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外的票号

2015-12-06 01:37蒋伟涛
北京观察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大德票号宅院

文 蒋伟涛

前门外的票号

文 蒋伟涛

张斯伟 摄

前门外的日升昌银号和大德通银号这两座票号旧址宅院,在中国历史上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历史兴衰和更替,可惜的是这两处遗址已湮灭在历史粉尘之中,如果不是阅古读今,没有人知道这两处宅院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他们见证的历史变革和对近代中国的独特贡献。

票号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金融机构,票号也称为银号、票庄或汇兑庄,也就是汇兑银票的处所,是封建社会末期适应国内战乱环境而形成的业务。票号初期主要经营汇兑业务,后来也经营存放款业务,创办票号、经营票号的主要是山西人,其中在前门外就留下了最早建立票号和最辉煌票号的遗迹,他们依旧矗立在高楼繁华之中,默默地诉说着前门外曾经的经济繁荣和中国金融历史发展。

北京最早出现的票号是日升昌,也是全国最早出现的票号,位于前门外草厂十条20号一处考究的四合院内。冬日里经联系当地居委会一位老熟人携友二三人前去寻访,探寻最早金融机构的遗迹和遗存。

说到日升昌票号要追溯到乾隆年间的商人雷履泰。雷履泰(1770—1849)虽在北京做生意,但他不是北京人,而是山西省平遥县龙跃村人,和当地其他大户一样祖上早已农商分离。雷履泰少年时期,因父亲过早去世,家道中落。无奈之下,被送到平遥城里学做生意。由于学艺精湛突出,慢慢地自己独立出来做生意。相传雷履泰租过几个铺子,都没有大的起色。后来在平遥北门头拐角处,租了一处宝房,成为看宝盆的把式。在此期间他认识了西裕成颜料庄的二少爷李大全。李大全见雷履泰洒脱自如,气宇不凡,进退有度,举止大方,便把雷履泰请到西裕成颜料铺。后来雷履泰先到西裕成汉口分庄做事,后又到北京分庄历练,在这十年间,西裕成发展成为全国的大颜料庄。雷履泰也被聘为大掌柜,委以重任。

雷履泰在汉口、北京等庄口执事时,在前门经营了一家叫日升昌的颜料会馆,经营的颜料中有一种原料铜绿,产自于四川,需要大量购买,如果去四川购货需携带大量现银,很不方便。当时盗贼四起,很不安全,但是难不倒精明机灵有头脑的雷老板,他想出了一个“异地取款”的办法,便在四川开了分号,购货款由四川的分号代付,这样省去现金交易的麻烦和不安全的弊端,颜料生意做得很好。这样日升昌的颜料会馆除经营正常的颜料业务外,为方便资金调度,多次开展异地银钱汇兑业务。后来他借鉴账局经验,日升昌又在一些大城市相继开了二十几家分号,把同一地域内的汇兑扩大到异地;借鉴钱庄经验,也搞银钱兑换;借鉴印局经验,也开始放款,只不过把当日内的放款、收款,改为中短期放款,初步形成一整套金融管理模式。这些分号不但为本号服务,也为其他商客服务,极大地扩充了自己的经济实力。

回到总号执事后,雷履泰便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地向李大全建议成立专门开展货币业务的金融机构——票号。东掌一拍即合。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票号诞生了。从此,中国金融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雷履泰首创票号的功绩被永久地载入史册。票号开创了一种便利的商业付款方式,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现代商业的轮廓和实用工具,极大地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生产力发展,雷氏也由票号之创而成为近代金融业的鼻祖。

雷履泰七十岁时,在平遥书院街新宅内,隆重庆贺了自己的七十寿诞。财东以“拔乎其萃”金匾赠送,表彰其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做出的杰出贡献。这块匾,一直挂到民国年间,相传由京客买走截为四截背到北京。雷履泰七十九岁终年。临终前,雷履泰唯才是举,未将颇具才华的儿子雷辅昌推上总经理的岗位,而竭力荐举二掌柜程大培的儿子程清泮执掌号事。程清泮不负众望,审时度势,力挽狂澜,顺利地将日升昌票号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由此看来,雷履泰不仅是中国票号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票号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老北京前门外打磨厂的永增合银号

