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气对中国画画面的作用

2017-03-18 13:04魏婧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神气中国画作用

魏婧

摘 要:中国画论是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最充分和最集中的体现。从先秦时代直到辛亥革命之前,中国画论积累了极其珍贵的丰富资料,不断发展完善,从而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美学思想体系。中国画论中集合了不同时期不同画家对绘画的各种理解和感悟,通过阅读了俞剑华的《中国画论选读》,笔者对书中所提到的神气在画面产生的作用之大这一说法产生极大的兴趣,因而通过本文浅谈中国画中的神气对画面所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中国画;神气;气韵生动;作用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5-0174-01

受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生命整体思想的影响,中国画论中提到绘画之所以作为体悟宇宙生命的外化形式,是因为重视生命意向的表达,推崇生命、生气。在读了俞剑华的《中国画论选读》后,我受益匪浅,书中对于中国画的“气韵生动”给予了不同朝代各个画家的不同见解,引发了我的思考。如果说一幅画想要进步的空间更快更大的话,或许就是将神气加入到画面当中去了。

一、何谓神气

所谓神气,即适所言及在对象形貌之外,最微妙之部分。顾恺之的《论画》中提到,小列女中曰:“面如银,刻削为容仪”以及“其艳姿且尊卑贵贱之行,觉得易了,难可远过之也”。从这两段话中,我注意到此处对小列女的描绘不仅有形貌,而且還包含了画家精心刻画的心情在内。但是顾恺之却评论说“不尽生气”、“不似自然”,而所谓的生气、自然,都是神气的表现。既然他说不尽、不似,则表明画家未能将神气现之于形貌上,感受不到小列女的生机。常说画人最难,那是因为画人需要“迁想妙得”。画人不仅要形貌相似,而且还要将作画人的思想感情迁入对象,这样画中所反映出的不仅有被画者的形貌在,还赋予了画家的想法在画中。①也就是画家感情迁入对象,将我之感情与对象融合为一,对象受之沾染,有我之色彩,是无异于假对象以表现我之感情,画画对象的感情就是我的感情。

神气,还体现在国画的用笔。用笔、气韵此二者并举,想要画出一幅画的神韵神气,用笔是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的,毕竟用笔可学,气韵不可学。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提到:“用墨之法,即在用笔。笔无凝滞,墨彩自出,气韵亦随之矣。离笔法而别求气韵则重在于墨,借墨而发者,舍本求末也。”所谓借墨而发,盖指以点染渲晕求气韵者。世每谓气韵有发于笔于墨之分,既离笔言墨,宜其欲离笔法而别求气韵。今曰用墨之法,即在用笔,则可谓知其要矣。由此可见,用笔与神气必不可分。

二、神气对中国画的画面作用

神气对画面的作用,气韵也是包含在内的。南齐人物画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式是也;四、随形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转移模写是也。”虽然谢赫并没有明确解释“气韵”为何物?但是基本含义就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的而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②这说明,一副好的中国画,一旦在画中还赋予了神气,不仅表达了画家自身的想法,还能够给欣赏者更多品味和思考。

荆浩《笔法记》中曰:“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其解释为:“画有六要,一曰气,气者,随形运笔,取象无惑。二曰韵,韵者,隐露立形,备仪不俗。三曰思,思者,顿挫取要,凝想物宜。四曰景,景者,制度时用,搜妙创奇。五曰笔,笔者,虽依法则,运用变通,不质不华,如飞如动。六曰墨,墨者,高低晕淡,品别浅深,文彩自然,似非用笔。”③在这一段话中,我的理解是,所谓气,似是心与笔交融在一起,能在毫不迟疑中,将对象按心中所想象者画出;韵则是将对象微妙之处完全表现,而异于凡俗;思为熟知整幅画及画中各种物体之轻重虚实;景为所设想之景物,当求其合时而逼真;笔为用笔,虽有一定之法则,但贵能变化,无固定之形质,而有飞动之姿态;墨则为有深浅浓淡,能将物体之色彩,自然呈现,而不使人觉得其由于用笔造作而成者。

从自己所看的国画画家的画册和画展中,我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气韵生动是绘画中最高之境界,荆浩以气及韵为六要之冠,正是表达了它们的重要性。荆浩的《笔法论》的六要理论在我看来是中国画绘画技法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教会我们养成其笔墨兼重之作风,同时还要树立其评画之准则,告诉我们如何创作一幅好画,如何评价一幅画的好坏优劣。画论家汤垕在《画论》中也提到“观画之法,先观气韵,次观笔意、骨法、位置、傅染,然后形似,此六法也。”由此可见,重视气韵在画面的作用的画论家也是有许多的。

对于人物神气表现,形貌表现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形貌是由笔画组合而成,笔画与神气,有直接关系,在作画时,一笔一画之起落,皆有呼应,有一败笔,则足以影响大局,这就是中国画与其他画种的重要区别之一。重视用笔,是神气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上)[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32.

②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1:56.

③王世襄.中国画论研究[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36.

猜你喜欢
神气中国画作用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书画名人汇
一个漂亮的铃铛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神气小老虎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神气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