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新河++岑丽蓉
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身边的生活情境和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自体验生活情境里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的数学热情。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因此,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操作、交流,使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多处创设换钱、购物情境,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认识人民币。在教学元、角、分这一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1元=10角”,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模拟情境:聪聪要买一个1元钱的三角尺,可他手里都是角币,有1角的、2角的、还有5角的,他该怎样付钱呢?这时课堂上的学习气氛更加浓厚,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分别用10个1角、5个2角、2个5角等方式完成了付款任务,从而得出“1元=10角”的换算关系。
二、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提起“数学”二字,人们一般认为数学最贴近我们的就是计算,却忽略了数学起始于生活,且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师要自觉地关注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在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会哪些数学知识?”学生有的说:“我会从1数到100。”有的说:“我还会做一些加减法,如3+5=8,30-20=10,9-5=4,15-5=10等。接着教师又提出:“你一天的生活能不能离开数学?你买东西花钱时,不用数学能行吗?妈妈给你买了6个梨,吃了2个,还剩几个,你不用数学知识去算一算,怎能知道还剩几个?”学生你一句我一句议论起来,通过议论,发现生活中随时都在用数学,学数学就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用数学知识服务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缩短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
比如,在教完“求平均数应用题”以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和整理来了解某家、某厂日常生活中的用电、用水平均费用,以及自己班上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年龄等。这些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的广泛性,从而养成了有意识地用数学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作者单位:大悟县彭店乡余河学校)
实习编辑 孙爱蓉
责任编辑 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