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词“带”对“携”的历时替换研究

2015-12-05 09:25刘红妮
关键词:常用词宾语用法

谢 玥,刘红妮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

在汉语史词汇领域里,常用词历时演变研究是一项亟需加强的工作,李宗江[1]、汪维辉[2]都有专著论述。动词“携”和“带”有着共同的义项“携带,使随身一道”,上古汉语在表示此义项时多用“携”,而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只用“带”,有新旧合璧的双音词“携带”,单音词“携”已基本不用,汪维辉在《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提出“携”与“带”存在历时替换关系,但未进行深入探讨,也未见有其他对表携带义的“携”和“带”的历时替换的研究成果发表,本文试做探讨。

一、先秦两汉时期:“携”是“携带”义的常用词

从先秦到两汉时期,表达“携带”义的常用词是“携”。《说文解字》:“携,提也。从手,隽(jùn)声。户圭切。”“携”的本义是“提着”,“携带,使随身一道”这一义项是由本义引申而来。“携”表示“携带,使随身一道”义在先秦两汉文献中较为常见,例如:

(1)公子鱄挈其妻子而去之,将济于河,携其妻子而与之盟,曰:“苟有履卫地、食卫粟者,昧雉彼视。 ”(《春秋公羊传·襄公》)

(2)以舜之德为未至也,於是乎夫负妻戴,携子以入於海,去之终身不反。(《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

(3)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携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舡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刘彻《秋风辞》)

“携”是及物动词,可以“携妻子”、“携子”、“携幼”、“携佳人”,此时期“携”后接的对象一般是有生的名词性成分,还未出现后接的对象是无生的名词性成分的用法。在先秦两汉文献中,“带”的携带义用法还未出现,表示携带义仅用“携”。表1是先秦两汉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携带义的“携”和“ 带”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1 先秦两汉时期“携”和“带”表携带义的使用情况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表“携带”义的“带”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携”表示携带义时用法更加灵活,使用频率也更高,“携”表示携带义在《世说新语》中出现3次,在《三国志》中出现7次,远比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出现的次数多,例如:

(5)或退而耕颍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反,或以为辱,自投深渊。(《三国志》卷2《魏书二·文帝纪》)

(6)所以不即奉答者,既学薄才钝,不足塞诘;亦以吾子携负侧室,息肩主人,家在东州,仆为仇敌。(《三国志·魏志·臧洪传》)

(7)公常携兄子迈及外生周翼二小儿往食,乡人曰:“各自饥困,以君之贤,欲共济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8)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携”可省略对象宾语直接单用,如例(8)的“遂携拯如初”,但在此时期“携”后若出现宾语,一般仍是指人宾语,可以“携侧室”、“携婢”、“携少姝”、“携妻”、“携同好”等,只要是指人的宾语都可携带。

“带”字最初写为“带”,出现的很早,最早始于周,用为名词,本义为大带、束衣的腰带。许慎《说文解字》:“带、绅也。上象系佩之形。佩必有巾,从重巾。”如:“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 ”(《诗经·国风·曹风》)“ 带”的动词性用法最早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出现,多用作佩带、穿带之义,“带”的“携带”义项便是由“佩带、穿带”之义直接引申而来。“带”最早表示携带义的用例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例如:

(9)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世说新语·德行第一》)

(10)桓道恭,玄之族也,时为贼曹参军,颇敢直言。常自带绛绵着绳腰中,玄问:“用此何为?”(《世说新语·规箴第十》)

(11)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贾思勰《齐民要术》)

(12)性好学,汉末为诸生,带经耕锄。其妻常自馈饷之,林虽在田野,其相敬如宾。(《三国志·魏书·常林传》)

例(9)携带的是数斗焦饭,例(10)携带的是绛绵,例(11)携带的是刀剑,例(12)携带的是经书。通过预料搜索可以发现“带”表携带义时的后接对象都是无生的名词性成分,此时期的文献中未出现“带”携带有生的人或动物的用法。表2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携带义的“携”和“带”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2 魏晋南北朝时期“携”和“带”表携带义的使用情况

三、隋唐宋时期:“携”和“带”的竞争

隋唐宋时期,“携”和“带”表示携带义的用法都得到长足发展,二者不但使用频率大大增加,而且组合搭配也更加灵活,处于同义竞争时期。

“携”表示携带义时,其后接对象宾语不仅可以是有生的名词性成分,还出现了后接对象宾语是无生的名词性成分的用法,例如:

(13)因将岳中茶二百余壶,直入京国,每携茶器,于城门内施茶。忽一日,遇高力士,见而异之。(李冲昭《南岳小录》)

(14)虎尝乳四子月余。楷阚其出,往视之。腥臭不可言。窃携其一还。(《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15)因论李泰伯,曰:“当时国家治,时节好,所论皆劲正如此。曾南丰携欧公书,往余杭见范文正…”(《 朱子语类》卷 129《 本朝三》)

(16)其门帘甚弊。乃令潜度广狭,以粗竹织成,不加缘饰,将以赠廙。三携至门,不敢发言而去。(李肇《唐国史补》)

