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2015-12-07 09:27朴成道尹凤哲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3期
关键词:学业成绩

朴成道+尹凤哲

摘要:改革传统、滞后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式,建立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高校学业成绩评价方法对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要。本文在分析现行的百分制绝对评价方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论证了引进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了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相对评价方法。

关键词: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成绩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3-0202-02

高校学业成绩是指在校生学习期间所取得的成就和收获,是对高校学生就学期间就学经历的一种量化考核,学业成绩评价是对学生个人学业进展和成就的评价。考试和测试是最常用的学业成绩评价手段,通常在通过考试和测试的基础上对学生个体发展和学习效果做出定量或定性判断。高等院校学业成绩评价工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对检查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管理以及有效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大学课程庞大而广泛的知识量而言,需要且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综合评定学业成绩,以此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建立一套与当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并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潮流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保证高等教育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一、现行学业成绩评价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国内高等院校奉行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进行绝对评价的原则。绝对评价是基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标准或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为基准,对每一个评价对象进行具体知识和技能达到目标程度的评价,又称标准参照评价。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评价中最普遍的评价方式是百分制绝对评价,尤其是数字百分制是应用最广泛的定量评价。最普遍采用的百分制记分方法为:设定考核总分为100分,根据情况不同、题目难易程度不同,把100分总分分配到各类形式的考试试题中,定出量分和扣分标准。

以百分制为主的绝对评价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以共同的、客观的标准作为参照,其评价结果不受被测所在群体内部发展状况的影响。绝对评价符合强调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被评价主体内在动机的激发的要求,可以第一时间提供提高教育质量所需的数据,有助于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反省和改善授课效率,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此外,可以定量、明确地找出学生发展状态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差距,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成就感,从而可以避免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之间因为相互攀比而造成的无谓的精力和时间的浪费。绝对评价可以把教师和学生的所有注意力集中到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上来。

学业成绩的绝对评价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在编制考核标准的时候,每位教师受对相同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和理解度不同的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际考核过程中,对出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难以避免成绩分布的偏重,很难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绝对评价。具体表现为:其一是当测验多个目标时,不适于辨别个体间的优劣;其二是结果的统计应用比较困难;其三是看似精确的分数实际上并不能反映出学生之间的真实差异,评价的信度和试题本身的偶然性,学生在考试中10分的差距没有实质性的差异。

从理论上来讲,国家明确规定大学的每门课程应该达到绝对的要求和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即使是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层次的院校,因教学大纲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一致、教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不可能够达到统一的要求;不同层次的院校对学生的评价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绝对标准;学业考试的难易程度上不存在可操作的客观标准等问题。可以看出:以百分制为基础的绝对评价,其结果的差异受很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课程的性质和特征(客观因素)、对出题信度和效度的把握(主观因素)等,为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的学业成绩考核应引进相对评价。

二、相对评价在学生成绩考核中的应用

随着国内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各级高校的培养目标已经由“专家型”教育转变为“素质型”教育。中国高等教育的入学考试,实质上是一种相对评价体系,而大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基本应为绝对评价体系。事实上,由于近十多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持续扩大,高校和高校之间、专业和专业之间的生源素质差异也千差万别。因此,事实上已经知名度不高、生源素质不高的大部分院校,不可避免地采取了降低要求的办法来避免过高的淘汰率。尽管这种不得已的对策也符合“成长教育”的理念,然而已经失去了绝对评价的实质意义。

