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少英
高层建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浅析
◎ 武少英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类高层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以下统称高层建筑)不断涌现,兴建规模日益扩大,在满足群众居住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风险,必须加强高层建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更好地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化进程。威海市有关部门、单位对该市高层建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分析了当前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剖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建议。
高层建筑 应急管理 体系建设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高层建筑以其空间利用率高、建筑面积大、视觉效果好、日常生活便利等显著优势,更加符合现代城市发展需要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等要求,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角和方向。根据有关规定,建筑高度大于27米的住宅建筑和建筑高度大于24米的公共建筑属于高层建筑。截至目前,威海市共有高层住宅建筑1391座,公共建筑195座。自2008年城区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统一为7级后(部分县级建筑抗震设防标准统一为6级),已建成高层住宅建筑1229座,公共建筑74座。伴随着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1 聚集发展趋势明显。该市在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中明确提出,“在符合建筑高度分区布局规划的前提下,提倡采用低密度塔式高层建筑”。特别是2008年以来,该市高层建筑建成数量占总数的82.2%,高度也在不断增高。随着城市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今后高层建筑增多趋势更加明显,聚集性特点愈发突出,同时也给高层建筑安全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1.2 安全风险因素增多。高层建筑层数多、体积大、人员较为集中,其自身和外界因素导致的危险性比之多层建筑
要高得多,在日常管理中发现,有些高层建筑存在安全设施配备不足和维保不及时,电气水等线路老化等情况,加上老旧小区或者商圈周边道路建设标准老旧等因素,降低了建筑整体安全系数。从国内外高层建筑突发事件发生情况看,安全风险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火灾。据科学实验,一座100米的建筑发生火灾后,在无阻挡的情况下,只需30秒钟左右,烟气就能顺着竖向管井扩散到顶层,加之高层建筑结构与各种现代化功能相重叠,紧急疏散过程耗时时间较长,容易造成群死群伤。二是地震。自2013年起,该市发生多次地震事件。尽管高层建筑的质量要求更高,抗震设计要求更严格,但地震事件对建筑的破坏性很大,加上建筑内逃生线路相对复杂,高空坠物等不确定因素较多,危害性极大。
1.3 应急救援难度加大。从国内外案例来看,高层建筑应急救援难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层建筑自身的构造特点,对在住或者在用业主自救互救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不经过专业培训和实战演练,业主较难全面掌握自救互救技能,或者不能很好地配合外界营救力量展开救援,影响处置效率。一方面,受专业技术发展和装备配备客观水平的限制,目前发生高层建筑突发事件后的应急营救工作,主要靠登高云梯或者救援人员徒步登高的方式,外部对突发事件发展的控制和干预效果不理想,应急救援展开速度慢,成功率也相对较低。
面对高层建筑应急管理工作新特点、新形势,该市紧密结合实际,紧抓源头治理,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但是基层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集中以下三个方面。
2.1 业主安全意识普遍不强。经过走访和检查发现,高层建筑业主安全意识不强,比如存在私家车占用消防车通道,个别商家擅自扩大经营面积,私自改变疏散通道用途,楼道、楼梯、出入口堆放杂物等情况,人为埋下安全隐患,也不利于紧急疏散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开展。在近年组织的应急演练中,高层建筑业主参加或者观摩应急疏散演练的积极性不高,主动配备应急救援包或者相关物品的业主较少,基本自救互救能力相对不足,遇有火灾、地震等突发意外情况,更容易单凭主观臆想夸大或者回避危险,产生恐慌心理,对疏散路线不加选择,容易出现乘坐电梯、下堵上逃、随大流等情况,甚至出现跳楼逃生等危险行为。