( 13)-( 15)例“ 携”的后接宾语分别是“ 茶器”、“幼虎”和“欧公书”,例(16)中“携”的宾语被省略,携带的是“门帘”。由此可以说明“携”在表示携带义时组合搭配更加自由,携带的对象由有生的扩展到了带有生无生均可,携带的对象是有生的名词性成分的用例也大大增加,例如:

(17)诸罗刹女忽觉夫逃,遂相告语,异其所去,各携稚子凌虚往来。(《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一)

(18)真定帅王公携诸子入院,师坐而问曰:“大王会麽?”王曰:“不会。”(《五灯会元》卷第四)

(19)时有长者香盖,携一子而来,瞻礼祖曰:“此子处胎六十岁,因号难生。尝会一仙者,谓...”(《五灯会元》卷第一)

携带的宾语表人时也有省略宾语的情况,如:

(20)泉州龟洋无了禅师,本郡沈氏子。年七岁,父携入白重院,视之如家,因而舍爱。(《五灯会元》卷第三)

(21)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者。(《五灯会元》卷第五)

同样,隋唐宋时期,“带”表示携带义时除了携带无生的物还出现了携带有生的人和动物的用法,例如:

(22)须如地相似,安然不动,一切殊胜境不随转,只摩寻常,不用造作,独脱现前,不带伴侣。(《 祖堂集》卷 19)

(23)后面有券状云:“杂随四人,某甲某乙。”太祖又批其下云:“只带两人去。”“小底二人,某童某童,大紫骝马一匹,并鞍辔;小紫骝马一匹,并鞍辔。”太祖又批其下云:“不须带紫骝马,只骑骝马去。 ”(《 朱子语类》卷 127《 本朝一》)

(24)南轩开陈临安不可居,乞且移跸建康,然宫禁左右且少带人,又百司之类,亦且带紧要底去。上曰:“朕独行,后妃宫禁之类,全不带一人去。临安淫侈之甚,如何居!”(《朱子语类》卷103)

例(22)中“带”后接的对象宾语是有生的表人的“伴侣”,例(23)“带”的后接对象是有生的名词性成分, 分别是“ 人”和“ 紫骝马”。 例( 24)中“ 带”出现3次,后接宾语都指的是人,“亦且带紧要底去”指的是带要紧底人去。“带”表携带义时携带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的例子有:

(25)师带刀行次,道吾问:“背后底是什摩?”师拔刀便蓦口斫。(《祖堂集》卷四)

(26)铜钱过彼极有利,六七百文可得好绢一匹。若更不禁,那个不要带去?(《朱子语类》卷111)

(27)或曰:“是战也,信叔戒甲士,人带一竹筒,其中实以煮豆。入阵,则割弃竹筒,狼籍其豆于下。 ”(《 朱子语类》卷 136)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携”和“带”成为同义词,在“携带”义上竞争的同时,二者还经常连用对用,例如:

(28)此间王三哥之祖参议者云,尝登五台山,山极高寒,盛夏携绵被去。寺僧曰:“官人带被来少。”(《朱子语类》卷 2)

表3是隋唐宋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携带义的“携”和“带”的同义竞争情况(单位:次):

表3 隋唐宋时期“携”和“带”表携带义的使用情况

四、元明清时期:“带”对“携”替换的完成

元明清时期,在表携带义时,“带”在语法方面逐渐完善,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完成了对“携”的替换。表4是元明清时期几部代表性文献中表示携带义的“ 携”和“ 带”的使用情况(单位:次):

表4 元明清时期“携”和“带”表携带义的使用情况

语法方面,随着“着、了”虚化的完成,“带”表携带义时后加“着、了”已是常见模式,表示动作的持续与完成,例如:

(29)怎么能忘你的情呢。也别那般说。谁人出外带著房子走。也辞不得要投人家寻饭吃。(《老乞大新释》)

(30)穿扮的紫衣玄冠,绣带朱履,带着一个老苍头,自称楚国王孙,向年曾与庄子休先生有约,欲拜在门下,今日特来相访 。(《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31)东坡赍了表文,带了一瓮蜀水,星夜来到东京,仍投大相国寺内。(《警世通言·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32)至次日早饭后,郡王点看什物,上轿,带了都管、干办、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钱塘门,过了石涵桥、大佛头,径到西山灵隐寺。(《警世通言·陈可常端阳仙化》)

在组合搭配上,“带”表携带义时不仅可以单独带有生和无生之物,而且出现了携带的对象既有有生的名词性成分又有无生的名词性成分的用法,例如:

(33)上下一行人吃完了饭,老爷留梁材等两个在店里,自己便同了程相公带了华忠、刘住儿合小小子麻花儿,又带上了一个打杂儿的背着马褥子、背壶、碗包,还吩咐带了两吊零钱,慢慢的出了店门,步进州城,往天齐庙而来。(《儿女英雄传》)

(34)观政已毕,授了四川成都府推官,家乡是其便道,雇了座船,带了荷叶、南瓜,一干丫鬟仆妇,先到家乡祭祖辞坟,并迎接大奶奶赴任。(《醒世姻缘传·狄经司受制嬖妾 吴推府考察属官》)

