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黑猫》中的哥特风

2015-12-07 09:07曾融余启平
文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黑猫

曾融 余启平

内容摘要:《黑猫》是埃德加·爱伦·坡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创作的短篇恐怖小说之一。在酒精的作用下,叙述者阴暗而扭曲的内心慢慢盛满邪恶的念头。暴力虐猫和杀猫背后是叙述者的人性冲突和他黑暗内心世界的折射。阴森的氛围、恐怖的幻觉以及大难将临的情节将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充分的展现出来。

关键词:恐怖小说 哥特式风格 人性冲突

哥特小说被评论家们称为“黑色浪漫主义”(dark romanticism)。它在情节上,“浓墨重彩地渲染暴力与恐怖”;在主题思想上,“主要通过揭示社会、政治、教会和道德上的邪恶,揭示人性中的阴暗来进行深入的探索,特别是道德上的探索”。[1]序4“光明与黑暗、善与恶、上帝与魔鬼的冲突是哥特小说最突出、最普遍、最持久的主题,它贯穿哥特小说发展的整个历史。”[1]序7小说《黑猫》中弥漫着浓烈的哥特风。

一.暴力背后的人性之恶

在酒精的毒害下,叙述者性情变得古怪,人性的阴暗逐渐凸显。叙述者的性格和脾气在疯狂酗酒后变得极为糟糕后,他开始虐待除了宠物黑猫——普路托(Pluto)以外的所有宠物;对自己的妻子也从辱骂发展到拳打脚踢的地步。一天叙述者酒醉回家时感到普路托好像在躲着他,于是心底的暴力欲望瞬间被点燃,他就一把粗暴地抓住可怜的普路托。由于普路托被抓后惊恐万分,用牙在叙述者的“手上碰出了一点轻伤”,“恶魔般的愤怒”[1]48立刻转化成一种变态的暴力冲动,他“抓住这个可怜动物的喉咙”,用一把小刀“把它的眼珠从眼窝里慢慢地剜出来”。[1]48因为受到了暴力的伤害,普路托开始因为恐惧而躲避叙述者。这时叙述者也曾有些许悔恨,但是这并未触动他的灵魂,可见叙事者人性之“恶”根深蒂固。康复后的普路托由于恐惧而对叙述者地躲避让他变得“恼怒”,“乖张暴虐”“彻底而无可挽救地”[1]48将他人性中最后一丝光亮“无可挽救”地毁灭了。在“为作恶而作恶的渴望”[1]48的怂恿下,他将无辜的普路托活活的吊死在树枝上。在杀死普路托后不久,叙述者从一个小酒馆中带回了一只与普路托长相相似的猫。原本以为它会善待这只猫,但这只猫的眼睛在被带回来的第二天早晨就被剜掉了一只。叙述者很快就对这只猫感到“讨厌”、“厌恶”、“恼怒”、“厌烦透顶”、甚至恨不得“揍死它”[1]49-50。这让读者明白了黑猫普路托被杀的真正原因:那是叙述者人性的“恶”在作祟,即使普路托像第二只猫一样被剜掉眼睛后不躲避叙述者、一如既往地爱叙述者,它也难逃被杀的命运。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叙述者人性的恶与日俱增,到最后他身上“仅剩的那一点天良也泯灭了”,“邪恶的念头”成了他唯一的知己,他开始“痛恨所有事物,痛恨整个人类”,开始“毫无理性地放纵自己,经常处于狂怒之中”而无法自控。[1]51一天,因为第二只黑猫在他下地下室的途中差点绊倒了他,他立马变得火冒三丈,拿起斧头对准了黑猫,妻子出手阻拦,他干脆将斧头砍进她的脑袋杀死了妻子。凶杀过后,叙述者没有惊慌,没有伤心,没有难过,也没有忏悔。他开始仔细的盘算如何掩盖罪行。最后当他将妻子的尸体砌进地窖的墙里后,他居然感到“很满意”、“得意洋洋”、他的罪行对他“没有什么影响”[1]52-53。这个场景中对叙述者人性之“恶”淋漓尽致得刻画将他人性的阴暗面彻底的揭露了出来。

