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雨洋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研究
——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
吴雨洋
(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文章以湖北省恩施州为例,对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之间的关系;其次指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剖析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路径、旅游导向型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等;最后,提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有关建议,通过总体措施的研究形成良好、科学的产业化保护循环体系。
少数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产业化利用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12月30日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需要特别关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卓越贡献,并强调了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因素必须要适应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保持和谐统一的步伐。
少数民族地区的古建筑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民族地区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1]有些地方古建筑未能得到良好的保护,有些地方产业化发展过度导致开发性破坏[2]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现以恩施州为例,拟从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之间的关系,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路径,旅游导向型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恩施州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有关建议。
针对古建筑保护与产业化利用的关系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
威廉姆在他的著作《历史遗产地解说》中将遗产解说和遗产保护比喻成鸡和蛋的关系,形象的指出两者的重要性不分轻重。蒂耶斯德尔,希思,厄奇(2006)提出,一个好的历史城镇应当能够将其内部发展潜能与全球化、现代化的外部发展机遇有效地衔接起来,做到既不抛弃过去,也不一成不变的固守过去。[3]
木崇根(2002)指出要处理好保护遗产地原有风貌与发展旅游业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遗产地旅游业兴起,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进一步保护好遗产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部分遗产地的真实性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又给遗产地的保护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可见两者既统一又矛盾。[4]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等(2005)提出一个好的古建筑保护与利用政策,能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良好的效益。[5]李信贤(2012)阐明了旅游开发能够促进古建筑保护,[6]等等。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论证,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的很少,这对于指导实践操作远远不够。而如今,鄂西古建筑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其他领域一样,正面临着衰败,甚至灭绝的悲惨命运,对其进行保护和产业化利用的工作刻不容缓。
近年来,恩施州加大了古建筑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的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其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多。
(一)保护及产业化利用的现状
1.保护工作得到部分落实
恩施州委、州政府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特别注重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恩施城内的车站、机场等设在原居民较少、建
筑不多的航空路一带,而以舞阳坝为中心的老城区居民较多,政府在规划时尽可能的保护原有建筑的面貌。同时,在对古建筑进行保护时,提倡使用科学的手段。修复古建筑前,一般都做了详细的史料调查和考古研究,并勘察地形和建筑内部情况,经多领域分析讨论后决定最可行的方案。
2.产业化利用取得一定成效
近年来,恩施州古建筑在产业化利用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占GDP的20.5%,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22.9%;2012年旅游综合收入119亿元,占GDP的24.6%,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28.7%;2013年旅游综合收入148亿元,占GDP的26%,其中古建筑旅游占比33.3%。可见,古建筑旅游占比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保护及产业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影响古建筑的维护
恩施古建筑年代久远、损毁严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管理和维修。加之地理位置偏远、分布范围广,又为进一步地管理和维修增加了难度。因此,文物管理单位常常感觉力不从心,由于缺乏资金,往往只能对古建筑进行简单的维护,远远不能满足古建筑保护的需要。
2.专业知识缺乏导致操作不规范
恩施古建筑在维修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规范的举动:缺少专业技术人员;部分工程在动工前甚至连建筑设计图都没有,仅仅依靠建筑工人模糊的记忆来修复;建筑工人在修复过程中肆意“创新”、乱拆乱改、滥用建材等等。这些做法使古建筑的原有风格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维修后的文物古建筑看起来极不协调。
3.产业化利用偏差导致开发性破坏
市场经济带来的城市化使恩施人开始对祖辈留下的房屋产生审美疲劳,于是,大多数人选择了新式住宅,拆掉了以前那些老旧的建筑。同时为了获取利益,又开始仿建古建筑一条街来吸引游客。新的建筑在短期内的确很能吸引游客的眼球,但从长远来看,却使得恩施州古建筑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走入了风格雷同的旅游误区。
目前,古建筑产业化利用路径主要有文化导向型和旅游导向型两种。当然,旅游导向型路径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恩施地区的古建筑产业化利用路径倾向于旅游导向型。
(一)文化导向型