(35)雨村因叫家眷先行,自己带了一个小厮,一车行李,来到急流津觉迷渡口。(《红楼梦》)

(36)话说凤四老爹替万中书办了一个真中书,才自己带了行李,同三个差人,送万中书到台州审官司去。(《儒林外史·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例(33)中前两个“带”携带的对象是人,第三个“带”携带的是物。34-36例中的“带”后接的对象既有人又有物。而“携”在语法方面并未进一步发展,且使用频率逐渐减少。“携”表示携带义多与“带”组合使用,例如:

(37)原来临安有这个风俗,但凡湖船,任从客便,或三朋四友,或带子携妻,不择男女,各自去占个座头,饮酒观山,随意取乐。(《警世通言·乐小舍拚生觅偶》)

(38)牛公子惊慌,收拾细软家私,带妻携妾,往海上避难。(《警世通言·桂员外途穷忏悔》)

另外,此时期还形成了表“使随身一道”义的双音词“携带”,例如:

(39)又且庄上有的是那鸡蛋,多的是那烧酒,每次回家,狄希陈必定白煮十数个鸡蛋,携带一大瓶浓酾的烧酒,进到房中,看见素姐,一个丘头大惹,两只眼睛涎瞪将起来,乜乜屑屑的在跟前献那殷勤。(《醒世姻缘传·狄希陈飞星算命邓蒲风设计诓财》)

(40)一日,太尉要到郑州上冢,携带了家小同行,是上前的几位夫人,与各房随使的养娘侍婢,多跟的西去。(《二刻拍案惊奇·任君用恣乐深闺 杨太尉戏宫馆客》)

(41)庄户备了进场的衣服,出路的行李,赍的路费,收拾了自己杭船,携带的一切日用之类,无不周备。(《醒世姻缘传·周公劝人为善 薛素姐假意乞怜》

例(39)中“携带”后加宾语“一大瓶浓酾的烧酒”, 例( 40)中“ 携带”后加时态助词“ 了”, 例( 41)“携带”后加“的”做定语,由此可见,“携”与“带”已形成双音词,仍表“携带,使随身一道”义。同时也出现“带携”的情况,但表“携带,使随身一道”义的使用频率很低,多表示带领、提挈之义,例如:

(42)行者道:“呆子,不要者嚣,你那口里娘也不知叫了多少,又是甚么弄不成?快快的应成,带携我们吃些喜酒,也是好处。”(《西游记》)

(43)众猴鼓掌大笑道:“造化,造化!做什么和尚,且家来,带携我们耍子几年罢!”(《西游记》)

(44)杨志答道:“重蒙众头领如此带携,只是洒家有个亲眷,现在东京居住。前者官事连累了他,不曾酬谢得他,今日欲要投那里走一遭,望众头领还了洒家行李。如不肯还,杨志空手也去了。”(《水浒全传》)

(45)那潘金莲嘴快,插口道:“好老气的孩儿!谁这里替你磕头哩? 俺们磕着你,你站着。羊角葱靠南墙--越发老辣!若不是大姐姐带携你,俺们今日与你磕头? ”(《 金瓶梅( 崇祯本)》)

( 42)-( 43)例中“ 带携”取带领之义,( 44)-( 45)例中取提挈之义。

通过语料搜索可以发现,“携”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逐渐减少,有的仍是词,但多数以语素的形式出现,成为一个构词语素。除携带外,还有挈携、携掣、携行、携屐、携将、携家带口、携挈、携衾、携取、提携、携持等。由此可以断定,元明清时期“带”完成了对其同义词“携”的替换。

五、结语

王力先生认为:“古语的死亡,大约有四种原因:第一是古代事物现代已经不存在了;第二是今字替代了古字;第三是同义的两字竞争,结果是甲字战胜了乙字;第四是由综合变为分析,即由一个字变为几个字。”[3]“携”和“带”两个词属于第三种情况,二者同义竞争,随着语言的发展,最终“带”战胜了“携”。“带”对“携”的替换主要有以下原因:首先,“带”是一个后出现的口语词,而“携”是旧有的文言词,并且人们在使用时往往遵循求新的原则,这为“带”逐步替换“携”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带”产生了“携”不具备的用法。“带”在语法上更加完善,搭配对象灵活多样,使用频率较高,这是“携”所不能及的。

综上所述,表示携带义的常用词,先秦两汉时期只用“携”,且“携”的后接对象都是有生的名词性成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出现口语词“带”,携带的对象一般是无生的名词性成分。“携”和“带”在隋唐宋时期都得到发展,二者携带的对象得到扩展,成为同义词,处于竞争状态。宋元明时期,“带”在语法层面进一步发展,逐渐取代了“携”,完成了替换,“携”大多以语素的形式出现,出现了双音词“ 携带”。

[1]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3]王 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王凤阳.古辞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5]许 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猜你喜欢
常用词宾语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常用词“怠”“惰”“懒”的历时演变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宾语从句及练习
“作”与“做”的用法
特殊用法
中考试题中的宾语从句
常用词“开、辟”在“开阔”义上的演变替换
谁来管管“吃”的宾语?
外语教学中的非词语化现象研究*——以常用词gain, run 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