继日升昌之后,其他票号相继出现,到了咸丰年间,北京已经有约三十家票号。在东四牌楼附近形成了著名的四大恒钱庄:恒兴、恒和、恒利、恒源,主要业务是内城的官僚富商,成为北京人显示身份的象征。当时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是“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瑞蚨祥、腰缠四大恒”。到了清末民初,前门外西河沿、钱市胡同、施家胡同成为众多私家票号的聚集地。从1906年清政府的户部银行在北京设立,到1917年北京十九家银行入会成立银行公会,这些银行大多设在前门附近,当时在前门箭楼周围是北京的金融圈。现在前门外西河沿还有交通银行旧址遗址。

与前门西河沿对称的东河沿的西打磨厂还有一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里的原形“大德通银号”,它在历史上是最辉煌的票号。“大德通银号”遗址地位于西打磨厂街213号,现在是一家普通的招待所。作为京城仅存的晋商票号遗址,西打磨厂街213号院坐落在胡同的北面,高座台阶的小院,拱形券式大门,门脸不大,墙头挂满铁丝网,显得格外森严巍然。据从小生活在附近的著名作家肖复兴回忆,解放后这里曾经住过一个将军。走进院子是一座巍峨的二层楼,三层硬山脊,悬山顶,青砖灰瓦,红柱红窗,翘翘的房檐犹如飞燕。这里是一处典型的坐北朝南的四合院,但也有不同于老式建筑四合院的地方,北面正房是一座二层木制小楼,前出廊后出厦,有高高的台阶。

前门的胡同

大德通银号由山西祁县乔家堡乔氏创办,同治初年专营汇兑,光绪十年(1884年)四月,正式改名为“大德通银号”,总号设在祁县城内,后来迁到北京,营业范围主要是存款、放款、汇兑三项业务。因为大德通银号走上层官场路线,与很多官员私交甚密,受到官方的支持和保护,保持其几十年常胜不衰。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西逃到山西祁县,行宫就设在大德通银号,大德通银号资助了很多资金。但也就是这次八国联军入侵,造成北京城内几乎所有的银号库存被抢一空,极大地打击了我国银号、票号的发展。另外就是随着清朝灭亡以及现代金融业的发展,银号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业务每况愈下,勉力维持,一直惨淡经营到1949年。

可以说前门外的日升昌银号和大德通银号这两座票号旧址宅院,在中国历史上见证了封建王朝的历史兴衰和更替,可惜的是这两处遗址已湮灭在历史粉尘之中,如果不是阅古读今,没有人知道这两处宅院的历史,没有人知道他们见证的历史变革和对近代中国的独特贡献。如今他们只是一个宅院、一个门牌号,没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介绍,也没有名字,孤零零地矗立在胡同之中,在这个现代化的城市里显得愈发式微。正如同其他很多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建筑一样,慢慢消失,变成尘埃,在人们的记忆里蜕变消失,不见踪影,成为一段尘封的历史。

在胡同中行走,可以看到路边阳光下慈祥的老人靠在胡同墙壁上打着盹儿,与胡同一起定格在历史中。

2006年,电视剧《乔家大院》热播,乔家后人在“大德通银号”里聊晋商文化,呼吁在允许的情况下保留这座北京仅存的票号大院,并希望成为研究晋商金融业在京发展的佐证,但是目前这座宅院依然没有一丝改变。

历史的瞬间,人生的百年,在胡同斑驳的印痕里,在路边的青石里,在灰色的砖瓦中,在行走的老人中……历史成为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流逝,一刻也不能耽搁地远去了,但是胡同和胡同里的些许故事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历史让人恍惚,唯有这些见证历史的遗址留在胡同之中。岁月的大手像轻风一样将他们的生命印痕抹去,留给后人一段无法言说的苍白。

作者单位:北京市老干部局

责任编辑 刘墨非

订正

本刊2015年第11期《构建戏曲文化传承发展体系》作者周龙职务应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特此订正。

猜你喜欢
大德票号宅院
宅院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山西票号的固执
大德歌·冬景
老宅
上任去任 皆莫放任——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1908年那场失败的票号改革
“花儿总在种子里”
积微善,成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