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无弃材”

2015-12-06 04:49过传忠
世纪 2015年6期
关键词:马老联语杨修

■过传忠

说说“无弃材”

■过传忠

今春为纪念沪上著名书法家、学者马公愚先生,在上海图书馆举办了一场书画展览会。珍品佳作,令人目不暇接,不少年轻人对这位长辈有了新的认识。

这使我想起了马老写于1962年的一副联语。马老被错划为右派后,较早被摘了帽子,因此,1962年的全市书展上,人们又重睹了这位“摘帽右派”的作品。内容是——“明时多圣主,大道无弃材”,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故我至今仍记忆清晰。

这是自我说法,表达了对摘帽处理的感激之情,这该也是由衷之言,既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老实厚道、谦虚谨慎,也反映了对知识分子前途的恳切追求。当然,他绝不会想到,四年以后的“文革”爆发,给他带来了更大的厄运。倒是今天,他老先生倘九泉之下有知,恐怕会更有一番感慨。看来,联语虽短短十字,却颇能点到这些年来,甚至自古以来,历朝历代掌权者在尚贤用材方面的不少敏感点。

首先是“时”和“道”,也就是背景、环境和执政路线与发展趋向。时要“明”,明者,光明、清明、开明之谓也。尽管几乎代代朝廷都挂有“光明正大”之匾额,但真正做到谈何容易?其间昏暗浑浊者,倒是屡见不鲜的。这样的环境怎能容得下报国济世之材?至于“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背诵如流;而“天下为公”的“大道”更是经人反复描绘,鼓舞着杜甫这样的士人自幼就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立为志向。然而,实施起来,却是“多歧路,今安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没有好的环境和道路,要人尽其才,才皆有用,不过是空语一句。

其次是“主”和“材”。“主”才是主宰一切的,只有他“圣”了,“时”才可能“明”,“道”才可能“大”,“材”才可能不被“弃”。尽管1962年时君主制度在中国已消灭了几十年,但马老仍寄厚望于此,你说他复古也好,糊涂也罢,他还是很现实的,因为毕竟还是掌权者说了算,祝祷是虔诚的,且不是马老一个。

其实,中国历史上,真正想建功立业的帝王,都是重视人材,不肯轻易放弃的。“尚贤者,政之本也”,“野无遗贤,万邦咸宁”。曹操就是一位求贤若渴的政治家,他在《短歌行》里,“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是对人材的渴望;“明明如月,何时可掇”,是对人材的企盼;尤其是“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广阔胸怀的表达,礼贤下士的自励,何等感人!

但是,“贤君择人为佐,贤臣择主而辅”,人材的选择和任用是双向的。曹操要用人,但人家愿不愿意给他用、怎么用却不是一厢情愿的事,一个祢衡,一个杨修,都惹了不少麻烦,也就有了传统京剧《击鼓骂曹》和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戏之所以脍炙人口,久演不衰,还是因为它总结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如今改革开放,并同世界接轨了,人材问题是否有所长进呢?还是有的。至少在认识上,“主”方“材”方都有了不少探索和提高。就拿近日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来看,不少提法确实是更明确了,更有道理了,该是从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成果。

这个《条例》实际上是一部法规,把执政党的工作进一步聚焦到人材上,把“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提到了事业成败的关键高度。它涉及的内容很多,这里仅从马老联语中所关系到的“材”的问题说几句。这次,“材”的范围更扩大了,也更明确了。把“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合并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把“无党派人士”定义为完善为“没有参加任何政党、有参政议政愿望和能力、对社会有积极贡献和一定影响的人士,其主体是知识分子”;认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在统战工作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地位,还特别指出这些人士中应包括一些“有影响有个性的”……所有这些,我觉得都是在为不“弃材”而做努力,都在为“联谊交友”的进一步扩大而出力,目的都是为了“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再不用百分比来框定“敌我关系”了。至于从上到下实施得怎样,那还有待大家的共同努力,但从今天报上登的一位“海归”写的文章《回国三年后,我选择离开》来看,这方面的自由度是在扩大,而他所指出的“我们的大学可以少一些竞争,多些学术氛围”好像也在引起大家的注意,这都是好事。

就一副联语已经讲了这么多,该打住了,重要的还是实践。

(作者为民革上海市委原副主委)

猜你喜欢
马老联语杨修
米寿书法家马良骥:满纸云烟一抹笑
真正的聪明人
杨修解字
豫剧大师马金凤的长寿之道
浅谈杨修之死
切瓜分客
马三立趣谈悟人生
马老送我一幅字
一盏寒泉荐秋菊,三更画船穿藕花
青藤书屋联语探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