2.2 专业应急装备配备和使用率不高。从调研中发现,专业设备和装备技术水平和使用效率不高,以消防云梯车为例,目前山东省超过100米的云梯车仅在青岛市配备1辆,该市云梯车可达最高高度为53米(城区1辆、荣成市1辆),并且该车辆在通常情况下,只能升至最高值的80%左右,如地面风力达到4级以上,则无法进行升高作业,加上现场人工徒步营救限制因素较多,施救难度很大。防坠落辅助部件组、空气呼吸器等专业救援装备的配备率不高,以空气呼吸器为例,城区每个消防中队配备带他救功能的9升空气呼吸器约10套,满足不了现有消防灭火、应急疏散、人员营救等需要。
2.3 自救互救知识宣教针对性不强。近年来,该市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宣传活动,“5.12”防灾减灾日、“5.24”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日等宣传活动都取得了很好宣传效果和社会反响,然而从2014年高层建筑应急演练开展情况看,尽管紧急疏散科目的演练基本做到了全覆盖,但是仍有少数业主对疏散的方式和路线比较生疏,逃生耗时比较长;一些业主没有及时使用已有的个人自救装备,甚
至出现错误操作,容易在实战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表明高层建筑安全知识宣传活动的针对性还不强,形式较为单一,自救互救技能培训不足,亟需进一步加强。
3.1 加强基本应急自救装备建设。从国内高层建筑突发事件成功案例看,业主自备应急装备,并掌握基本的使用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业主自救甚至互救成功率。因此,加强高层建筑业主基本应急自救装备建设是减少高层建筑事故伤亡的重要前提。一是鼓励高层建筑业主自备监测示警类(如家庭用火灾检测报警器等)、个人防护类(如空气呼吸器、过滤式防毒面具、逃生面罩、灭火毯等)、破拆类(如斧头等)、逃生疏散类(如救生缓降器等)、照明类(如带声光报警功能的强光手电筒等)应急装备,并按照说明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其自救互救作用。二是结合正在开展的应急救援包免费发放活动,在每年发放2万套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一定份额定向分发给高层建筑业主,并加强使用技能培训。积极借鉴南方城市的好做法,例如参照上海市“政府补贴、厂家让利、广告分担”,鼓励居民购买灭火器的做法推广应急救援包。三是鼓励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参与高层建筑应急体系建设,募集公益基金购买部分应急装备,组织现场演示培训和免费发放、集中团购等活动,共同提升高层建设应急装备配备率。
3.2 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应急救援队伍是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力量,特别是在高层建筑突发事件处置中,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救援效率等影响更为明显。因此,高层建筑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显得尤为迫切。一是按照“指挥有效、职责清晰、功能全面、反应灵敏、符合市情”的思路,加强以专业救援队伍为主、兼职救援队伍为辅、社会志愿者队伍为补充的高层建筑专兼职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基层队伍力量,结合岗位练兵等活动,定期开展应急实战演练,不断完善机制、熟悉流程、磨合装备,切实提升应急综合救援水平。二是按照“专业为主、防处结合”的要求,参照青岛市等周边城市的做法,结合实际,逐步配备具有超高举高能力的云梯车、高喷车、压缩空气泡沫车等特种车辆,超长静力绳索、滑轮、大容量空气呼吸器等装备,满足专业应急处置需要,逐步形成适应实战需要和经济水平的高层建筑应急装备体系,切实提高处置急、难、险、重救援任务能力。探索配备应急直升机等空中救护设备和地勤保障设施,增强综合营救效能。
3.3 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据统计,在各种灾害获救人员中,有97%都是依靠自救和互救,被外部营救力量成功救援的只占3%,而高层建筑突发事件救援作为世界性难题,更要靠受灾人员平时掌握的应急知识,及时开展自救互救,为逃生赢得先机。因此,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应急知识宣教活动。一是以安全责任人员、具体管理人员、居民为重点,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正确掌握安全设施的使用方法,在其安全自救的前提下,开展互救行动。二是以事故预防、紧急避险、应急疏散“三大科目”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应急宣传和应急演练,让业主了解各种应急设施设备用途、作用、使用和维护方法等,指导业主熟悉楼内的逃生路线,掌握正确的示警方法和逃生方式,努力使应急知识普及常态化和技能培训专业化。三是在校园,为在校师生普及家庭安全小常识,向居住在高层建筑的学生发放专门的应急手册,通过小手拉大手的方式,改善家庭安全状况。在社区或商圈,以消防“四个能力建设”为抓手,利用活动室、宣传栏、板报、标语等宣传媒体和载体,加强高层建筑业主安全知识宣教,定期组织开展和观摩应急疏散演练,让业主始终绷紧安全这根弦。在公共媒体,采取播放宣传片、模拟动画,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转载的形式,直观形象地讲解高层建筑安全知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作者单位:威海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