文化导向型的古建筑产业化利用是指以本土文化资源为依托,借助对民俗、历史的深入理解,深刻的挖掘当地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借此来完成对恩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1.恩施深厚的文化内涵
恩施地区传统的农耕生活,为其留下了颇具地方特色的农业文明;几百年的土司制度,使其具有厚重的历史;少数民族的杂居,使当地的文化具备开放性。其民俗风情更是独具特色,如土家族的女儿会、哭嫁歌、撒尔荷、油茶、南戏等,吸引了众人的眼球,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
2.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文化途径
恩施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需要文化这个载体,同时,地方文化的研究也必须将古建筑纳入。应当深入挖掘文化主体,通过文化宣传来增加古建筑的开发效益。如恩施地区的宣传片《神话恩施》以及知名导演执导的电影《毕兹卡的年轻人》《男人河》等就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提高了恩施古建筑的知名度。可见,文化宣传能够增强人们对恩施古建筑的热爱,提高人们对恩施古建筑的认识,促进地方核心文化的形成。
(二)旅游导向型
旅游导向型的古建筑产业化利用是指利用周边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旅游开发的营销模式,实现恩施古建筑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1.恩施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
恩施地区自然景观优美、民族风情独特。以喀斯特地形为主,奇峰异石、佳林飞瀑,雄伟壮观。人们善良淳朴,气候温暖适宜,是旅客游玩的圣地。如今,其发展旅游业已成蔚然之势,恩施地区正依托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稳步推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
2.古建筑产业化利用的旅游途径
恩施地区的古建筑保护和产业化利用可以通过旅游开发来实现。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都是很好的旅游资源,应当将这些古建筑结合当地的文化打造出一个旅游品牌来加以推广,然后通过旅游收益来获取古建筑保护所需的部分资金。
古建筑旅游导向型产业化的根本在于古建筑能为游客提供集外在美与内在美于一体的价值享受。为进一步揭示古建筑旅游导向型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通过对巴东博物馆、宣恩彭家寨、利川大水井和来凤百福司镇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别从古建筑旅游开发价值、旅客旅游资源偏好和古建筑旅游满意度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恩施州古建筑旅游导向型产业化利用的可行性。
(一)古建筑旅游开发价值
古建筑是人类宝贵的历史遗产和物质财富,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和文化美学价值是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基础。
1.古建筑的历史价值
恩施州享有“文化聚宝盆”的美誉,州内现有文物古建筑种类繁多。巴东博物馆属于吊脚楼建筑,是“三峡移民”的重点保护对象;利川大水井宗祠建筑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好的土家山寨,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吊脚楼群”特色的宣恩彭家寨是巴文化的重点内容;来凤百福司镇古建筑类型丰富,包括书院类建筑——桂林书院、摆手堂民族建筑——茶堰坪摆手堂和舍米湖摆手堂。它们生动地再现了恩施州的历史,构成了人们理解其家乡的过去及现在的基础。
2.古建筑的文化美学价值
巴东博物馆吊脚楼建筑气势恢宏,引人入胜;宣恩彭家寨古建筑随机相宜排列,精致灵动;利川大水井古建筑将中西方建筑特色相结合,风格独特;来凤百福司镇的舍米湖摆手堂,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堂,精美绝伦。可见,无论从民族文化还是美学意义上看,恩施古建筑都是值得研究
与保护利用的。
(二)旅游资源偏好
游客选择某一地点游玩,表明该地具有吸引他们的因素,从而能够满足他们某一方面的需求,这些因素即为旅游资源。为了深入了解古建筑这一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程度,文章进行了游客旅游资源偏好分析,在巴东博物馆、宣恩彭家寨、利川大水井和来凤百福司镇各发放了15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分别为133份、121份、139份和144份,结果统计如下。
表1 旅游资源偏好
由以上调查可知,对旅客而言,古建筑是吸引他们旅游观光的最主要因素,即古建筑在恩施州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对古建筑进行大力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在保证古建筑真实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
(三)古建筑旅游满意度
游客满意度的高低是旅游地能否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因素,古建筑旅游业亦是如此。因此,为了研究古建筑的产业化利用,必须对古建筑旅游满意度展开分析。基于传统的游客满意度模型,在总体满意度的分解上采用物有所值、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三个因素,对恩施州古建筑旅游的满意度进行初步分析。
我们在宣恩彭家寨和利川大水井各发放了150份问卷,有效问卷均为128份。问卷采用“Liket量表”设计,其中:“1”代表非常同意,“2”代表同意,“3”代表一般,“4”代表不同意,“5”代表非常不同意。一般情况下均值处在1—2.5之间或者处在3.5—5之间,分别象征绝大多数被调研者赞成或者不赞成量表设计所提出的问题,结果统计如下。
表2 旅游满意度
调查结果表明,一方面,两地以上四项的均值均位于1~2.5的区间,显示出游客的满意度较高;另一方面,均值均接近2.5,表明游客的满意度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即恩施州古建筑旅游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旅游满意度是游客对旅游地的期望和实际旅游感知相对比的结果,游客的忠诚度是游客在对旅游地满意度较高的前提下将该旅游地推荐给他人以及自己再次重游此地的意愿。因此,我们通过推荐意愿和重游意愿来体现游客的忠诚度,采用SPSS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了解游客的总体满意度与其忠诚度之间的关系。
表3 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回归分析结果
假设游客的总体满意度为因变量y,游客的推荐意愿、重游意愿为两个自变量,分别以x1、x2表示,则方程可表示为:y=ax1+bx2+c,其中a、b、c均为常数,结果统计如下。
根据以上结果,置信度为95%时,回归方程的F均大于F(2,125)=3.07,P值均小于0.05,表明自变量与因变量显著相关;每个自变量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每个自变量均与因变量显著相关;调整R2>0.5,拟合情况可接受。因此,可得到方程如下:宣恩彭家寨y=0.467x1+0.284x2+0.572;利川大水井y=0.685x1+0.473x1+0.635。
