛盾频发。空间生产应该为了公民的利益需求,而不是经济指标。空间生产应该消除空间壁垒和空间不平衡,促进空间的和谐和平衡,清除二元化的空间结构和空间断裂,解决城乡巨大差距,消除贫富分化,消除空间生产中中心、边缘的对立。空间生产是一个空间资源分配的过程,其价值规范的基本要求就是空间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列斐伏尔指出,艺术、美学等仍保留着纯粹的形式,而没有被空间拜物教和资本同化。它们彰显着人的真实需求和丰富情感。城市空间的艺术化不是让城市回归乡村,而是将城市改造为适合身体需求的诗意化存在,并在城市中心制造出符合大众需求的生活化空间。城市革命需要用身体空间取代抽象空间,用热情的诗性语言取代僵化的空间符号,有欢快的音乐节奏取代生硬的哲学话语体系,即制造出有益于激发日常生活空间活力的知识。艺术之美在于其中的节奏和旋律。不同的音量、节拍、韵律都能造成音乐的不同。“节奏包含着循环和线性两种方式被音乐表达了,在音乐中,尺寸和击打都是线性的,而主题、旋律和特定的和谐都是循环的八度音阶分成十二个半音调,在八度音阶内部具有声音和间隔的重。”①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206.因此,日常生活空间应该具有节奏感,不能僵化和重复,而要蕴涵多元性和差异性,让生活空间形态成为艺术化存在。优秀的历史建筑都是艺术品,充满美感,蕴涵着对人的礼赞和尊重。人们从城市建筑的美感中获得快乐,而不是从城市建筑的权力中获得愉悦。空间生产的艺术化既是空间环境的艺术化,又是空间生产蕴涵的社会意义的艺术化。列斐伏尔的目标是让日常生活空间及其中的事物变成艺术化存在和美学形态。他指出,“一般的艺术和艺术家的感受力堆积在最大化的差异上,开始是事实的,感受的,可预期的,然后是生产的。”②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395.日常生活的艺术化还要激发生活中那些愉快的“瞬间”。瞬间是日常生活空间断裂造成的汇集点。瞬间能够被记忆,既偶然,又紧迫。日常生活的瞬间起源于人性和自然。瞬间感觉和体验将人与动物区辨起来。列斐伏尔指出,“在每一个实体的生命中——物种,个体或者群——有那么一瞬间,备用的能量是如此地丰富以致于它可以爆发性地释放。”③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179.
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空间的五彩缤纷给艺术提供了无限的题材。“艺术在日常生活以及劳动生活中汲取自己内容。”④列斐伏尔:《美学概论》,杨成寅、姚岳山译,北京:朝花美术出版社,1957年,第40页。节日对打破空间拜物教的僵化体系有重要作用。节日能激发大众创造新空间秩序的活力,是日常生活革命。工人革命是残酷、暴力的节日,是狂野和激情的展览。列斐伏尔指出,空间革命将打破日常生活的庸常性,将是经济、政治、文化变革的结合。“空间的审判必须达到一种激动人心的时期,在那个时期内,无论是什么都要面临着审判——哲学或者宗教,意识形态或者确定的知识,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国家或者社区——都要受到尖锐的质疑。”⑤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p.417.日常生活沉重而缓慢,而节日能够让人们暂时忘却庸常的日常生活,取得精神满足。节日让人们处于喜乐、激情的情绪氛围中。也就是在此,人激情地发泄不满情绪。日常生活的平庸需要节日等瞬间来缓解,狂欢来自日常生活的长期压抑,顺应了人们发泄现实不满的需求,体现着人们对自由的渴求。狂欢尽管非常短暂,但能激发起巨大的革命力量和生活希望。节日体现着对工业文明的反叛,展现着感性审美的力量,让人无惧强大的生活压力,敢于反抗一切强权和暴力,是人性的真正复归。节日是日常生活革命的构成要素,要求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的价值,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发挥群体创造历史的作用。节日就是要在循环往复的庸常日子中发现生活的诗情画意,消解政治权利对生活的操控,让革命的火种播放生活,实现人的真正解放。他倡导让节日融入日常生活,创造自由、活泼的都市生活。人们在节日中找到欢乐和满足,喜乐感觉和欢愉场景充盈在节日中。节日能够缓解现代性对日常生活的严密控制。节日使日常生活从庸俗转向高雅。列斐伏尔用美学意义体现日常生活空间的价值,试图让生活呈现美学格调。美好的社会空间应该是人人都能体验生活的诗意,用美学的观点去看待自然和生活,将自然声音当成音乐,将社会风景当成图画,将生活当做艺术。将艺术纳入日常生活,并采取艺术化实践,就是让审美与日常生活彼此交融。节日暂时消除了社会成员的等级贵贱。日常生活的庸常如漫天阴雨,而节日如雨中彩虹。节日又如流星,能够划破漆黑的夜空。日常生活的苦闷孤独需要节日这种瞬间来缓解。空间乌托邦中包括节日的发现、瞬间的愉悦、自发游戏。节日能够缓解日常生活与游戏的对立,是异化的克服和斗争精神勃发。列斐伏尔指出,社会空间变革需要非政治化运动,激发人们沉睡的潜能。节日被现代技术理性遮蔽了,但不能被完全夺取光彩。“当涉及到日常、仪式、典礼、节日、规则和规律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新的不可预见的东西介入到重复中:那就是差异。”①Henri Lefebvre,Rhythm analysis: Space,Time and Everyday life,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2004,pp.6.节日使人身体放松、精神愉悦、思想自由,是对世界的主流、永恒、正统的反叛,是对残缺、运动的礼赞,节日是群众的狂欢,可以神经质、颠覆常规、撕毁教条、打破等级。节日的意义在于能够突破庸常生活的制约,混淆等级贵贱和天经地义,打破贫富分化,抛弃地位和尊严。节日是日常生活断裂处的激动瞬间,其对生活的作用是以人性的陶冶为基础的,能够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对人自由意志的干预,让人生活在多彩的世界。只有当日常生活具有节日的快乐氛围,人类才会成为总体人。
