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国 , 郭建菊
(1.山西大同大学云冈文化研究中心,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北魏建立之初,北方游牧民族柔然不断南下侵扰,成为北魏统一中原的主要障碍。为了彻底解决柔然的威胁,北魏在北部沿边设立六镇。六镇作为北魏和柔然之间重要的军事屏障,它的地位演变与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目前学界关于六镇与柔然和北魏政权关系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多只是着眼于其中某一个方面来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研究柔然跟中原政权的关系,将六镇作为其中一部分进行研究;[1]二是研究六镇与北魏政权的关系,主要是六镇起义与北魏灭亡的关系;[2]三是通过六镇来研究北魏军事防御体系;[3]四是对北魏六镇的地望研究,其中还涉及到六镇遗址的考察。[4]笔者在此重点把六镇地位的演变与北魏内政及其与柔然的关系进行综合考量,有利于深入认识六镇在整个北魏政权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北魏六镇的设立与其立国之初柔然的入侵密不可分。北魏建立之初,受到来自北方柔然的极大威胁。史载,拓跋珪曾言:“蠕蠕之人,昔来号为顽嚣,每来抄掠,驾柠牛(雌性牛)奔遁,驱犍牛(公牛)随之,柠牛伏不能前……今社仑学中国,立法,置战陈,卒成边害。道家言,‘圣人生,大盗起’信矣。”[5](P3251)这说明在北魏建国之初其统治者已经意识到柔然的威胁,那么,柔然又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它与北魏的关系又如何呢?
柔然是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游牧政权之一。《北史·蠕蠕传》记载,北魏统治者“以其无知,状类于虫,故改其号为蠕蠕,”[5](P3249)可知“ 蠕蠕”是北魏统治者对柔然的蔑称。同书载:“木骨闾死,子车鹿会雄健,始有部众,自号柔然,”[5](P3249)可知柔然是柔然人的自称。它与鲜卑相邻而居,二者关系较为密切,柔然最初役属于拓跋鲜卑,“岁贡马畜貂豽皮。冬则徙度漠南,夏则还居漠北。”[5](P3249)但是,在鲜卑政权代国被苻坚所灭之后,柔然转而臣服于匈奴。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权,在公元391年向柔然发动第一次大规模进攻,并取得胜利,之后柔然臣属于拓跋魏。
公元四世纪末,北魏南下统一中原,无暇顾及柔然。柔然便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并统一漠北地区。402年,其统治者社仑自立为汗。公元398年,北魏迁都平城,柔然的崛起成为北魏南下统一中原的后顾之忧,而北魏的强盛也成为柔然南进的阻碍。因此,为了集中力量对付北魏,柔然一方面和北燕、后秦结成联盟,共同打击北魏。公元407年,柔然可汗社仑之弟斛律向北燕冯跋献马3000匹以求娶其女为妻,在大檀统治时期,曾向刘宋、北燕朝献。[6](P421)另一方面,柔然不断地骚扰北魏北疆。在大檀统治期间,即公元414年至429年,柔然实力达到顶峰,并可与北魏分庭抗礼。
而此时的北魏内外交困,无力与柔然正面对抗,于是放弃对柔然的进攻,转而采取修筑长城等一系列防御措施,但并没有取得很大进展,柔然仍不断骚扰和掠夺北魏边境。到始光元年(424年),柔然进攻云中,北魏拓跋焘亲自率部征讨,结果被“大檀骑围太武五十余重,骑逼,马首相次如堵焉。士卒大惧”。[5](P3252)魏军拼死相敌,射杀了大檀的侄子于陟斤部帅,大檀始撤兵解围,次年(425年)拓跋焘倾全国兵力,分五路亲征,“诸军至漠南,舍辎重,轻骑赍十五日粮,绝漠讨之”。[5](P3252)此后,大檀主动躲避,退入漠北。北魏虽获全胜,柔然却未受重大损失。
为彻底解除柔然对北部边疆的威胁,保证平城的安全,公元429年,拓跋焘再一次领兵出征,对柔然发动大规模的进攻,“大檀闻之震怖,将其族党,焚烧庐舍,绝迹西走,莫知所至”。[5](P3253)这次进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5](P3253)魏军“凡所俘虏及获畜产车庐,弥漫山泽,概数百万”。[7](P818)高车各部也趁机摆脱柔然,大檀幽愤而死,其子吴提即位,从此以后,柔然元气大伤,不敢也无力再次骚扰北魏边疆,双方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在此期间,北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从五世纪30年代开始,北魏在邻近柔然的边境上设置军镇,与之前修筑的长城组成一个坚固的军事防御系统,以此来防备柔然的侵扰,这些军镇中最重要的就是六镇。