模型分析的结果告诉我们,对古建筑旅游满意的游客倾向于重游本地,并且乐意为他人推荐本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对古建筑实施适当的维护和旅游开发,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从而借助重游效应和推荐效应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恩施古建筑为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内容,在拉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传承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为了更好的保护古建筑、推进其产业化利用,需要从古建筑的保护和产业化利用两方面来制定发展措施。
(一)强化古建筑保护
第一,加强政府部门的管理、监督和协调作用。政府和各地方机构应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如美国的威廉斯堡、日本三景之一的宫岛;同时,要依据国内实际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保证其得到落实。
第二,注重发动群众的力量,以设计适当的保护方案。旅游开发的前期阶段,要进行大量的调查评估再做出合理的设计规划。设计出规划方案以后还要利用各种方式公布,让民众参与到方案设计中来,以满足民众需求,同时提高民众的参与程度。
第三,加大宣传力度,多方筹集保护资金。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不能仅仅依靠政府部门,而是需要社会各界的踊跃加入。筹集保护资金的渠道应当多元化,可以以政府资助、旅游收入、社会捐赠和当地集资等渠道来保障资金的充足。
第四,强化旅游景区的管理。对旅游景区要做好监控工作,各个古建筑地区必须要增强自身的保护意识,准备完善的突发事件预警方案,严防火灾、水患、地震等不可抗力的破坏和故意的人为损坏。
(二)推进古建筑产业化利用
第一,树立独特的产业化利用环境。恩施地区的文化属于巴文化,巴文化源远流长,应当以此构建其象征意义,作为一个标志。如恩施地区的土苗吊脚楼、土司建筑等可
作为形象工程。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外来游客,还可以感染当地居民,以树立起独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利用现代化手段提升知名度,完善产业链。旅游的卖点在于文化的差异性,特色文化是发展古建筑旅游的关键内容。既要利用多种营销方式,吸引游客注意;又要利用信息技术,扩大影响范围;同时,还要完善配套的产业链,形成一条龙服务,促进良性发展。
第三,创新管理模式,协调各方关系。古建筑的经营管理,需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面考虑各方的切身利益。在古建筑产业化利用过程中,既要充分利用又要避免过度开发,协调好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
古建筑的保护及其产业化利用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我们要充分了解并合理运用这一联系,以保护为根本、以利用为手段,实现保护和产业化利用的相互促进,进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科学的“保护——产业化——进一步保护”的循环体系。
[1]任啸,刘思敏.对传统古建筑保护与利用原则的反思[J].地方文化研究辑刊,2010(3)∶18-24.
[2]陆建松.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政策思考[J].遗产保护理论,2010(4)∶22-29.
[3]《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课题组.江苏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4]木崇根.论丽江古城保护利用及可持续发展[J].创造,2002(12)∶54-55.
[5]刘晓君,王玲,王美霞,等.古建筑保护项目的经济评价[J].山西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5,24(4)∶49-53.
[6]李信贤.试论梅州江北古城的保护与开发[J].客家文博,2012(7)∶26-30.
[7]邱盼.试论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9(29)∶54-55.
[8]向秦燕.恩施州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4)∶343-345.
[9]何蓉.论恩施州旅游文化的魅力与发展力[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101-102.
[10]张国超.我国文化遗产经营管理模式创新问题——以文化遗产景区为中心[J].旅游学刊,2002(5)∶15-21.
[11]郑欢.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12]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5)∶15-21.
[13]辛儒.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问题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8(6)∶4-5.
[14]王洲,潘可馨.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J].科教导刊,2011(8)∶245-246.
[15]曹永康.我国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16]张良皋.土家文化与吊脚楼[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1)∶1-5.
[责任编辑:张珺琳]
A study on th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m inority areas——taking Enshi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 ple
Wu Yu-yang
(College of Management,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Enshi in Hubei province as an example,studies the problem of the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minority areas.First of all,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industrial use;Secondly,using Enshi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its industrialization und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Then,the path of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industrialization of its,the feasibility of tourism oriented industrialization of ancient buildings use,etc.;Finally,putting forward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Enshi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use of relevant advice.
minority areas;historic buildings;protection;industrialization
F323.22
A
1005-913X(2015)12-0176-04
2015-09-16
中南民族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2014sycxjj041)
吴雨洋(1990-),女(苗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战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