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面上的“魔鬼草原”
——浒 苔

2015-12-07 03:05撰文姜周熙
海洋世界 2015年7期
关键词:魔鬼海面草原

撰文/姜周熙

海面上的“魔鬼草原”
——浒 苔

撰文/姜周熙

浒苔,是绿藻门石莼科里最为著名的一个属种,通体鲜绿色,由单层细胞组成,围成管状或粘连为带状,中空或者至少在藻柄和边缘呈中空,单条或有分枝。藻体基部的任何一个细胞都可以生出丝状假根,向下形成固着器。“浒”字本义指离水稍远的岸上平地,“苔” 字指的是一种无花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潮湿的地方,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一种生长在水里的、不开花的植物”。

浒苔以全面而强大的繁殖方式存活于世:营养繁殖时,藻体断裂即可形成新的藻体;无性繁殖时,母藻生出顶端有4 条鞭毛的孢子,随波逐流,迅速长成新的个体;有性生殖时,同体相配或者异体交配均可选择。全世界海洋中约有40 种浒苔,有的种类在半咸水或江河中也可见到,它们常常生长在潮间带岩石上或石沼中,甚至附生在大型海藻的藻体上。在中国,常见的有缘管浒苔、扁浒苔、条浒苔等11个品种。由于全球气候暖化、水体污染导致富营养化加剧等原因造成浒苔疯狂繁殖,形成著名的“绿潮”,暴发之处航道淤塞、生态系统严重毁坏、渔业、旅游业发展受阻。2008年,青岛第一次出现浒苔灾害,就在7月份的某一天

早上,人们突然就发现海滩被厚厚的一层东西覆盖起来了,短短几天,它们变成了几米厚的“草原”,成年人完全可以在上面自由行走,从此以后的每年夏天,“绿潮”都会光顾青岛。连续多年暴发严重“绿潮”的胶州湾是个三面毗邻陆地的海湾,海水流动性小,周边又布满工厂、船坞、游轮、运油管道等大量机械设施,污染日益扩大,给浒苔提供了生长的“营养”条件,“魔鬼草原”一时间让人们谈“浒”色变。为了治理浒苔灾害,人们想尽了办法:挖泥、换水、曝气、超声波,可是依然没有一种比人工打捞更加有效,而人工打捞的效果其实也“无圈可点”,在花了很多钱和时间之后,“魔鬼草原”依然我行我素。

其实浒苔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几亿年,当海洋污染还不严重的时候,浒苔并没有像今天这样大量地繁殖并且漂浮在海面上,它们只是“可爱的小绿植”,尤其幼年的浒苔,必须附着在砂石上才能成活,很多小鱼和软体动物甚至小海螺都能轻易地把它们吃掉。在从“小绿植”变成“魔鬼草原”背后的辛酸又有几人知晓:首先,它们开始努力地进化和扩张身体避免被鱼虾吞食,这个过程至少要经历数万年;然后,随着海水污染日益加重,生存的威胁尤胜当年,它们又开始了第二次进化,这一次,它们长到了数十米长,并懂得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真理,当海洋污染的“大时代”来临,“性情大变”的浒苔们“终于可以兴奋地”接受挑战,检验自己进化的成果,事实证明它们成为了自然选择的赢家。当它们疯狂地繁殖子孙并且成片地缠绕在一起时,庞大的“身躯”和力量不再惧怕海浪的拍打和鱼类的吞食,即便受伤也不再会沉入海底,它们乘着海风和洋流四处漂泊,来到适宜的地方就扎根下来,“魔鬼草原”并非浪得虚名,被遮蔽阳光的动植物都会痛苦地窒息而亡。

所幸浒苔属的种类不会散发“恶臭”,而且它们大多都可以食用。福建南部自古就有用浒苔作调味品和食品的习俗;江苏、浙江称浒苔为“苔条”,为市场上常见食品;肠浒苔还被人类开发作为药用,这绝对可以称为“魔鬼草原”的“软肋”。也许浒苔们也在想着下一次该怎么进化,难以想象它们下一次进化完的样子。

(责编:金希)

猜你喜欢
魔鬼海面草原
讲解《草原图》
《当周大草原》
一生的草原
海面床,轻轻摇
第六章 邂逅“胖胖号”
魔鬼鱼,翻啊翻
暗礁
令人生畏的“魔鬼鱼”
魔鬼鱼
魔鬼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