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美
摘要:为了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国际竞争的要求,2001年起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从2004年9月开始,包括山东省在内的全国4个省区开始了国家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不久之后又全面展开。回顾我国课程改革的艰难历程,可以看出成功的历史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在此次新课改中将起到关键作用。所以加强历史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使历史教师具有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投身新课改,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完成新课改的任务。
关键词:新课改;历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17-02
历史教师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推进新课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七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要推行教育改革,就必须要从最根本的开始,教师自身的教学观念能否发生改变将是教学改革关键一步。如果观念不能发生改变,而是通过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推行新的教学理念,得到的结果往往会是被应付,教师们还会是以自己固有的理念去解读新的教科书,那么教学效果不会因为新教科书的出现,而有所提高。那么,教师的教学观念到底应该如何去改变呢?
首先,历史老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注重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的发展要从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两手抓。作为教师,我们要保证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要有所发展。共性发展就是在教学中要有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育基础;个性发展则是在共性发展的基础上,要认清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因材施教。其次,历史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充电,树立现代课程观。历史课程的形成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反馈等,所以一个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决定会形成什么样的历史课程观。当历史课程观形成了,它就直接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被展现出来,也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和特点。那么,根本还是在于教师要提高和改变自身的教育理念,多去关心历史课程改革的研究动态,学习和借鉴最新的历史课程教学形式,逐步树立现代历史课程观,以真正意义上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与时俱进,优化更新历史知识
当今社会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新技术、新成果的更新换代时间变得越来越短。在此影响下,历史研究也被推上了一个又一个的高潮,随之而来的就是历史教材不断地有所变动。那么,现在的问题就赤裸裸地摆在了我们教师面前,如果你还是一直墨守成规,你将必然被这个时代无情地淘汰。所以,历史教师必须跟上时代节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努力钻研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较,形成更新的历史框架,并从中总结出新的教学亮点,并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其次,历史老师要对本专业的史学有更多的了解和关注。书本知识永远是被禁锢在一定的范围内,很容易局限你的眼界和世界观。如果你实时关注史学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你就可以把这些应用到你的教学过程中,用最新的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来讲解历史知识,也更容易被学生们接受。而且,使得课本知识系统更加完整和内容丰富。
三、开阔视野,博学广求
历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这就说明了历史学科老师必须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历史教学才能游刃有余,才能“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博学,需要历史教师能够把握好各学科间的渗透,将自己的知识领域扩展到多学科。古语云:只知经,则不足以通经也!正是此意。诸多学科中,文学和地理是其中的重中之重,被称作历史学的两只眼睛。本文以历史与文学为例,阐述学科知识渗透对于历史教学的作用。古人曾云:“文史相通。”唐代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全面展现了唐代开元、开宝之际的历史面貌。我们古代的诸多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离骚》等都是兼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的。巴尔扎克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普希金的《叶甫根尼·奥涅金》获得列宁的盛赞;曹雪芹的《红楼梦》也曾被毛泽东同志指出它的社会意义。这些更是说明了文史是相通的。再以法国为例,法国是盛产文学大师的国家,如巴尔扎利、大仲马、雨果、莫泊桑等等。他们的大量作品流传于世,全面地向人们反映了法王路易十三、路易十四和英王查理一世的统治,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帝国,七月王朝,1848年欧洲革命直到普法战争等历史阶段的政治斗争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这是文史相通的又一佐证。所以,为了适应当前历史教学改革和社会新形势的需求,历史老师必须要以“博”、“精”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四、不断探索,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
历史学是一门具有严谨对象的联系复杂性、空间多维性、地域广阔性、时间漫长性等特点的综合性、涉及广、跨度大的学科。传统教学知识简单地将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形成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新课程标准将零散的历史知识规整成以专题的形式出现,历史教师需要借用多媒体才能顺利完成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多媒体具有:激发兴趣,活跃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阅读、分析、运用能力;增加容量、突出重点;及时反馈等优点。多媒体可以创设情境教学,这是传统教学所做不到的,文本、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被活灵活现地整合在课件中,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并针对疑惑提问。所以,历史老师必须行动起来,掌握一般电脑技术和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是大势所趋。
五、团结协作,群策群力
新课程改革力度前所未有的大,作为具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的教师也颇感压力。单纯地依靠个人力量就能掌控课堂的时代过去了,我们必须要发动历史组的所有成员,既分工又合作。针对整个课程,把每一个模块、专题,分别分配给不同的组员。疑点难点的地方可以多组员或者全组员一起攻克。只有这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够游刃有余,不然当你要面对需要准备大量课前资料的时候(比如同时准备政治史、文化史、战争史),就是披星戴月地辛苦也难周全。尤其是新课程中出现了很多新颖的知识模块,比如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外历史人物的述说等等,这些在以前的教学中是从未遇见过的,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新鲜而陌生的事物,又没有经验可循,所以为了避免身为历史教师的我们被历史所遗弃,我们必须同心协力、集体备课、共同钻研,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六、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在知识传承方面和知识传授者方面体现了“师道尊严”的本质特征。
1.知识传承: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于教师的职业角色定位是单一的,是神圣的。教师与学生就是“传授和被传授”、“我主你客”、“我听你说”的单向的服从关系。
2.伦理道德: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师长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很好地诠释了教师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既然学生处于“弟子”阶段,也是要抱着仰慕的心态去尊敬教师,这就更加加剧了我们教学中的单一性,也将教师神化了。新课程要求“历史教学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追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对教学而言,师生之间有了交往、对话、参与,也就在确立了新的教学活动方式的同时,也构建了新的教育情境和氛围。对学生而言,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学生打开心房彰显自己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开发创造性思维。对于教师而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让教师从心理上走近学生,将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的分享。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他们将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这种新型关系的建立,将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新的增长点”。所以,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切实营造和长期实践民主和平等的师生关系,以“朋友”的姿态,在历史讨论、辩论、调查、参观访问等教学活动过程中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传统形象。
七、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在新课程下,终身学习也不再是一个口号,历史教师要想在自己的课堂上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任就要与时俱进,就必须要终身学习。实际上,很多历史教师一直都在不间断地自我施压和充电。在职学习是一种常见的途径,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补充学习理论知识,通过参加短期专业技能培训、教研活动、考察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还可以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来补充自己的知识短板。通过这些,让自己无论是理论知识、教学观念、教学视野等等都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这其中,笔者认为最高层次的学习应该是教育科研过程中的学习。因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新知识点理论支撑上的空白,总会需要不断探索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等等,这些都需要学习。可以说,教学科研,不仅仅是研究的过程,在研究中也是学习的过程,研究的成功,同时也是自己能力提高的时刻。
新课程改革实际上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这就是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教育内容的研究者,教育艺术的探索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校制度建设的参与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相对于漫漫历史长河,我们都只是过客,作为历史教师,面对日新月异的课程资源和不断成长的一级级学生,有责任提高自身素质,也算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