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2015-12-07 10:10符美英芮凯曾向萍陈绵才
长江蔬菜 2015年20期
关键词:白粉病杀菌剂叶面积

符美英,芮凯,曾向萍,陈绵才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海口,571100)

黄瓜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病原主要是二孢白粉菌 (Erysiphe cichoracearum) 和瓜单囊壳(Sphaerotheca fuliginea),中国以瓜单囊壳为害较为普遍[1]。白粉病主要侵染黄瓜叶片,其次是茎和叶柄,一般不为害瓜条。叶片正反面出现白色小粉点,逐渐扩大呈圆形白色粉状斑[2]。近年来,由于农业产业化生产,使得种植规模扩大、复种指数提高,随之黄瓜白粉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上主要使用多菌灵、速保利、腈菌唑等化学农药防治黄瓜白粉病[3]。随着化学农药的长期和大量使用,黄瓜白粉病病原菌对化学药剂的抗性也快速上升[4]。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黄瓜白粉病病情发展速度很快,如果防治不当,通常从初发病开始,短期内就会造成整株叶片染病而早衰。因此,本试验选用6种杀菌剂进行黄瓜白粉病防效比较,以期筛选出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用于防治黄瓜白粉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为杂交种(一代交配)的海秀黄瓜王(津农4号),具有高产,抗病、耐热等特性,适宜海南春秋栽培。供试药剂选用6个已经登记使用的防治白粉病的杀菌剂,详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海南省海口市云龙镇实施,于2014年12月22日、29日和2015年1月5日各施1次药,共3次,每1 hm2用药液量为900 L。试验地肥力中等,大棚栽培,喷灌,栽培密度和肥水管理一致。试验共设6个药剂处理和空白对照(见表1),4次重复,共28个小区,小区面积25 m2,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初次施药时,黄瓜白粉病初发,中下部叶片轻度发病,各试验小区植株长势及发病情况均匀一致。

1.3 调查方法

参照刘乃炽等[5]方法,于施药前(2014年12月22日)、第1次药后第 7天(2014年12月29日)、第2次药后第7天(2015年1月5日)和第3次药后第7天(2015年1月12日)共4次调查黄瓜的发病情况。每小区随机调查5株,每株调查瓜蔓中部6片叶,共调查30片叶,每片叶按病斑面积占叶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记录调查总叶数和各级病叶数。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4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0%以上。

按如下公式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叶率(%)=(病叶数/调查总叶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防治效果 (%)=[1-(CK0病情指数×Pt1病情指数)/(CK1病情指数×Pt0病情指数)]×100%;其中:CK0、CK1分别为对照区施药前和施药后病情指数。Pt0、Pt1分别为处理区施药前和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1 6种供试药剂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知,第1次药后7 d,6种杀菌剂都表现出一定的防治效果,处理C的病情指数由药前的28.89下降至9.81,其相对防效达78.55%,处理A、B、F的病情指数也有所下降,相对防效分别达60.84%、68.48%和70.20%;而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由药前的29.81上升至47.04;处理D和处理E的防效则低于60%。在施药过程中,各个处理的黄瓜新叶生长良好。方差分析可知,处理C防效极显著高于其他5种杀菌剂;处理B、F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D和E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且均显著低于其他4种药剂的防效。

由表2可知,第2次施药后第7天,处理A、B、C、F的病情指数分别下降至15.74、10.56、6.85和13.52,防效均达70.00%以上;此时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上升至55.37,病叶率高达100.00%。在第2次施药过程中,处理C的黄瓜新叶有明显的皱缩、变小和颜色变深绿色等症状,其他各处理的黄瓜新叶生长良好。方差分析可知,处理A、B、C、F防效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处理D和处理E的防效差异为显著水平。

第3次施药后第7天,处理B和处理C的病情指数分别下降到8.06和6.67,防效增加到86.08%和9.08%;处理A和处理F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4.44和 13.43,防效分别为 76.26%和78.44%;此时空白对照区的病情指数上升至62.96,病叶率高达100.00%。处理D和处理E的防效大于60%,分别为69.27%和65.78%。在施药过程中,处理C的黄瓜新叶有明显的皱缩、变小和颜色变深绿色等症状,其他各处理的黄瓜新叶生长良好。方差分析可知,处理B和处理C的防效差异显著;处理A和处理F间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处理D、E的防效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6种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结果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对黄瓜白粉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5%嘧菌酯SC、50%醚菌酯WG、25%戊唑醇EW和40%氟硅唑EC 4种药剂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而4%四氟醚唑EW和25%乙嘧酚SC对黄瓜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相对要差些。25%戊唑醇EW虽然对黄瓜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但它同时也引起黄瓜新叶皱缩、变小、瓜蔓节间变短等不良症状,因此不推荐使用。因此,25%嘧菌酯SC、50%醚菌酯WG和40%氟硅唑EC可作为防治黄瓜白粉病的首选药剂,4%四氟醚唑EW和25%乙嘧酚SC可作为防治黄瓜白粉病的备选药剂。

[1]毛爱军,张峰,张海英,等.两个黄瓜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302-304.

[2]孙希卓.黄瓜白粉病诊断与防治[J].吉林蔬菜,2003(2):36.

[3]王春梅,吴桂本,王英姿,等.蛇床子素防治黄瓜白粉病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05(4):57-58.

[4]韩尧平,王国荣,陈尤嘉,等.黄瓜白粉病药剂筛选试验[J].上海蔬菜,2011(3):49-50.

[5]刘乃炽,吴新平,顾宝根,等.农药田间药效实验准则(一)中的杀菌剂防治黄瓜白粉病[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白粉病杀菌剂叶面积
一到春季就流行 蔬菜白粉病该咋防
作物叶面积测量的研究进展
马奶子葡萄叶面积评估模型的建立
QoI类杀菌剂环境风险浅析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亚麻抗白粉病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筛选
瓜类白粉病发病症状及其防治技术
杀菌剂灌根注意事项
苎麻叶面积测定方法比较研究
用于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的InDel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