六镇设立在北魏都城平城以北沿边,关于六镇的名称,《中国大百科全书》中有详细的记载,从西往东,这六个镇分别为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史称北镇或六镇,[8](P396)详细地望如表1所示。
在北魏前期,由于北魏统治者不断地进行统一中原的战争,统治集团将大部分的军事力量用于南方征伐,造成了北方军事防务压力,而六镇的建立就成为缓解这一压力的重要措施。所以六镇建立之初的职能主要集中在军事方面。一方面,北魏初年,“移防为重”,“北境险要”,六镇建立是为了“以防寇虏”。同时,北魏统治者将都城从盛乐迁到平城,所以六镇成为北魏抵御柔然入侵,拱卫都城的重要屏障,而六镇戍军成为抵抗北方柔然族的主要军事力量。另一方面,北魏在立国之初征服的少数民族大多集中在其北疆地区,这些少数民族虽然已经臣服于北魏,但是其对北境的威胁依然存在。所以六镇建立还担负着管理监督被征服少数民族的任务,而这种管理监督的主要手段就是通过军事镇压或震慑。正是由于六镇在设立之初强大的军事功能,其在抵御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北魏统一中原以后,柔然便极少南下抢掠财富了,转而向西域发展。
表1 北魏六镇方位表
北魏在统一中原以后,为了稳定北方,与柔然也有一些和平往来,而柔然自大檀死后,其子吴提继位,对北魏的入侵也大为减弱。“四年,(吴提)遣使朝献……帝厚宝其使而遣之。”。[5](P3253)同时,北魏与柔然之间也有和亲,公元434年,柔然可汗吴提娶北魏西海公主为妻,太武帝拓跋焘也立其妹为夫人,后升为左昭仪。[6](P421)但是这种和平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
北魏在统一中原以后,其战略重点放在了河西地区和西域一带,而此时柔然也逐步恢复了国力,基于北魏北部边疆的防务力量加强,柔然无法南下,于是将扩张视野也转向西域地区。在此后将近40年的时间里,双方在西域地区展开激烈争夺,势均力敌,各有所获。
在双方争夺西域期间,各自寻找盟友,以求对抗。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悦般遣使献幻人于北魏,请求与北魏夹击柔然,北魏派兵北征柔然”。[9](P23)北魏延兴三年(473年)十二月,“柔然侵魏,柔玄镇两部敕勒乘机起义响应”。[9](P23)公元481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建元三年,“芮芮主频遣使贡献貂皮杂物,与上书欲伐魏虏”。[10](P1023)
概而言之,在这期间北魏对柔然的进攻一共有9次,其中规模较大的有4次。但是由于漠北草原广袤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占优势,所以北魏的军事行动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北魏与柔然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公元487年,隶属柔然的敕勒副伏罗部率部起义,从柔然部落中分离出来,以此为转折点,柔然由盛转衰,至此,双方对峙局面被打破。
在北魏与柔然双方进行战争的时候,北魏参加战争的将士大部分都来自于六镇。六镇不仅给这些军事行动提供了人员装备支持,还提供了战争中必不可少的粮草、军马、情报等方面的支持。据史料记载,六镇人口组成除了大量的镇戍军民外,还有一部分内迁或归附的游牧民族,如敕勒人、柔然人和匈奴人等。这些镇户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是北魏军队所需军马的主要来源。另外,据《魏书·源贺传》载“显祖将传位于京兆王子推,时贺都督诸军屯漠南,乃驰传征贺”。[7](P921)《魏书·源怀传》载:“景明以来,北蕃连年灾旱,高原陆野不任营殖,唯有水田少可灾亩。”[7](P926)说明当时北边军镇为保障军队的粮草供给,在镇内适合进行农业生产的地方实行屯田制度,并且已经有陆田跟水田之分。作为北征柔然大军的主要士兵、军马、粮草以及情报的主要提供基地,六镇的重要性已经不单单是体现在它的军事上了,还体现在它的民事管理上。
前面提到六镇镇民除了派遣的镇戍军民以外,还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这些人中,有的是自发内迁,有的是在部落归降北魏后被迫内迁,而六镇就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管理这些少数民族,并且监督六镇的经济生产,这时六镇也就具备了行政职能。