列斐伏尔指出,艺术化空间具有开放性和流动性,是体现人们真实需求的生活空间,是彰显身体本能的空间,其内部没有歧视和隔离,各个阶层的人都能在里面享受节日般的生活。“必须为个人和集体的聚会提供时间与地点,让来自于不同阶级、不同的职业和生活方式的人们聚集在一起。”②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p.190.艺术具有狂欢色彩,具有节日氛围,艺术化空间也必定是节日空间。列斐伏尔指出,节日空间体现着人真实体验的复活。“都市社会包含着这种趋势,即走向节日复活的趋势。但非常荒谬的是,这种复活将导致体验价值的复活,空间与时间体验的复活,并且这种价值将优先于商业价值。”③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p.189.凭借节日空间,人们能够感受狂欢的气氛,释放积压已久的身体能量,让责任感得到尽情释放。节日空间能够让人的身体本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身体的感觉,比如说话、声音、嗅觉、听觉、性冲动等都完全获得解放。”④Henri Lefebvre,Everyday Life in the Modern World,Trans by Sacha Rabinovitch,p.188.列斐伏尔主张在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基础上,增加个人身体的解放。他认为,尼采主张的“超人”、马克思主张的“全面的人”都需要改进,不是人的解放,而要身体的解放。因此,列斐伏尔的身体解放理论、尼采的“超人”理论和马克思的“全面人”理论呈现着着逻辑的共同点,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道路和尼采的超人救赎之路在空间拜物教批判理论中有了交融。
列斐伏尔对节日和日常生活空间的结合采取谨慎策略,他游荡在空间革命和艺术变革之间,既不摈弃节日对变革日常生活的价值,也不全面排斥阶级斗争和文化革命,而是坚持反思和超越,让节日激活日常生活的创新能力。但节日应当是人身体的发挥,而不是技术理性的强化。“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节日化因为没有把个体的审美活动建立在阶级革命上而使他的美学救赎日趋捉襟见肘。”⑤孙全胜,《城市空间生产:性质、逻辑和意义》,《城市发展研究》2014年第5期。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节日化是站在审美的视角考察空间拜物教弊端,以节日的审美之维克服空间拜物教的消极影响,节日的中心主张是节奏和韵律。“通过节奏的媒介(在所有三种‘媒介’的意义:方式,媒介,中介),一种栩栩如生的空间出现了,它是身体空间的范围。”①Henri Lefebvre,The Production of Space,Translated by Donald Nicholson-Smith,p.207.节日向往更高境界的生活审美化和消除空间拜物教弊端的生活。列斐伏尔把感性看作整个审美活动的核心,强调感性生命的意义,礼赞人的主体能动性,消解空间拜物教的主导地位以及传统空间秩序和规范。“艺术高度地表现了人对自己本身的创造,艺术就是喜悦,艺术过去和现在都使人摆脱限制和束缚着他们的羁绊。”②列斐伏尔:《美学概论》,杨成寅、姚岳山译,第14页。空间拜物教操控日常生活引起了现代性的很多问题,导致人自由意志的缺失,因此必须限制空间拜物教,恢复感性的权威,必须用灵活的感性清除空间拜物教的平庸和教条,以恢复人的总体性,让生活丰富多彩。“感性使艺术作品具有生命。而艺术作品如果不面向作为纯粹生物的人,它就丧失生命。”③列斐伏尔:《美学概论》,杨成寅、姚岳山译,第70页。但节日最多是个人压力的释放,无法承担解放全人类的重任。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节日化过度崇尚个性、过度强调自由意志,对群体利益的实现也有消极影响。
On Lefebvre Space Fetishism
SUN Quan-sheng
(College of Humanities,Southeast University,Nanjing 211189,China)
Due to historical background at that time,Lefebvre generally followed capita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 of Marx.However,he laid more emphasis on the ideology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the daily life space in the contemporary advanced industrial society rather than complaints on the private capitalist system.Space fetishism further developed capital and commodity fetishism.By virtue of space fetishism,political ideology of capitalism spreads all over the world and into the daily life of common people.Theoretically,space fetishism is to rescue people from the shackles of ideological space.Marx advocated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ruggles,and Lefebvre appealed artistic revolution of everyday life,poetic moment and humanitarian aesthetics.
Lefebvre;production of space;space fetishism
C 912.81
A
1002-3194(2015)04-0009-12
[责任编辑:刘春雷]
2014-10-27
孙全胜(1985-),男,山东临沂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等。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科技伦理思想及其当代发展研究”(08JA7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