二.暴力过后的人性冲突

叙述者用暴力对黑猫作恶的过程也是叙述者人性的“善”与“恶”不断冲突直至被“恶”彻底吞噬的过程。叙述者第一次对黑猫下手是他人性的“恶”一时间淹没了“善”的结果。行凶之前他“失去了理智”,原来的灵魂“似乎一下子逃出了”他的躯壳,“超过魔鬼的恶毒”[1]48令他浑身发抖,于是他血腥地挖掉了一只猫眼。第二天清晨,当理智战胜了邪恶后,他对自己的暴行“半是恐惧、半是悔恨”[1]48。看到猫即使康复后,一看到他靠近就吓得没命的逃跑,“天良还没有丧尽”的他“心里还是感到悲伤”[1]48。终于有一天,对“恶”的渴望让叙述者有了杀猫的念头。但当他残忍的在普路托的脖子上套上活扣,打算将它吊死在树枝上时,叙述者人性的“善”开始战栗和挣扎,他“双眼泪水直淌,心理充满痛苦的悔恨”[1]48。杀死普路托的好几个月里,叙述者都无法摆脱“善”的代言人“良知”的折磨,他“摆脱不了那只猫的鬼影”对他的纠缠,“那种好像是悔恨,但其实又不是悔恨的模糊情绪”又回到他的心中[1]49。他甚至为失去普路托而感到惋惜,他想要“寻找一个与之同类、看起来和他差不多的宠物来代替它”[1]49。在不久后,他终于找到死去的普路托的替代者。但面对这只黑猫对他的善意和爱,他并没有回报以相应的情感。叙述者人性的“恶”让他毫无理由地“厌恶”、“仇恨”它、“恨不得一下子把它揍死”,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善”的一面却让他竭力控制自己的邪恶“没有那么做”,因为对普路托的愧疚让他对这个畜生“万分畏惧”[1]51。想到普路托被自己莫名其妙的残忍杀害的场景,“良知”就让叙述者不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再也得不到安宁”、“不断从极度恐怖的噩梦中惊醒”[1]51。第二只猫——普路托的化身成为了叙述者无力摆脱的梦魇,永远压在了他的心上,让他时常受到“痛苦的煎熬”[1]51。在内心的不断煎熬过后,叙述者人性的“恶”彻底吞噬了“善”。在他举起斧头杀死妻子的那一刻,他的温顺和爱心也彻底地死去了,只剩人性的“恶”在他体内张狂。

三.结语

“恐怖”是小说《黑猫》“情节的灵魂”(the soul of plot)[1】前言9。暴力、伤害、虐待、杀戮和这一切给小说叙述者带来的内心挣扎、爱伦·坡对叙述者阴暗心理的刻画以及与之如影随形的恐怖气氛正是小说《黑猫》的主旋律。这与哥特小说致力于通过表现暴力和堕落来揭示社会的罪恶和探索人性中的阴暗面的主题是一致的。小说刻画的主要人物即叙述者一开始生性温顺、富有爱心、喜爱动物、疼爱妻子,但是自从他沉迷于酒精之中不能自拔后就开始走向堕落了:他渐渐变得脾气阴郁、容易发火、虐待动物、对妻子恶语辱骂、拳脚相加,最终他变成了一个杀人狂魔。这个转化过程正是叙述者道德沦陷、黑暗人性逐渐凸显的过程,也是叙述者人性的“善”与“恶”冲突的过程。爱伦·坡善用哥特式的恐怖,“从这种恐怖的合理的源头将其演绎”、“驱向合理”最终将其发展成独特的、心灵式的恐怖[2]1。

参考文献

[1]爱伦·坡.怪异故事集[M].曹明伦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2]爱伦坡(著).肖明翰(译).爱伦·坡哥特小说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社,2005.

(作者介绍:曾融,宜宾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翻译;余启平,四川成都蜀兴职业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黑猫
黑猫骑士
黑猫钓鱼 边庆祝
黑猫总管
黑猫白猫
我的爸爸是黑猫警长
借 鱼
黑猫的礼服
借鱼
脑筋急转弯
黑猫警长,好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