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 晶
用艺术温暖医学
文/郭 晶
医院,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在这风雨交加的下午,“艺术家”们正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铺在桌上的空白画布,屏气凝神地用心描绘,几小时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在画布上活灵活现。耄耋之年的患者和亲切美丽的护士相视而笑,手中的画笔在橘色暖光中自由嬉戏,这一刻,她们已淡忘了身份的差异,变成了惺惺相惜的挚友。
这里不是大学中的画室,而是北京协和医院的住院楼;他们也不是画家,而是病人、家属、医护人员及志愿者。2014年6月6日下午,美国医院艺术基金会在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艺术彩绘活动。彩绘现场既有活泼可爱的孩子,又有耄耋之年的老人;既有平时行色匆匆的医生,又有总是忙忙碌碌的护士。当他们拿起画笔时,所有人的脸上都挂着平和的微笑,仿佛所有的不安、痛苦和压力都烟消云散。
美国医院艺术基金会在195个国家、4000多家医院开展艺术彩绘活动,已有超过5万人乐在其中。2011年起,基金会来到中国。执行总监Scott Feight说:“我们的目标是将爱与慰藉带给各个国家的病人,而类似活动在中国办得很少。我们希望用艺术改变他们的世界。”
Scott动情地给我讲了一个令他十分感动的故事。当志愿者在肿瘤医院进行彩绘时,一位20岁左右的年轻癌症患者,就为了能亲手涂几笔颜色,排了1个多小时的队。她微笑地说,想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其他人,希望挂在医院墙上的画给病友们带去心灵的愉悦。Scott感叹道:“我永远不会忘记她!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虽然只有4个员工,但仍一直坚持做这件事的原因。当画作挂在墙上时,所有人都会受益,不仅是遭受病痛的患者和伤心的家属,还有辛苦工作的医生,因为他们将更喜欢自己工作的地方。艺术可以改变很多事情。”
艺术基金会是由Scott的父亲John建立的。1974年,从事市场营销的John去医院做志愿者,第一次在墙上绘制了一幅美丽的壁画,深受病人喜爱。当他正在创作他的第二幅画时,一个4岁的小女孩跑过来轻敲他的肩膀说:“我也想画画。”他没有拒绝。就在小女孩胡乱涂鸦时,他突然意识到,此时这位小患者已经忘记了自己的病痛,沉醉在了艺术的世界中。“此时此刻,虽然我们的语言不通,但却能一起作画,艺术是无国界的语言。”Scott先生如是说。
艺术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帮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开阔视野。在与病魔抗争的过程中,艺术可以在生命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们之所以要将艺术融入医疗行为,是因为艺术是如此强大的力量源泉,从中可以看到真实的社会。艺术即生活。
协和曾举办了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演奏会,让很多平时压力沉重、四处奔波的医生有机会欣赏到了优美的弦乐四重奏。一位大夫说:“我们平时工作非常忙,也只有在今天不当班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欣赏这样一场演出,所以说我算是很幸运的了。平时没有时间和机会走进大剧院看演出,今天大剧院却将这样美的音乐送到我们身边,在这样的音乐中,不管是我们医生还是病患,相信大家都会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减轻工作和疾病带来的压力与困扰。”
每当我们思考什么能代表协和,什么应该被坚持或者什么应该被摒弃时,所有的协和人都会赞同,协和文化能带来生产力,这也是我们区别于同行,能够保持领先地位的原因之一。
艺术的确能够提高医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医生幸福了,最大的受益者就是患者和医院。一位品味高雅的医生,他的态度必然会谦和,效率必然会提高;一位热爱自己工作环境的医生,他的忠诚度自然会提高,爱院如家再不是口号。
当今社会,国家繁荣和个人安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有艺术家的存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且深受自动化和外部风潮扰动的世界,每种职业都必须培养一种艺术敏感性,特别是传统意义上以理性著称的医生。随着物质的富足和健康产业的发展,时代对医生的要求也会顺势调整。
也许未来合格的医生是这样的:他既有缜密的思维,又能与患者产生共鸣,既能分析病情,又能细腻地探查病人内心的感受。
说起医院,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一片单调的白色,一股刺鼻的消毒水味,还是永远嘈杂的环境?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多数医院和诊室都单调、乏味。虽然医生和管理人员或许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是他们一般都认为还是开药和做手术比较迫切和重要。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改善医疗环境有利于患者更快地康复。
匹兹堡的蒙蒂菲奥里医院做的一项研究表明,住在光线充足的病房里的患者比住在普通病房里的患者需要的止痛药要少,而且医药费也减少了21%。还有一项研究对两组患有同一种病的患者进行了对比。一组被安排在一间阳光充足、设计雅致的现代病房,另一组则被安排在一间阴沉单调的传统病房里。住在现代病房里的患者比住在传统病房里的需要的止痛药少,而且平均住院日少2天。
台湾的同行告诉我们,他们有时会相约去医院大厅的咖啡馆见面聊天。因为那里环境优雅,冷气充足,安静有序。台湾医院在设计建造初期,就将艺术与人文考虑进去,让患者能够舒适、有尊严地就医。医学,必须要和音乐、舞蹈、绘画等文化形式不断进行跨界碰撞,才能有想象力。
很多医院的建筑群错综复杂,总是让初来的医生患者分不清方向,但希望有一天在医院迷路能成为一种享受。我相信,艺术有这种力量!在这里,你可以随时与艺术相遇,可能是韩美林的雕塑,可能是新锐艺术家的油画,还可能是一位食道癌患者的素描。
一个医院,投入这么多人力物力做艺术,为什么?背后的逻辑绝非仅仅是吸引眼球这么简单。我们的雄心是,用艺术激活对生活的热爱。不仅是激发患者的正能量,还要带动家属和医疗工作者一起寻找生活的意义。随着中国医疗市场的转型,医疗机构会越来越重视文化艺术的力量。那时,艺术化医院的核心价值才会越来越体现出来。
艺术正在重塑医学。医学界领军人物力主医学应该有所改变,用生物伦理学家Jodi Alpern的话来说,就是从“淡漠”向“共情”转变。他们认为,淡漠的科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的发展。大量医疗实践趋于标准化,演变为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可重复性公式。
耶鲁大学医学院的学生在耶鲁英国艺术中心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因为擅长绘画的学生十分善于发现患者病情的微妙细节。
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所有二年级学生除了要学习核心的医学课程外,还要学习叙事医学。他们要学会如何更动情地倾听患者对病情的陈述,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这样就能更好地评估患者当前的身体状况。叙事医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共情力,因为研究表明,学生在医学院待的时间越长,他们的共情力就越差。
除此之外,游戏的影响力也开始扩展到医学界。“任天堂游戏”中的“血糖仪”可以帮助儿童糖尿病患者监测葡萄糖水平。在加州的虚拟现实医疗中心,临床医生借助模拟驾驶、飞行、高空、狭小空间和其他引发恐惧情绪的视频游戏来治疗恐惧症以及其他焦虑症。
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铺设了环形小路,希望建立一个可以让患者、家人和全体医护人员“放松身体,舒缓心绪”的地方。在环形小路旁边有两个晒得发黄的笔记本,走过环路的人可以在上面写下自己的感受。这两个笔记本证实了环形小路确实可以抚慰心灵,促使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医生和护士会在这里写下此前经历的痛苦遭遇;正在等待亲人手术的家属会写下自己的祷告和思考;患者会写下与病魔抗争的动人故事。现在美国大约有40家医院和医疗中心都铺设了环形小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单纯的医疗行为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那些不受重视的方法反而能促进患者的康复。
/ 北京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