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少玲
八年级学生对古诗已有一定的欣赏能力,对现代文的语言赏析也有自己的见解,而且这个年龄的学生对流行音乐很感兴趣。“个体发展是受其认知水平制约,这就决定个体判断与逻辑运算之间必然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所以,如果能找到一条内在的线索,将诗、文与歌曲巧妙地联系起来,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艺术之美。因此,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是理解诗文中丰富的想象和形象逼真的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是结合对文中关键语句的理解,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聆听歌曲,感受诗、文与音乐之间的巧妙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教育学生正视人生的挫折,勇于战胜困难,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成功地描摹主人公的内心波澜的,领会作者以《枫桥夜泊》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的用意。教学难点是体会主人公张继的失意心境,领会“不朽的失眠”的含义。本课型是讲读课。课时是一课时,教具准备是多媒体课件。本课采取如下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语文,先一起来谈一首诗论一篇文(板书:诗、文)。我想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的古诗词,但不知你们是否知道这一首——
二、简要欣赏张继诗《枫桥夜泊》
1.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全诗。
2.指名让学生朗读该诗,听读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愁眠”——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前两句;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后两句)这些景物都是为了写哪种情感而存在的?(“愁”——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孤寂落寞的情怀)(板书:愁)(过渡入课)那么,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文章《不朽的失眠》。
三、学习张晓风的小说《不朽的失眠》
1.(大屏幕出示全文内容)指名让学生朗读文章前15自然段(想象改写的部分),师读文章最后一段(主旨部分)。听读要求:文中提到了哪些诗中的景物?分别是怎样描述的?请圈画出相关语句,指名让学生读出相关语句。然后让学生浏览全文,找出本文表达情感的词语(“忧伤”)(板书:忧伤),张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因落榜而感到“羞惭沮丧”)(板书:羞惭沮丧)
2.除诗中提到的景物之外,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事物?是怎么写的?你能读懂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整理文中对其他事物的具体描述)这个时候,穿插设疑、释疑。疑点预设:(1)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验伤”一词的理解。(2)作者写渔者“也会有撒空网的时候”“也不免投身在风波里”的用意是什么?(3)文中有“钟声那么美丽,但钟自己到底是痛还是不痛呢?”的句子,“钟”怎会有“痛还是不痛”之说呢?(4)文中说:“如果没有落第的张继,诗的历史上便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来为我们一语道破。”那么,“某一种心情”指的是什么?
3.写法指导(过渡)。综合刚才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张晓风依然承袭了诗歌中情景交融、借物抒怀的写法(板书:情景交融、借物抒怀)另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呢(板书:对比),你能看出来吗?(1)榜纸之大却容不下“张继”两个字。(2)考中与不中者两样的“天下皆知”。(3)预期的荣耀与孤单远游的反差。(4)“美丽的古城”也成了触动愁情之地。(5)万物皆眠而唯他独醒。师总结:作者一再运用对比手法,精当而鲜明地突出了主人公的失意心境。(过渡)我们来想想全文:原诗只有区区28个字,张晓风却将其演绎成了一个如此凄美感伤的动人故事。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借助了丰富而细腻的想象,才成功地写出了诗人因落榜而羞惭沮丧、落魄凄寒的“忧伤”。(板书:想象)
4.主题探究(过渡)。我们知道,历史上真有张继这么个人,但真有他因落榜失意而创作《枫桥夜泊》这首诗这么回事(出示本诗写作背景)吗?看来,本文是张晓风跨越千年时空、用散文般的语言虚构出来的一篇小说。那么,她如此虚构的目的会是什么呢?(1)引导学生着重结合第16自然段来理解。(2)结合题目中的“不朽”来理解。(3)引导明确。(4)引导学生畅谈人生启示。
四、拓展延伸
师:张继因为这场失眠,创作出了流传后世的名篇《枫桥夜泊》,张晓风据此创作出了充满古典忧郁之美的佳作《不朽的失眠》,而流行乐坛上又多了一首凄美哀婉的歌曲《涛声依旧》。(让学生静听、感受)(过渡)也许张继对这场失眠也终生难忘,以至于晚年时重游故地、再温旧梦。(大屏幕出示:《枫桥再泊》全诗,让学生齐读)
五、布置作业
师:很明显,《涛声依旧》与《枫桥再泊》的言词依然借用了《枫桥夜泊》中的很多元素。艺术是相通的,想象是无穷的。请你也借鉴一次张晓风的再创造手法吧,从二者中任选其一,想出一个自己想表达的主题,然后尝试作文(篇幅可长可短)。
参考文献:
吴林龙.论小学生品德培养的心理特点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07):18.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