在这个时期,北魏柔然双方有战有和,六镇的军事功能依然很重要,同时,由于六镇体系的完备,六镇已经从单纯的军事重镇转化为军事、行政、经济共事的管理机构。
从公元487年柔然彻底衰落,到公元534年,北魏政权倒塌,在这40多年的时间里,北魏与柔然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是主要还是以和平为主。这期间,柔然侵扰北魏边境仅仅只有4次,北魏征伐柔然只有2次,而双方互派使者次数有22次之多。[11](P128)公元471年,魏孝文帝即位,冯太后当权,开始有意识地采取步骤,使鲜卑族汉化。公元493年,魏孝文帝下令将都城从北方的平城迁到南方的洛阳,此后他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从而更好地巩固在中原的统治。
随着北魏政权南迁洛阳以后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和统治集团进行的汉化改革,以及柔然分裂以后对北魏北疆威胁的减小,六镇的政治军事地位彻底下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军事地位下降。六镇作为北魏北边军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防御柔然南下侵扰,拱卫都城平城,这在六镇设立之后也成为六镇的首要职能。同时,在其入主中原和统一北方的征伐过程中,一个稳定的边防是非常重要的,而六镇的设置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正因为如此,在孝文帝以前,北魏王朝的几个皇帝对六镇的防务非常重视,就是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之初还常常到六镇巡查,494年 (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元宏车驾沿‘六镇’北巡。秋七月壬辰,车驾北巡……辛柔玄镇,己丑南还。”[12](P23)在柔然彻底衰落后,其对北魏边疆的威胁也大为减小,六镇的军事意义也就随之下降。在北魏后期,为了加强对北镇的控制,统治集团将六镇组合成不同的军区,如孝明帝时沃野、怀朔、武川组为一个军区,由怀朔镇将兼任军区长官;或者是以一个镇将兼管多镇军事事务,如孝明帝前期,陆延任怀朔镇大将,负责监管怀朔、沃野、武川三镇的军事,孝明帝中期,宇文福任怀朔镇将,监管沃野、怀朔、武川三镇的军事,而柔玄、抚冥、怀荒三镇也曾构成一个军区。由此可以看出北魏后期六镇的军事地位有所下降。伴随着柔然分裂以后的衰落以及北魏政权南迁洛阳以后北魏军事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柔然对北魏的威胁已经大大减小甚至是消失,六镇的职能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军事职能向行政职能转变,政治地位逐渐下降。
镇将地位的下降。在六镇设立之初,由于六镇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六镇军将的政治地位也随之高于其他地方的军将。六镇各镇设有“镇都大将,统兵备御,与刺史同”。[7](P2976)“昔皇始以移防为重”,六镇在北魏防御体系中又极其重要,所以,在六镇建立之初,镇将的人选大多是“配以高门子弟”。[7](P429)并且这些人都享有特权,“不但不废仕宦,至乃偏得复除”。[7](P429)《北齐书·魏兰根传》记载:“正光末,尚书令李崇为本郡都督,率众讨茹茹,以兰根为长史,因说崇曰:缘边诸镇,控摄长远。昔时初置,地广人稀,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 ”[13](P329)也说明了这点。
但是这种现象在北魏都城迁洛以后发生了变化。随着迁都而进入中原地区的鲜卑族人,虽然由于鲜卑族封建化加深,身份地位有所下降,但是不管怎样,北魏统治者总会照顾他们一些,如“奏立勋附队,令各依资出身”或“自是北人悉被收叙”。[7](P1793)对于留在旧都和边关军镇的鲜卑族人以及和他们共同戍防边陲的被征服的各族人民,情况就不一样了。
由于迁都洛阳之后,过去拱卫平城的六镇逐渐失去了其重要性,因此对其镇将军士的选拔也失去了重视,甚至派被贬黜的将领担任镇将。《魏书·于景传》载:“忠薨后,景为武卫将军。谋废叉,叉黜为征虏将军、怀荒镇将。”[7](P757)宣武帝以后,“边任益轻,唯底滞凡才,出为镇将”,[7](P430)他们大都贪残无比,“政以贿立,莫能自改”。[7](P430)史料记载,“自京师迁洛,边朔遥远,加连年旱俭,百姓困敝”,[7](P926)而六镇的“主将参僚”还不断地欺压镇户,将“瘠土荒畴”分给他们耕种,自己反而“专擅腴美”,镇户的经济因此日益衰退,生活也更加困难起来。
