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

2015-12-07 09:27赖小琳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气韵生动

赖小琳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中国古体诗词迫求“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与中国绘画追求“意趣、气韵生动”二者是异迹而同趣的。文章旨在鼓励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古体诗词蕴含的绘画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引导广大读者在阅读中国古体诗词时,能自觉把绘画理论应用到古体诗词的赏析中去,开辟赏析古体诗词另一境界。

关键词:气韵生动 象外之象 绘画性

在艺术研究时,人们常会把古体诗词与绘画分属不同的艺术门类进行考查,分割其间的亲缘关系。实际上诗画是同源的。“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丰子恺也说:“中国诗人作诗善用绘画的看法”。贺拉斯则进一步突现诗歌具有绘画:“诗歌就像画”。诗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中国绘画求“意趣、气韵生动”,在古体诗词中则讲成了“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先拿绘画来说。谢赫在《绘画六法论》提出作画六法,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之首。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艺术境界,是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五代荆浩这样解释“气韵”的,“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遗不俗。”宗白华对这句话做这样的解释,“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又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中国绘画六法生态论》谈“气韵”则更为精妙,“气包含着生命精气,宇宙元气,书卷灵气于一体。韵是韵味之意,是‘声之延',气韵,是人生,人性的一切机能活跃领域的综合性表现,故言之不尽,视之无穷,必于神思妙悟间出入。”气韵生动,即“言之不尽,视之无穷”的东西,永远在生生不息,运动变化。在绘画作品中,它并非是取绘画中的"形似",更是在追求一种“神似”,求在有限的画面表现出无限的生命力,做到"兴到神会"、“不似之似"。

诗理实际上是与画理相通的,诗求“气韵生动”。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提出"得意忘言"。魏晋南北朝时,受玄学和禅学的影响,提出了“神似”这一最高的审美境界。司空图说“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宋欧阳修说"壮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期为至矣?”严羽说“不涉理路,不落言鉴”“持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到此,我们能看到诗尚言外之意己到达了“气韵"的神镜。诗通过意象组成的意境世界,已不仅仅是在叙写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了,而且更具有了生命力,传达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更具有了绘画美外的生命力。正如《人间词话》中精辟概括的那样"入乎其内,故有了生气,出乎其外,故有了高致。"

不妨举个例子来看古诗词蕴含有画中所求的“气韵之昧,言外之意”。

《鹿柴》诗中的意象有空山、深林、苍苔、返景、人语响。通读全诗,让人视觉上看到的是一幅周遭寂静,幽森的情景,听觉上听到的是“人语”响,回荡在冷寂的空山中,声从何而来,不得而知。其后,我们就进入了太虚太空或无穷无涯的空间地带。我们只能通过“诗的叙述、描写、比喻、暗示等手法营造构的画面”,运用我们的想象,在这些不确定性与模糊性、在空白与暗示间寻到那“象外之象”的东西,更多的言外之意,更多的"气韵"。诗中空山有云雾?有清泉?不得而知。人语响,是来自山中古寺?还是来自游仙者?瞬间的"返景"过后,山村的岑寂又是何等的深远!在这里,读者是否也发现这个声光世界,己脱离了现实世界。这个世界在现实是不存在的,都是人感觉上虚假的幻影。诗人用自然美的感性形式来表现世界,用虚空不实和声光瞬息即逝的现象来表明世界本来就是空寂的。诗中,山是空寂的,偶尔能听到人语响,却不见人出来,人语消失,空山仍归于宁静。深林的青苔是幽暗的,夕阳逝去,深林又回到暗影的包围之中。原来,世界的一切现象都到随生随灭,转瞬即逝的,世界根本上是“虚空”的。诗就在这种有形字中,把一种对人事万物进行了一种深远的思索。这里诗已不是诗,读者己可脱离诗中的世界,己可超出诗意的羁绊,在心灵深处实现了质的飞跃。不可否认,诗己求得了“气韵”。通俗地说,诗所求的无限生命力己得到无限的扩展。读后,读者已完成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期待视野。

由上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如果教育工作者能自觉把绘画理论应用到古体诗词的教学中去,必然给教学带来清新空气,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做对意境题目有益无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四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气韵生动
浅析“气韵生动”
论“气韵生动”中所蕴含的生命美学
探析谢赫“六法论”与佛造像间的审美关系
浅谈神气对中国画画面的作用
论中国画中的“气韵生动”
浅析气韵生动
简述“气韵生动”在现代没骨画中的表现
书法艺术创造进化论
试论中国绘画
水粉色彩造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