相对评价是指个体的成绩与某一特定的参照团体的平均成绩或标准化常模相互比较来确定其成绩的评价方式,又称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是一种强制分布法,是个体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和名次。相对评价可以辨别个体间差异、优劣,具有甄选性强的优点,可以引发学习者竞争,激发外在动机。相对评价具有学生对成绩评价的公平知觉的优点,可以消除教师的主观偏见,减轻教师负担,提高管理效率,不同专业学科以及不同高校间具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对评价是依据正态分布规律,利用大间距评价标准,综合评定相对优劣的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消除由于偶然和次要因素导致产生的毫无意义的细小差异,得出的结果是偏差分数,因此既能体现被考核者的真实水平,又能在性质不同的部门(如不同的专业、班级)之间具有可比性。绝对评价导致学生在学习上确定任务目标,学生关注的重点是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本身。而在相对评价下,学生把胜过他人而证明自己的才能、或是回避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负性评价作为目标—即能力目标。因此,相对评价体系中学习任务本身不再是学生关注的中心,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仅仅是表现能力的手段,学生更重视群体比较。每一个个人在同样参与该学习任务的群体常模中居于什么地位,将决定他对自身的评价,以及他人、群体对该学生的评价。因此,相对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竞争意识的培养。

相对评价方式也存在缺点:首先,群体间比较困难、难以衡量标准的达成程度,评价结果很难反映实际水平,即优者未必优,劣者未必劣。极端情况下,很可能出现一个班级的学困生优于另一班级的优等生的现象;其次,由于相对评价不注重是否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标和基准,只注重被评价者在一个集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因此难以确定被评价者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很可能会导致学生个体间的过热竞争,忽略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再次,相对评价与现代学习理论主张的内在激励相悖,难以激励教学手段的积极改进。endprint

三、高校学业成绩的相对评价方法

在充分讨论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大学学生成绩考核中的适用性问题,考察国内外高校成绩考核方法的应用现状,论证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实施相对评价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再通过对二手数据(以往成绩记录)以及一手数据(教师、学生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基础上,设计了一个现实可行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案。以绩效评价及管理的相关理念、概念及方法等作为理论依据,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又能够形成合理的考试成绩结构的学业成绩相对评价方法如下。

1.首先,根据每个学生的成绩(通过考试或教师综合评估后得到的百分制成绩),按照分数的高低从高分到低分排名次,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案划分级别和分数段。

2.为了防止出现全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下降,在每门课程成绩低于35分,则直接按不及格等级处理,并直接输出百分制成绩。

3.把学生的成绩划分为四个级别,并规定相应级别的百分比。即(100~85)、(84~75)、(74~68)、(67~0)四个级别,并规定每个级别的百分比分别为20%、30%、30%、20%。

4.对上述的四个级别再分三个或四个分数段。即把(100~85)级别分为(100~95)、(94~90)、(89~85)三个分数段,其他级别以此类推。

5.把所有学生的成绩按名次排名顺序,从高到低依次按上述四个级别、分数段的人数和比例来划分。在同一个级别中的具体成绩由任课老师来调节,任课教师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每个级别不能超过规定的百分比。

6.通过EXCEL套用函数以百分制形式换算相对评价成绩。为了避免相对评价结果不易理解和比较的不足,最终学业成绩以百分制显示。

四、结束语

高校学业评价对于教师和学生都相当重要,教师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可以通过学业评价来检查自己学习上的不足。根据对国内高校学业成绩考核现状的分析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提出了体现绩效管理先进理念的具有合理性、实用性的学业成绩考核相对评价方法。此方法在成绩评价方面给教师赋予自主权,让教师摆脱束缚,灵活考核对大学生非常重要的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并将为教师提供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实践的空间,会使学生知觉对成绩考核的公平、激发学习的热情,同时还有能够显著提高大学考务和教务管理效率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金刚,郭荣艳.相对性学分绩点制评价体系[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

[2]孙晓雯,郭海荣.国内外学业成绩评价制度简述[J].教学与管理,2001,(5).

[3]张雪梅.浅谈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在学生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教育,2008,(5).

[4]金刚,郭荣艳.高等教育过程性相对评价体系的探讨[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8,(3).

[5]周琼.对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

[6]熊永忠.学生成绩的评价原则[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增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业成绩
浅谈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分析
高职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关系研究
父母因素对初中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大学生自我决定学习动机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养方式
大学生情绪调节特征的相关研究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