镇户的身份日益低落。在迁都洛阳以前,拓跋部内部阶级分化已经非常急剧,诚如《魏书·官氏志》所说的:“代人诸胄,先无姓族,虽功贤之胤,混然未分,故官远者,位极公卿,其功衰之亲(叔伯兄弟),任居猥任。”[7](P3014)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更加速了这一分化的过程。除了少数鲜卑贵族随都南迁,“得上品通官”。[7](P430)大部分的鲜卑族人以及被征服的各族的人民都无可抗拒地沦落到封建隶属的人群里去了。尤其自文成帝以来(452—465年),北魏政府把判处死刑的罪犯免除死刑后,“徙充北番诸戍”,充当“边戍之兵”。[7](P430)镇户既然经常与罪犯谪配者同列,他们的身份地位更是明显地低落了。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及太和在历,仆射李冲当官任事,凉州土人,悉免厮役,丰沛旧门,仍防边戍……然其往世房分,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7](P430)的情况。由之,贫困的鲜卑族人甚至逃奔到柔然人那里去,政府恐怕他们逃亡,“乃峻边兵之格,镇人浮游在外,皆听流兵捉之。于是少年不得从师,长者不得游宦”,[7](P430)形成了“中年以来,有司乖实,号曰府户,役同厮样,官婚班齿,致失清流”[13](P330)的情形,“而本宗旧类,各各荣显。”
可见,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不仅是六镇的军事地位下降,镇守六镇的军民地位也随之下降。以前是派拓跋部贵族或中原强宗豪族为将士镇守,而这些贵族或豪族子弟大部分没有随家族南迁,这些人在迁都之前是贵族,地位很高,不但“不废仕宦”,[7](P429)而且还享受“复除”待遇。但是在孝文帝迁都洛阳进行汉化改革以后,戍守六镇的军民逐渐被统治集团忽视,地位下降,待遇降低,从而引起了他们的反抗之心,起而造反,引发了北魏末年的六镇之乱,从而北魏发生分裂,走向衰亡。
北魏统一中国北方以后,它与少数民族柔然的关系是其巩固政权,稳定统治的重要因素,这两个政权之间有战有和,而北魏六镇就成为联系北魏和柔然的主要纽带。
当发生战争时,六镇是北魏在北方主要的军事指挥基地以及军需供应基地,六镇军民是北魏抵挡柔然进攻的主要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六镇成为拱卫都城的最重要的一道屏障,这时它的主要职能是军事职能;当双方力量势均力敌时,局势趋于和平,六镇军民的主要任务不再是进行战争,而是协助北魏统治者治理北边已经臣服的其他少数民族,并且进行经济建设,防范柔然入侵,这时六镇除了单纯的军事职能外,兼具政治经济管理功能;当柔然衰落之后,其中的一部分依附于北魏,而另一部分远迁,对北魏的军事威胁大大减小,加之北魏迁都洛阳以后,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南移,并且统治者致力于向南扩张,种种原因导致北魏六镇的军事政治经济地位下降,六镇随之衰落。
[1]赵晓燕.略论柔然与中原政权的关系[J].烟台大学学报,2009(01):106-114.
[2]姚 波.六镇问题与北魏的灭亡[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49-151.
[3]张 敏.论北魏长城—军镇防御体系的建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02):13-18.
[4]王 亮.北魏六镇地望研究综述[J].金田,2014(09):186;魏隽如,张智海.北魏柔玄镇地望考述[J].北方文物,2009(01):85-90.
[5]李延寿.北史(卷九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王钟翰.中国民族史(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魏 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中国大百科全书[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9]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10]萧子显.南齐书(卷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1]周伟洲.敕勒与柔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2]察哈尔右翼后旗志[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13]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